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牧育事務處


前言:從花生仁到花生油

花生油,又稱為「火油」,持久耐燒。在煤油量產前,家家戶戶都使用花生油做照明燃料。精煉此油之前,必須經過炒熟、碾碎、炊蒸、製餅、榨油,而後再放置沉澱,裝瓶等多道工序,方能分送至各地照亮黑暗處。1 華神人好似如此。我們蒙召,願意委身受磨練並為主使用,期望主的光照亮更多失喪的靈魂、主的燈引領更多跟隨祂的人。為此,在華神的訓練過程如同花生仁被精煉成花生油,最後被「裝瓶」分派到主所差用之地。本文將探討蒙召者在華神的精煉過程,也正是華神非正規教育的關注重點—華神人的靈命塑造。

一、靈命與靈命塑造

討論靈命塑造(spiritual formation)前,必須先清楚靈命╱靈性(spirituality)的定義。由於靈性根植於社會文化中,因此對靈性的定義很難擁有一致看法。以神為導向者,靈性關乎人與一位具位格之神的屬靈體驗;對世界導向者,靈性關乎人對生態與大自然的精神體驗;就人文導向者,靈性關乎人的潛能與自我實現。2 後現代觀點則廣泛地視人類精神層面與屬神奧祕層面的追求為「靈性」,為了提供一個可包容各種靈性概念的一般性定義,Sandra M. Schneiders 認為靈性可被概括性地定義為:靈性是一個人的親身經歷,是人有意識地投入生命整合的課題,透過不斷自我超越,朝著所認知的終極價值邁進。3 據此,基督信仰的「靈性」可定義為:人一生追求與神合一╱連結(生命的最終源頭)的親身體悟,在這追求的歷程中因著基督耶穌復活的生命,人的生命不斷地得更新與整合,並且藉著聖靈的幫助,人經歷自我超越(成聖)並活出尊主為大的生活(神的創造次序)。如此,靈命塑造可指整全的新生命在基督裡的形塑歷程,彰顯於以神為中心的生活。

本校第五十屆學生剛入學時,在「靈命塑造」課程中訪談了全校專任老師和學長姐對「靈命及靈命塑造」的看法,4 受訪師生幾乎一致認為靈命與靈命塑造是:

  1. 追求與神的親密關係和與人的和睦關係
  2. 渴慕更認識神和神話語(聖經)
  3. 委身於基督的生活與態度—因信謙卑效法基督的生命

這些看法呼應了前文所述,基督徒靈命是追求所認定的終極價值—神與神的話,靈命塑造的目標則是活出以神為中心的生活,如同基督耶穌在世的生活。前院長周功和牧師曾說「什麼是靈命?靈命可依照愛主與愛鄰舍來衡量(可十二29-30)」,看不見的「靈命」(與神的關係)必自然地流露於看得見的生活(與人的關係),故靈命塑造關乎與神與人之關係的經營與建造。

二、個人靈命塑造—個人與神關係的營造

分析華神師生在生活中如何經營個人與神的關係,可見師生們靈命形塑的方式大致分為:持守靈修生活、撰寫靈修日誌、操練禱告靜默、操練禁食禱告、進行生活反思,其施行比率參下表:

表一:老師的自我屬靈操練

表二:學生的自我屬靈操練

基本上,絕大多數的老師與學生皆持守穩定的靈修生活,而個人靈修生活的內涵則因人而異,舉凡如:詩歌敬拜、讀經、禱告、默想主話、或選用不同靈修材料。然而,在訪談記錄中有些學生反映「忙碌」是靈命塑造最大的困難,尤其為了滿足課業上的需要,他們會選擇壓縮親近神的靈修時間。受訪者中甚至有兩三位學生,為了保持讀經的生活,將靈修進度與課程進度合併,但往往只是應付進度,而未花時間默想經文。反觀老師們靈修時閱讀的經文,普遍經文篇幅較短,且會更多沉浸於默想經文,有些老師甚至會在生活中繼續默想。

有關撰寫靈修日誌方面,習慣寫靈修日誌的受訪者皆為穩定靈修者,通常每日靈修都會寫,記錄靈修感言與心中的禱告感恩;少數受訪者遇特殊事件或領受特別感動時,才偶爾記錄心得。穩定寫靈修日誌的老師僅三成五,比率不高,但這些老師在課堂上會鼓勵學生寫靈修日誌;學生寫靈修日誌的比率是五成五,比老師高,或許是受老師鼓勵的影響。不少未寫靈修日誌者提到,曾有寫靈修日誌的習慣,後因為忙碌而中斷,可見「忙碌」是阻斷寫日誌習慣(需多花時間)的重要關鍵。

