【新書推薦】威登堡風雲:馬丁路德的朋友與對手

威登堡風雲:馬丁路德的朋友與對手
作者:廖元威
出版日期:2016/11/11

威登堡(Wittenberg)是馬丁路德一生中居住最久、關係最密切、影響最深遠的城市。1508 年,他初抵威登堡,在威登堡大學客座了一年,教導倫理哲學,當年路德才廿五歲。爾後兩年,他回到耳弗特(Erfurt)的奧古斯丁修道院,直到 1511 年再度回到威登堡進修。次年秋,路德獲得神學博士學位,接著在威大任教,直到 1546 年離世,他在此居住,前後加起來超過三十五年。

路德一生曾走訪、居住過許多城市,但沒有一個能與威登堡相比。他出生於埃斯勒本(Eisleben),但幾個月後,他的父親就帶著全家搬至鄰近的銅礦開採區曼斯菲德(Mansfeld)定居,在那裏發展事業。因此,路德是在曼斯菲德度過童年,並接受初級教育。青少年時期,路德離家求學,從馬格德堡(Magdeburg)、埃森納(Eisenach),最後到耳弗特讀大學、加入修道院,數度遷徙。1517 年在威登堡發表《九十五條論綱》之後,路德逐漸成為家喻戶曉的公眾人物,一生走訪的城市難計其數,包括御前聽證時勇敢見證的沃木斯(Worms),匿居了十個月的瓦特堡(Wartburg)等都算是他生平中的重要城市。然而,他留下最深足跡的城市依舊是威登堡。

即使路德最後去世於他的出生地埃斯勒本,也純屬偶然。 1546 年元月下旬,體弱的路德再度到曼斯菲德處理糾紛,回程途經埃斯勒本時病逝。1 因此,儘管路德出生與死亡都在埃斯勒本,但那裏卻非他長住之所,也不是埋骨之地,威登堡才是。因為威登堡是路德「成家立業」,長期委身於改教事業之地,以致到了二十世紀,德國政府正式將她命名為路德城(Lutherstadt)。

易北河畔的小白嶺

威登堡位於柏林西南方約一百公里處的易北河畔,德文的意思是小白山。據稱早年從河邊向北眺望,可以看到建城所在地的沙丘,在陽光照耀下反射出白色的光芒,該城因而得名。

大約 1180 年,威登堡之名已出現在歷史文件中。1260年起,她成為撒克森 – 威登堡公國的首府;到了 1355 年,正式成為撒克森選侯國的一部分。威登堡先後被亞斯堪尼家族(Ascanians)以及惠丁家族(Wettins)所統治,各方面建設起步得很早。十二世紀已蓋了城堡,在爾後一個半世紀裡,這裡也是皇室成員安葬的所在。城堡內的諸聖堂建於 1330 年,成為亞斯堪尼家族的祖先定期舉行紀念彌撒的教堂。由於累積了許多神聖遺物,以及遺物代表的贖罪效用,諸聖堂逐漸發展成中世紀的朝聖中心之一。

更多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