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分校主任╱柴子高


四福音中,約翰福音是記載主復活的故事最豐富的一卷書。使徒約翰筆下的復活主與門徒之間的互動,有安靜有對話,有淚水也有喜悅。本文將透過約翰福音的敘事,看復活主如何幫助門徒們重燃信心、盼望和熱情。

安慰憂傷者(約廿1-16

主耶穌復活後,第一位顯現的對象是抹大拉的馬利亞,約翰描述馬利亞對主耶穌的愛,讀來令人動容。

主基督復活的清早,天還未亮,抹大拉馬利亞到了耶穌安葬的地方,看見墳墓口的石頭已經挪開,也不見主的身體。她連忙去告訴彼得和主所愛的門徒(約翰)。約翰與彼得前後抵達墳墓,看見細麻布還在那裡,約翰看見就信了(耶穌復活)。之後,彼得和約翰回去住處,馬利亞「卻」站在墳墓外面哭。「卻」這個字形成一個對比。門徒看見空墳墓後就離開了,馬利亞「卻」站在墳墓外面,因為找不到耶穌的身體,她一邊哭,一邊往墳墓裡看,看見兩位白衣天使,天使問她:「婦人,妳為什麼哭?」天使可能暗示主曾經預言祂三天後復活,妳找不到祂的身體,表示祂已復活,你不應該哭,應當歡喜快樂。

馬利亞不理解天使的暗示,她繼續哭,不受安慰。此時,主耶穌親自向她顯現,馬利亞轉過身來,看見耶穌,「卻」不知道是耶穌。直到主呼喚她的名字:「馬利亞」,馬利亞認出是她所愛的主呼喚她,她轉過身對主說:「拉波尼」(就是夫子的意思)。我認為福音書描寫的姐妹,顯出較多對主的愛。他們不像弟兄們爭論誰為大,誰有資格坐在耶穌旁邊。馬利亞對主已復活的領悟力不高,但愛主的心卻真摯。或許因為這樣的愛,感動了復活主親自顯現,安慰她憂傷的心。

你是否渴望像馬利亞一樣遇見主,與主交談?我回想十八歲信主時,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在窗邊的書桌前安靜,讓主對我說話,也對主說話。三十多年後,一早想的常是要教的課,要講的道,要處理的事。我期待恢復對主的愛,願主復興我的渴慕,樂意親近祂,與祂交談。或許你像馬利亞一樣,處於難過傷心中,願復活主也呼喚你的名,賜安慰的話語。

賜平安給懼怕者(約廿19-23)

主復活的清晨,祂向抹大拉的馬利亞顯現;當天晚上,祂來到門徒中間。在主被賣的晚上,主與門徒們一起晚餐,為門徒洗腳,為自己的離去來預備門徒的心。在主復活的晚上,他再次回到門徒當中,堅固門徒的心。

主復活的早上,彼得和約翰已看見空墳墓,馬利亞也見過復活主。門徒們仍然因為懼怕猶太人的逼迫,將房門關閉,緊閉的門卻無法阻擋復活主。主向門徒顯現,對他們說:「願你們平安!」(約廿19)。主沒有責備門徒軟弱,沒有責備曾經三次否認祂的彼得。主對門徒的第一句話是:「願你們平安!」

在教會現場,弟兄姊妹主日聚集敬拜,他們心中或許帶著愁煩和重擔。牧者站在主日講台上,打開聖經,是用主的話語,安慰主的百姓。斯托得(John Stott)提出講道的五個悖論(paradox),其一是「先知」(prophetic)與「教牧」(pastoral)的張力。1 他指出,講道者要堅定為聖經清楚啟示的真理作見證,但也要表達牧者的愛心與關懷,「你們要安慰,安慰我的百姓」。

復活主讓門徒看祂的釘痕手和肋旁創傷,門徒看見就喜樂了。為何復活主不能修復身上釘痕和創傷,因為這正是主在十架受難的記號,也是基督教信仰的獨特性。道成肉身的神,擔當我們的過犯,背負我們的痛苦。這位親身承當人類苦痛的主,能了解人的悲苦,並賜下安慰給我們。正如席立忒(Edward Shilito)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不久,所寫的詩作 〈帶著疤痕的耶穌〉(Jesus of the Scars)的一段話:其他神明都很強壯;你卻是軟弱;他們駕車前行,你卻蹣跚走向寶座;但是,面對我們的傷痕,只有神的傷痕能夠說話,可卻沒有一個神明有傷痕,唯有你!2

幫助懷疑者(約廿24-29)

復活主向門徒們顯現的夜晚,多馬不在場。當門徒告訴多馬:「我們已經看見主了。」(約廿25)多馬卻說:「我非看見他手上的釘痕,用指頭探入那釘痕。又用手探入祂的肋旁,我總不信。」(約廿25)相較於馬利亞的單純,多馬可說是懷疑論者的代表。過了八天,復活主再次造訪門徒,很明顯是為多馬。主讓多馬摸祂的釘痕手和肋旁的槍傷。對多馬說:「不要疑惑,總要信」(約廿27)。這句話不是責備,而是希望多馬可以相信,站在他前面的是復活主。復活主第二次向門徒顯現,幫助多馬從懷疑到相信。

在慕道的初期,主耶穌從死裡復活,是我信主的關卡。我藉著參加營會、閱讀書籍來找答案,雖然有些幫助,但我發現,我們很難用所謂科學的證據來解釋主的復活,我們需要相信聖經的見證,以及這些曾經見過復活主的門徒,他們生命改變的見證,他們生命不一樣了,他們勇敢為主見證,甚至殉道。今天的基督徒並沒有親眼見過復活主,但我們確實相信並宣告祂是主,我們正是主耶穌所說:「那沒有看見就信的」有福的人!