「操練禱告」指在靈修時間之外,另外分別一段時間在主前禱告,包含靜默、傾聽神、默想,大聲禱告等。關於靜默禱告的操練比率,老師近八成、學生過九成,可見師生都看重平日忙碌之餘的靜默禱告生活。此外,有些老師亦提及會善用零碎的時間靜默、聆聽主的聲音,並調整自己謙卑順服主的帶領。

「操練禁食禱告」指固定時段且規律地禁食禱告,華神師生在禁食禱告上的操練比率都未過半,老師持守禁食禱告操練的比率僅二成,顯然操練禁食禱告並非老師們自我屬靈操練的重點。有些人僅偶遇重大事件、節期時才會禁食禱告,其中老師佔比35.7%,遠大於學生3.7%的比率,這也顯示老師的操練時機對學生的影響並不大。再則,對比40.7%學生持守禁食禱告,有55.6%的學生沒有此操練,或可推測學生是否投入禁食禱告的操練,來自其原有教會傳統或同學間的影響。

關於生活反思部分,主要是受訪者面對個人的屬靈生命,時常反思需要悔改之處,或反省當日言行舉止等,而師生的執行率幾乎都佔五成。根據訪談紀錄,生活反思的重點如下:個人信心倚靠神的程度、靈修經文對生活的提醒與自省、有關他人對自己的提醒、個人負面情緒的原因、個人因得罪神與人當有的悔改,以及課業所學應用在生活中的反思。綜觀生活反思內容,其中較多自我察覺的省思,但也看重個人與神與人的關係是否良好,以及信仰與生活是否相呼應。

三、群體靈命塑造—在群體中與神與人關係的營造

在訪談中有不少人認為,靈命反思需要不斷被提醒,這顯出了屬靈夥伴的重要,因有屬靈夥伴可彼此提醒、激發動力,有少數人甚至會和屬靈夥伴一同靈修。因此,在群體中的靈命塑造也很重要,或在群體的互動中彼此建造,或從屬靈群體得著支持,繼續成長;這也是華神非正規教育的訓練重點。有關華神師生參與群體建造或擁有屬靈群體支持的參照表如下:

表三:師生在群體中得彼此建造或支持

屬靈群體可分二大類:1.家庭成員含配偶(華神師生的配偶皆須為基督徒)與信主的家人;2.屬靈夥伴包括:基督徒密友、教會團契輔導或契友、牧者傳道、華神的輔導老師或輔導小組組員,以及華神其他團契和SPA小組等。5 受訪的十四位專任老師與二十七位學生中,78.6%的老師和88.9%的學生有穩定之屬靈群體的支持。其中有些家庭已建立家庭祭壇(即每天或每週的家庭敬拜時間),有些長期為彼此的生命成長每天禱告,有些則成為彼此的屬靈遮蓋(意即指出個人生命問題的督責角色)。根據訪談紀錄,半數以上的老師提到與配偶或孩子有穩定的禱告生活,而僅三分之一的學生提及會與家人、配偶一起靈修與禱告。除了單身的受訪者,許多已婚師生都提到配偶對其屬靈生命的重要,因配偶最貼近其生活,可誠實地指出其最真切的問題。與此相似,不少單身受訪者提到父母是他們的屬靈夥伴,是最忠實的代禱者和支持者。

再者,有些學生是第一代基督徒,因此沒有家人成為屬靈生命的陪伴╱支持者;有些離鄉背井的外籍生則缺乏家人就近關懷與陪伴。然而,學生仍可從實習教會和學校的小組得著屬靈群體的支持,近九成學生擁有屬靈群體的支持,主要來自華神的輔導老師、輔導小組、SPA小組,以及教會的牧者、輔導、團契契友。受訪的師生都指出,透過同學彼此間的密切相處,較易觀察或覺察個人靈命可能有的狀況與問題,藉由坦誠並出於愛心的彼此提醒,在群體中可得較多的成長機會與屬靈支持。

分析少數缺乏屬靈群體支持的師生,其可能原因如下:

