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牧╱張宗培
「跨界」是現代職場流行的概念。一個機構公司如果內部部門彼此之間只顧自己的事而不考慮其他部門的需要,這公司的競爭力必然受很大的虧損,因此各部門不能獨善其身各自為政,需要有「跨界」的觀念。如果一個品牌的產品過度專精而沒有發展其他產品,品牌的盈虧風險就非常大,例如汽車產業在車種類型的設計上,近年在小客車,休旅車之間,出現了跨界車款(crossover),為銷量帶來成長。
「跨界」打破了傳統的定規範圍,帶來新的可能性。在網路上,甚至有提供跨界訓練的網站,引其訴求文字如下:
…有感於個人影響力時代來臨,內部的社群人脈連結加深,跨界不再只讀書,更透過品牌資源串連、打造舞台,讓參與者透過培訓發揮個人影響力,因此開啟了「創作者加速器」的培訓計畫,希望每個人都能夠透過跨界,輸出個人觀點,並透過分潤達到能力變現。
界限是一種分類的工具,幫助人們對事物的理解與認識,其主要的概念是區隔。界限的觀念在舊約中有屬靈教導的功能,上主在五經中,特別是利未記,對以色列人有許多關於生活中事物的潔淨與不潔淨的教導和指引。這些指引或教導是要讓這群蒙耶和華拯救的子民知道他們與萬國有別,是上主特別揀選,分別出來歸屬耶和華,並要成為萬國的祝福。這是耶和華與亞伯蘭所立的約的施行:
「你要離開本地、本族、本家,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方去。我必叫你成為大國。我必賜福給你,叫你的名為大;你也要叫別人得福。」(創十二1-2)
之後在創世記十七章耶和華為亞伯蘭改名,並以割禮為與亞伯拉罕立約的記號,作為與其他族群分別的標記。所以我們可以說上帝呼召亞伯蘭離開原居地,就是呼召他憑信心跨越自己所熟悉的領域,好成為一個能夠跨越原生文化族群,成為上帝的跨界使者,祝福萬國萬民的第一個模範。
上帝對選民以色列人的心意原是如此,藉著他們被分別出來屬於自己,成為聖潔的族類,君尊的祭司,好能夠跨越世上的界限,成為萬國萬民的祝福,成為跨界的傳道者。很不幸,這「分別為聖」的觀念卻被以色列人誤用,成為民族優越感,沾沾自喜於成為被揀選的族群,從而區分你我而排他的標籤。自古以來,人類社會也以不同標籤加諸個人或族群上。這些標籤原意有可能是一種識別,但也容易變成輕則區分你我,重則形成排斥歧視,甚至衝突戰爭。就如古代以色列人也以潔淨,以割禮,以飲食規條作為與他者區分,高抬自己,鄙視非我族類,甚至成為優越感的來源, 違背了藉「分別為聖」以成為萬國祝福的原意。
既然舊約的選民無法成為上帝的跨界傳道者,上帝就差祂的獨生子耶穌來完成這使命,我們從馬可福音第五章關於耶穌與一位被「群」鬼所付的格拉森人身上,看到耶穌這位跨界的傳道者的風範,並為跟隨祂的人立下榜樣,成為萬國萬民的祝福。
一、傳道者跨界,帶來主的憐憫
格拉森確切位置雖不可考,但從低加波里和記載中有養大量豬群的線索,可以知道是在加利利湖東及東北岸一帶,而且是以非猶太人為主要居民的地方。對猶太人而言,是屬於外邦人的範圍,不潔淨的地方,而且這位格拉森人是從墳墓區出來的,更是不潔淨中的至為不潔淨,猶太人大概避之唯恐不及。但這似乎沒有影響耶穌對這人的憐憫(可五19b)與服事。這個人力大無窮,連捆鎖他的鐵鍊腳鐐都被他打碎掙斷,沒有人能夠制伏他。這種力氣理應給他很多能力,來去自如,但奇怪的是他好像仍然只能在墳墓區活動,沒有真正的自由!
同一章裡接下來馬可記載了耶穌應一位管會堂的睚魯的哀求,要去醫治他重病的女兒。讀者也許注意到這位會堂領袖的身分地位,是潔淨的「自己人」中尊貴的,可說是根正苗紅,潔淨中的潔淨!耶穌也是一視同仁,去憐憫幫助。而有意思的是耶穌去的途中插入了一位患了十二年血漏病的女人,連開口求醫治的勇氣都沒有(可五25-34)。這位女人也是屬於不潔淨一類的人,耶穌的能力也臨到她,醫治她。看來,馬可想要讀者明白無論是自認為潔淨或被視為不潔淨的人,統統都需要主的憐憫!
