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研訓中心主任/莊舒華
新世代的內外困境
某日在一間教會團契聚會敬拜之後,我問學生是否記得剛剛敬拜唱詩的內容?在一陣靜默之後,台下響起零零落落的回答。這不是偶然特殊的狀況,而是普遍教會青少年在敬拜之後的情形。我們享受敬拜的感覺,卻沒有用理性去思考口中的歌詞代表的意義,以致於回到現實生活,一旦面對生命的困境,沒有半點招架之力。
這世代強調主觀的感覺,渴望教會教導的真理能在生活中被體驗,同時,又面對多元化價值觀所造成的混亂。在這樣的影響下,遂形成了一群接受福音但不愛研究聖經或教義、重視感受與自由的小群體,視信仰為個人的一種選擇,而對向人傳講福音卻毫無動力。
對台灣的教會來說,另一個危機是青少年閱讀能力的下降。根據2009年天下雜誌的報導(注一),台灣學生在PISA「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劃」的評量下,閱讀素養的排名在東亞國家中敬陪末座。PISA對閱讀所下的定義,是一個人對文本內容的「理解」、「運用」、「反思」、「投入」,用以達到某個目標,並開展自己的知識來參與這個社會的能力。如果接受這樣的定義,那麼,青少年閱讀力的下降會對青少年牧養工作造成怎樣的影響?就是思考力的下降,帶來信仰行動力的下降,最後帶來整個青少年事工全面連動崩壞─教導膚淺化、聚會活動化、信仰感覺化、團契社團化,以致整體教會的世俗化。
在一次對四十幾間教會青少年輔導所做的問卷裡(注二),問到「青少年會將靈修內容與收穫運用到自己的實際生活中」時,有六成以上的回答都是「極少數」。而問到「除了聚會有查經之外,平時不會主動讀經」的情況,則是逼近八成都沒有主動讀經。當我們進一步問到「鼓勵青少年閱讀聖經的主要困難」(複選),首要原因是「覺得聖經很難懂」(75.6%),其次是「覺得聖經跟自己的生活沒有關連」(66.7%)、再者是「缺乏引起學習興趣的技巧或動機」(64.4%)與「本身閱讀力降低」(57.8%)。當高中國文課本隨著青少年閱讀習慣與理解的改變,出現了臉書型態的內容時,面對這樣一個對學習無動力世代的形成,教會必須思考如何因應與改變整個信仰教導。
在思考對策以先,需要先思考我們對於「門徒」的畫像是什麼?在前述的問卷調查裡,有八成以上的輔導認為其牧養的青少年都「相信神會引導自己過一個更好的生活」,但矛盾的是,竟有九成以上的青少年無法讓「別人能從他們的生活中看見他們對神的信靠」。這樣的矛盾不僅出現在青少年,也出現在教會成人當中。如同魏樂德在《心靈的重塑》一書中所提:「基督徒是按照他們對耶穌話語的『信念』而活。」(注三)意思就是基督徒知道也能辨認什麼是信仰問題的正確答案,但不表示他們相信這些答案,而能夠真實的體現在行動上。從信念到實踐的落差,造成了信仰生活的貧弱。
回應信仰落地的挑戰
申命記六章六至九節,摩西囑咐以色列的百姓,「我今日所吩咐你的話」,不僅要自己記在心上,也要使神的話在兒女心中留下印象,而神的話語是無論何時(在家、行走、躺下、起來)、何地(手上、額上、房屋、城門)都需要思想與實踐。耶穌在馬太福音二十八章十九、二十節對門徒最後的吩咐,同樣適用每個跟隨耶穌的門徒,他們必須清楚明白耶穌教導,並且毫不妥協地實踐。
不論新約或舊約,都挑戰我們的信仰不能落於「真空」的空談狀態,而需要有「落地」的實踐。而這正是這世代所需要的基督教,因為一個能向後代世界說話的基督教,是強調基本真理與真實體驗,並且是動態與成長的信仰。在我們這個世代,生命的整全比二分法更加吸引人,如何真實闡明經文意義,在信任中建立關係,進而邀請人來認識福音,成為重要的課題。
正因為信仰需要「落地」,若不好好教導青少年研讀聖經,那就是各人隨己意而行。因為聖經本身提供了一個宣揚真理的正確方式,藉著見證裡基礎的敘事,讓我們與教會都能在其中發展並擁有屬於自己在這世界的故事,別人可透過我們的生命去認識信仰(注四)。在喜歡聽故事的世代中、渴望親身體驗真理的青少年群體裡,我們需要學習如何透過敘事連結與經驗分享,來幫助他們進入信仰思考。
換言之,青少年工作者需要離開過往聚會之模式,不再倚靠活動節目來進行文化的塑造,而在青少年的信仰過程中成為一個注重門徒帶領的靈性指導者。畢德生在《建造生命的牧養真諦》中談到牧養的屬靈三角─讀經、禱告與屬靈引導,是極其寶貴的建議。牧者或輔導本身若不看重讀經與禱告,便無法敏銳聖靈在青少年身上的工作,也無法在他們生命遭遇困難的時候,引領他們看見上帝工作的軌跡,帶出靈性的引導。