  1. 學生在訪談時缺乏對此議題的關注,例如:有些老師對於「靈命塑造」的議題,從歷史發展談起,或者專注於談論個人靈命操練,而學生未將訪談重點導引至群體建造,受訪者因而缺乏回應群體靈命操練及自身與群體的關係。
  2. 受訪者未提及配偶/家人為屬靈夥伴的可能原因:
  3. 少數單身師生為外籍人士,且與家人分開
  4. 有些已婚師生週間單獨住校,僅週末與家人相聚
  5. 受訪者視教會與學校的屬靈夥伴為主要支持者
  6. 受訪者缺乏與配偶或家人共有的靈修生活

四、華神非正規教育的靈命塑造

華神教務處負責課程體制的正規教育,幫助學生在悟性上更多認識神;學生牧育事務處(學務處)則規劃非正規教育,幫助學生透過群體生活形塑屬靈生命。除了課業生活,學分數較少的實習課程和無學分的群體生活要求也很重要;這些學習必須投入不少時間,但學習成果卻無法用分數衡量。

屬靈成長小組

進入華神後,全修生都會被分配至輔導小組,每位全修生每學年的小組輔導老師與同學都不同,所以在華神的二至三年,每位全修生有更多機會認識不同老師與同學。此外,輔導小組員來自不同宗派,並依年級、性別、單身或已婚、外籍生、科系等平均分組,這讓學生在多元的背景與觀點中彼此互動、學習,可激發學生拓展個人觀點與生活視野。輔導小組是華神人必有的團體生活,以小組為單位共同參與校園打掃、全校聚會、主領敬拜與禱告會,也有歡樂的小組時間。隨著組員在小組中敞開分享,華神人學習包容彼此的軟弱、傾聽與代禱、陪伴與扶持,並在對神的敬拜中共同經歷神的愛,也在愛中成長。

輔導小組老師每學期必須個別與每位小組員會談,了解小組學生的家庭狀況與需要、課業學習的狀態、教會實習的情況、校園生活的適應、與個人生命成長的問題等。輔導老師通常透過傾聽陪伴和禱告,與小組學生建立關係,進而給予適當的引導與指正;若學生需要更多協助以發展健康的性格與靈命,輔導老師除了繼續陪伴,也會將學生轉介至輔導中心,使其接受專業輔導的協助。輔導中心提供的輔導資源不單幫助學生,也幫助學生配偶,希望華神人都能擁有健康快樂的家庭,並成為健康快樂的傳道人。

除了校方安排的群體生活,華神學生自治會的靈修同工也持續推動SPA小組,小組員是彼此的屬靈夥伴、代禱者,也扮演彼此問責的角色;通常SPA小組是由2-4名興趣相近、年齡相仿、處境相似、或者正處於同一生命歷程之同年級學生組成,例如暑修希臘文的同學、新手爸爸、預備成為宣教士的同路人…等;這些同質性讓同學在屬靈生命的成長路上有伙伴、不孤單。靈修同工更推動晨禱會與定期全院禱告會,藉此促使華神人在靈裡更多與主與人連結。這些屬靈夥伴(輔導小組員或SPA小組員)與輔導老師都是同學未來在牧會生涯中的最佳屬靈夥伴與支持者。

學校聚會與活動

學校每週三安排崇拜,週四邀請各領域專家分享專題,週五有全校禱告會或小組活動。多數老師、學生和同工在各自的教會有許多服事,因此主日較難專心領受信息並享受「安息」。週三的崇拜除了學校專任老師輪替分享信息,也會邀請各教會的牧者、校友做為講員。全校師生同工可以在崇拜當中共同敬拜,領受同一信息,成為共同被塑造的群體。週四專題則希望師生能更多思考現代議題,學校多年來邀請藝術、輔導、資訊、環保、法律等不同專業領域的講員,並邀請各項福音事工的相關機構來分享不同社會階層的需要,希望藉此增廣華神人的國度視野,並激發對靈魂的負擔。

週二下午課後是輔導小組打掃時間,組員透過打掃學習謙卑服事,透過觀察組員的做事方式更多了解彼此,也因著在有限時間內要完成共同目標而建立彼此同工的默契;這是很好的機會從生活中彼此認識。隔週五的小組時間是全校師生最輕鬆的自由活動時間,也是全校師生共享笑容與笑聲的時刻,最受歡迎的活動為:外出踏青、聚餐、桌遊、影片欣賞。無論聚會或活動,華神希望提供全面又平衡的校園群體生活,形塑華神屬靈大家庭的氛圍,讓師生更多彼此認識、彼此接納、一起成長。