讀者看到耶穌似乎對潔淨不潔淨的界線不太理會,祂自由地遊走於其間,作憐憫醫治的工作。祂不被框限並且為被框限者帶來真正的自由。跟隨耶穌的人過分別為聖的生活不是要唾棄世界,遺世獨立,一種 “holier than thou”的態度,而是藉著我們跨過世界設定的界限,把上帝的國度帶到人間,使萬民得到新的自由與耶穌的潔淨,讓他們也能跨越捆鎖他們的國度。
二、傳道者跨界,為世俗的「人設」帶來更新
「人設」是一個來自網路遊戲和動漫圈的用語,原意是創作者選擇一個虛擬的人物或角色,在遊戲或故事情節中或是過關斬將,或是跨越障礙,得分完成任務。遊戲程式讓玩家在代表他的人物角色上可以有相當多的選項,例如性別、髮型、衣著等等。動漫作者可以更自由地設計故事中的人物性格、氣質、外表等等。「人設」今天可以用在一個人期望外界如何看他而刻意設計投射出來的自我形象。投射方式可以藉著社交媒體、傳播媒介、個人談吐、人際互動等各種管道。娛樂圈或政治圈甚至會有專業團隊為某一公眾人物設計打造「人設」:期望大眾對這位人物有正面的觀感,例如:個性陽光幽默、健康清純、愛家、有學問、有見識、能辦事等等。當然,這背後是牽連千絲萬縷的利益糾葛,許多人的生計、利益也建立在這位焦點人物的「人設」上,是一種商品化的連鎖行銷運作,某些情況也關乎權力累積。
既然是設計出來的,就不是自然而是刻意人為,帶著某種目的,因此就有幾分與實情不符有機會被揭發裡外落差的可能性,產生所謂「人設崩壞」的危機。我們在新聞上也不時看到這種「人設崩壞」的例子,有娛樂界的歌手明星,有政治人物,也有宗教人物,甚至教會領袖。就以一般人的處境來說,不少人在朋友圈,網絡世界小心翼翼地經營著自己的人設:為了曬廚藝,給一道平淡無味的菜餚精心打光;為了秀底蘊,還沒有真正讀完一本書就先曬出三五句評論;甚至為了營造完美人設而精心挑選適合發朋友圈的句子……是什麼讓人們如此熱衷於人設造假呢?在這個被自媒體催化的時代,在虛名和實利的驅使下,人們無法駕馭自己內在的「自戀型人格」和「表演型人格」,放縱自己的欲求,被莫名的需要牽著跑。
人們費盡心機試圖追逐、打造完美人設,卻最終難免遭遇人設崩塌的窘境,因為世界給的「人設」最終是由死亡定義,如同格拉森人的人生,他被困在由罪與死亡定義的人設裡,力氣雖大到能掙脫別人加在他身上的捆鎖,想要自己掌控命運,卻仍然離不開墳塋的範圍;內心空虛無望而發出咆哮,生活恆常失控藉自殘發洩。這種「人設」總有崩壞的一天(君不見許多政治人物、甚至教會領袖,為了迎合某種期待而以不能見光的手段得到的資格、學位等等)。崩壞不一定來自被拆穿,而往往來自自己:內心覺得被綑綁,被規範,被要求,而覺得失控(與青少年承擔不了父母的不合理期待一樣),而最終步向自我毀滅的方向。
只有耶穌能驅走罪與死亡的權勢,更新他的「人設」,讓他重新看透生活,心裡平靜,重拾人性的尊嚴。耶穌給他新的「人設」,拒絕他要與耶穌同在的要求,反而賦予一個遠高過他自己的人生使命:「 你回家去,到你的親屬那裡,將主為你所作的是何等大的事,是怎樣憐憫你,都告訴他們。」(可五19b)如果馬太福音廿八章是「大使命」,這裡也許是大使命的預告,是大使命的縮影。耶穌要他去傳揚上帝的大能和慈愛的好消息,是一個「跨界」的好消息,關乎不只猶太人,要去外邦人聚居多地方傳揚上帝悅悦納罪人的禧年!這是一個帶有全新使命的人生,也是一個不再被自我中心綑綁的自由人生!
三、傳道者跨界,因為耶穌先跨越了界限
耶穌跨越了聖潔全能的上帝與罪人之間的鴻溝界限,祂親自加入我們的界限中。耶穌不但有權能,祂更是慈愛的救主,自己代替我們忍受沒有尊嚴,承擔仇敵的殘暴,釋放我們,並賦予新的人生意義。耶穌跨越界限,進入我們人生這個不潔淨的地區:
祂為你我,如同格拉森人般赤身露體,承受羞辱,
(可十五24「於是將他釘在十字架上,拈鬮分他的衣服,看是誰得什麼。」)
口中向神禱告卻被當成語無倫次,
(可十五34-35 申初的時候,耶穌大聲喊著說:「以羅伊!以羅伊!拉馬撒巴各大尼?」(翻出來就是:「我的神!我的神!為什麼離棄我?」)旁邊站著的人,有的聽見就說:「看哪,他叫以利亞呢!」)
不是自殘肉體而是任人摧殘,
(可十五15 彼拉多要叫眾人喜悅,就釋放巴拉巴給他們,將耶穌鞭打了,交給人釘十字架。)
最終耶穌也在死人之地及墳塋中。
(可十五22 他們帶耶穌到了各各他地方(「各各他」翻出來就是「髑髏地」;46約瑟買了細麻布,把耶穌取下來,用細麻布裹好,安放在磐石中鑿出來的墳墓裡,又滾過一塊石頭來擋住墓門。)
這位格拉森人因為耶穌的「跨界」而得到一個更新的「人設」而成為另外一種「跨界」的福音使者。原來陷身於黑暗綑綁,無望掙扎,如今領受使命,有了目標與意義,成為一位「跨界」宣教者。他的使命與角色有點像近年的宣教策略:突破傳統的宣教士模式,帶著福音使命,在個人經驗與獨特的平台上,進入族群,跨越界限,履行大使命。因為主耶穌跨越了無人能跨越的鴻溝,使你我成為跨界傳道者,在疫後社會四分五裂,宗教多元,政治分化對立,世代差異愈來愈嚴重,貧富差距懸殊的時代中,把上帝的大能與憐憫,以「跨界」之心,告訴四周被世界「人設」綑綁的人,帶來主的大能與憐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