堅固曾經失敗者(約廿一1-19)

如果所有的門徒,包括最不易相信的多馬都相信,為何復活主要第三次向門徒顯現?學者指出這個打魚名單(約廿一2),福音書只有出現過這一次。彼得是漁夫出身,多馬是容易懷疑者,拿但業是單純沒有詭詐的。雖然主耶穌已復活,但這喜悅似乎無法掩蓋彼得對自己三次否認主的失望。彼得的負面情緒似乎影響了多疑的多馬和單純的拿但業。因此,復活主第三次向門徒顯現,主要的目的是為了彼得。這裡的記載與路加福音第五章,主耶穌呼召彼得的場景很相似。在同一個地點,加利利海就是提比哩亞海(約六1);都是整夜勞力打不到魚;都是天亮前,照著主的指示下網,就大豐收。或許主耶穌透過這個似曾相似的場景,再次呼召彼得,來跟隨祂。

我手機的應用程式會自動跳出幾年前的今天的照片。這個app幫助我回憶一些美好時刻,即使有時候我想不起來這照片是在哪裡拍攝的。我們或許會遺忘,可是主不會忘記。主耶穌沒有忘記對彼得的呼召,藉著似曾相似的場景提醒彼得:那天,我曾告訴你:來跟隨我,我要使你得人如得魚。這個呼召未曾改變,不要因為你曾經的失敗,使你不再跟隨我。

門徒整夜打魚,肯定又累又餓。主耶穌很體貼,祂在岸邊為門徒預備餅和魚。早餐後,是復活主與彼得一對一的時刻,主的問題很直接:「西門彼得,你愛我比這些更深嗎?」如果復活主知道人的心思意念,他應當知道彼得愛祂,那麼為何要問三次呢? 我的師母有時會問我:「你愛我嗎?」我的回答都是一樣的。師母知道我會這麼回答,那為何要常問這個問題?主耶穌知道彼得對祂的愛,祂給予彼得當面說出來的機會。藉由三次表達對主的愛,來化解三次否認主的羞愧。讓彼得與主和好,也與自己和好。主耶穌問彼得:你愛我嗎?同時帶著一個託付:你牧養我的羊。主耶穌將祂在十字架上,用寶血所買贖回來的羊群,鄭重地託付給彼得,也再次賦予彼得牧養羊群的重責大任。

約翰福音廿一章是我報考華神時的蒙召經文,當時三十歲,擔任財務工作。主透過這段經文再次問我:「你愛我比這些更深嗎?」、「你餵養我的羊!」再次提醒我二十歲時領受的呼召。這段經文也讓我看見主耶穌很愛護同工,挽回曾經否認祂的彼得。其實是彼得對不起主,主卻放下身段去找彼得。在事奉現場,我認識一些同工因故離開團隊。我想,如果我是該教會的領袖,我是否願意學習主的樣式,願意多走一里路,約這位離職同工到星巴克喝杯拿鐵,幫助年輕的同工繼續服事?

結論

約翰福音廿至廿一章記載復活主的故事,這些故事都是關係式的。祂安慰憂傷的馬利亞、賜平安給懼怕的門徒,幫助多馬從懷疑到相信,幫助彼得從自己的失敗中走出來。復活主所接觸的人,皆因祂的出現和話語,得著安慰、信心和盼望。或許可以說,門徒遇見復活主,他們的生命經歷了另類的「復活」。主耶穌是昔在、今在,以後永在的復活主,祂在每個時代繼續與祂的門徒互動,用祂的釘痕手觸摸我們的生命,幫助我們也經歷靈性的復活,重燃為復活主而活的熱情。願我們成為復活主的手和祂的腳,使人因我們得以認識並經歷這位復活主。

注釋:
1. 斯托得(John Stott),《心意更新的教會》(The Living Church),譚達豐譯。(新北:校園,2012),113-4。
2. 卡森(D. A. Carson),《約翰福音註釋》,潘秋松譯。(美國:麥種,2001),1001。
© 2017 Copyright - 中華福音神學院
【八德校本部】桃園市八德區334025長安街53號
電話:(03) 2737477 傳真:(03) 3714703
【汀州校區】台北市10090中正區汀州路3段101號 (推廣教育處)
電話:(02) 23659151 傳真:(02) 23655885
- made by bounc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