五、反思神學院的靈命塑造

雖受訪的學生人數還不到1/4的全修生,無法代表全體學生,但受訪者皆為中高年級學生,實可反映學生在學期間有關靈命操練的一些狀況。學務處根據學生在群體生活中所呈現的問題,也會不定期在聚會中提醒學生屬靈操練的要點,如「華神人的十大試探」、「華神人的三大提醒與操練」,旨在提升神學生的自我覺察能力與自省力,並激勵神學生更多活出尊主為大、以神為中心的生活。然而,總有學生認為每週三、四的崇拜與專題壓縮了課業學習的時間,或是學校的活動太多,甚至有老師反映:有些學生會利用聚會時間用電腦趕作業,顯然這些學生看重課業過於靈命的培育。這呼應了前文的訪談分析,也反映了神學教育的一些問題,限於篇幅在此提出兩方面的省思:

  1. 就個體而言,「忙碌」是靈命操練的最大挑戰,迫使人在多方責任與眾多事務間作出選擇,而生命的優先次序決定了個人每日生活的抉擇。如前文所述,忙碌迫使有些學生讓靈修經文遷就課程進度,或中斷寫靈修日誌;同樣地,忙碌使人輕忽群體靈命建造的機會,參加聚會淪為義務,而非享受與神與人的交流。神學院師生面對繁重課業的要求和參與群體生活操練的期待,每個人都必須再次思考其個人對「靈命」的認定與關注重點,以致能善用每天有限的時間,完成生命中最重要的事。若真實地認同人在靈裡追求的最終目標是神、終極價值是遵行神的旨意與神的話語,在忙碌生活中就更需謹守生命的優先次序,並更謹慎於日常生活的抉擇。
  2. 就神學院而言,三育訓練「靈命、學識、事奉」是各神學院都強調的培育重點,這也表明了神學教育的優先次序。根據訪談分析(表一、表二),師生皆有較高比例的穩定靈修生活與靜默禱告,但在寫靈修日誌、生活反思,此二項對靈命進深有所助益的操練上,師生的持守率接近兩極化(有或無),試究其因,值得深思是否正規課程教育過重,或非正規生活教育的活動過多,以致擠壓了個人靈命進深的操練?

在短短二至三年培育主工人的歷程中,神學生需要接受的知性教導相當多,還有教會實習的訓練,以及學校群體生活的操練。然而,在有限的時間內,如何全備地完成正規課程教育與非正規生活教育,其間的平衡與取捨是各神學院面臨的兩難議題,為避免擠壓了學生個人屬靈操練的空間,神學院同樣面對優先次序與訓練重點的抉擇。再者,面對學校已規劃的三育訓練,如何幫助學生將體制規範的訓練化為更新成長的動力,讓學生樂意投入並自主接受三育訓練,更是神學訓練的最大挑戰。

當新生入學,隨著踏入神學教育的啟程,原文解析、釋經,歷史及系統神學的薰陶,逐步粉碎過往身為平信徒對聖經的誤解,多年偏差的觀念也在課程中被導正。一年、二年、三年的課程彷彿炊蒸、製餅、榨油,是從破碎、重塑到提鍊的過程。然而,從提煉至精煉的過程中,最關鍵的是常被忽略或犧牲的靈命操練,因學識與事奉皆受外在標準衡量,而靈命追求唯獨神在暗中衡量。因此,不單神學院師生,神學院辦學也當時常省思是否拿穩了優先次序。

腳註:

  1. 劉嫈楓,「代代香傳 火油再現」,台灣光華雜誌(2016年8月)。
  2. Everett L. Worthington & Steven J. Sandage, “Religion and Spirituality” in John C. Norcross (Ed.), Psychotherapy Relationships That Work: Therapist Contributions and Responsiveness to Patients (pp. 383-99).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p. 385.
  3. Sandra M. Schneiders, “Christian Spirituality: Definition, Methods and Types” in Philip Sheldrake (Ed.), The New Westminster Dictionary of Christian Spirituality (pp. 1-6). Louisville: Westminster John Knox Press, 2005, p. 1.
  4. 訪談的有效樣本數為專任老師14位,學生27位。
  5. SPA小組由華神學生自治會的靈修同工推動,其中SPA為Spiritual, Prayerful, Accountable Group 作為縮寫。有屬靈夥伴、代禱者和彼此問責的角色。
© 2017 Copyright - 中華福音神學院
【八德校本部】桃園市八德區334025長安街53號
電話:(03) 2737477 傳真:(03) 3714703
【汀州校區】台北市10090中正區汀州路3段101號 (推廣教育處)
電話:(02) 23659151 傳真:(02) 23655885
- made by bounc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