所以,在教導與牧養上,我們需要幫助青少年了解神的故事是怎樣述說,透過各樣方式幫助他們看見自己在神的故事中所扮演的角色與位置。過往我們在教導中著重神學性的內容,也就是know what、know how,而易陷入平面填鴨式的知識教導;如今,更需要幫助他們學習有意義的神學性思考,也就是know why,建立他們以聖經為本的思維訓練,把信仰帶入他們的生活現場(注五)。
讓青少年與神的故事相遇
創造與神相遇的空間變得格外重要,也就是有意義的教導與學習神的話,製造以信仰為焦點的經驗環境。一方面,幫助他們在信仰過程中清楚重生得救,同時,幫助他們建立天天信靠耶穌的生活。透過讀經與禱告來辨認上帝在他們日常的同在與行動,並幫助他們在經歷之後去學習如何「說故事」的能力,也就是自己如何與神的故事相遇,並將這個被聖經所重新詮釋的故事與他人分享(注六)。
這樣的一個學習過程,借用哈維考克斯在《新世代來了,我們該如何讀聖經》的三個角度:敘事、歷史與靈性來做為說明。所謂的「敘事」角度,也就是認識聖經本身所建構的偉大敘事。「歷史」則是從聖經當時的世界開始認識,並帶領學生回到現今的生活之中,透過時間與事件的連結,進入「靈性」的層面,也就是生命得以與聖經一同成長,進入實踐的行動,讓信仰進入生活的空間。
儘管每個人成長背景不同,與聖經故事的關聯性也會不同,但聖經會在某個特殊時空下對我們述說真理,藉由聖靈的幫助與經文的閱讀,使我們在當中與聖經有對話與互動,透過閱讀、思考、對話,進入信仰的內化與實踐。
如此,我們透過對聖經的閱讀與認識,將自己浸淫在神的話語中,得以按照上帝的心意被形塑,而透過這些豐富的聖經故事,訓練我們聆聽與學習在故事中上帝與人處理問題的方式有何不同,面對故事的問題張力與解決方式,形塑我們的品格與身分。同樣地,也透過這些故事人物的性格,為我們建立信仰的榜樣,得以在神子民所聚集的群體中,發展我們的信仰品格,也在實踐中將信仰的更新外顯。
「門訓,就是一個讓某人變成更像基督的過程。」(注七)我們不能不教導關於耶穌的事情,也就是祂是誰?祂做了什麼?以及祂在聖經中所教導的一切教訓。透過有意義的學習與教導,當自身的故事與上帝或聖經中的故事相互碰撞,讓上帝的故事來詮釋我們的經歷,挑戰我們回應基督的呼召(注八)。促使青少年得以學習在生活中效法耶穌,帶出信仰影響力。如同某位高二生在參加完靈修營會所寫下的心得:「不一定時常要有轟轟烈烈的感動,真理裡的提醒也能讓我更靠近上帝。」
注釋:
1、辜樹仁,「台灣閱讀力墊底,怎麼辦?」,《天下雜誌》462,accessed December 19, 2015,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11992。
2、莊舒華,「後現代青少年門徒建造:3STORY®在台灣中小型教會的應用」(教牧學博士論文,美國正道福音神學院,2016),56、60。
3、魏樂德,《心靈的重塑》,譚晴譯(香港:天道,2006),114。
4、Gerard Loughlin, Telling God’s Story: Bible, Church, and Narrative Theology.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18-21.
5、鄧恩,《優質心靈捕手:塑造學生屬靈生命的DNA》,林以舜譯(台灣,新北:校園,2008,POD版),196-202。
6、美國青年歸主協會,《3STORY®生命故事佈道法》教學手冊,藍慈理譯(台灣,新北:校園、青年歸主協會,2008)。
7、James G. Samra, “A Biblical View of Discipleship,” Bibliotheca Sacra 160 (April-June 2003): “A Biblical View of Discipleship,” 234.
8、柯子明,「牧養X一代」,《後現代文化與基督教》,關啟文、張國棟編(香港:學生福音團契,2002),390-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