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者╱張復民牧師(板橋福音堂主任牧師、第十三屆校友)、主持人:李牧權主任(本刊主編)


李:您如何看待疫情對您們教會的影響?

張:疫情是對我們屬靈工程的試驗,揭示了我們的弱點。我們人數減少了約10%~15%,特別是在兒童和青少年部分。初期,兒童因為不能打疫苗,很多人沒辦法來。但即便後期疫情緩和,他們仍未回流。反觀,老年人在疫情結束後大多數都回來了。所以,我們認為兒童和青少年的牧養是需要加強的部分。

李:看來兒童和青少年流失是一大問題,很多教會也都面臨這種挑戰。教會是否有用什麼方法來做一些回應呢?

線上聚會的探索和調整

張:我想第一就是,我們在疫情前其實有半年左右的測試,就是我們母堂這邊,一個月希望能夠有二次線上轉播聚會,這是我們原先做的決定。我們大概那一年的七、八月時做的決定,所以我們在下半年就開始測試,包括我們的器材等,都已經買好,也測試了。後來一旦進入可能要停止聚會的時候,我們算是有所預備,不至於措手不及。

張:就是因為在疫情前我們已經做了,所以等到疫情發生時,這些設備正好都可以派上用場。甚至後來因為政府規定只能五個人聚會,我們就在幾個家庭,規劃好設備,僅一家人來錄影一場聚會。那在這一家人中,就要有不同的崗位,可以有敬拜團隊、講員,還有可以協助錄影的技術人員。那當然一個是我家,因為我跟師母,有二個講員在家,然後,我們家有敬拜團隊,有彈琴的,有敬拜主領的,同時又會處理影音的。所以我們就設計好,要有兩組人馬,萬一真的不能出門的時候,還是可以安排線上聚會內容。

落實防疫措施與社區的互動

張:那在這個期間,我們就把能做的、該做的,都做好、設計好。包括教會場地的消毒、口罩、酒精、面罩的添置;後來我們也增加一些消毒器材,廁所也改成自動水龍頭,還有皂液機,務求盡可能減少接觸。甚至那時候我們覺得,因為疫情影響,那我們就趕快改裝好這一切,一有機會,教會開放的時候、小組可以聚會的時候,我們就告訴弟兄姊妹。我們這一個星期消毒了幾次,讓他們知道教會都有做好防疫,同時也讓他們安心。

李:聽起來感覺這三年教會就是一直都防範未然,然後創造一個安全的空間給大家,其實教會也不需要太創新,反而創新不一定是會眾想要追求的,他們追求的是安全,所以就盡力創造一個安全的空間給他們。

張:其實對他們而言也是個創新,因為如果他們來參加禮拜的時候,發現不斷有新的機器,不斷有新的措施,政府有時候規定是這樣的人數,有時候規定是那樣的人數,我們就會浮動調整。對他們而言政府浮動規定,我們也浮動配套,這樣的話就能讓他們增加非常多安全感。

張:政府規定不能正常辦理喪禮的時候,我們就根據政府的規定,規劃好一套安息禮拜的配套措拖,預先錄製詩歌、讀經等,只要一至二個傳道人、同工,就可以主領一場安息禮拜,不必擔心人數限制。另外,我們還做了很多社會服務,例如送次氯酸水給親朋好友和送咖啡鼓勵警、消、醫護人員。讓這份安全感與關愛能傳遞到教會外的鄰舍。

教會內部意見的分歧與衝突

李:面對疫情,最困難的事又是什麼?

張:最困難的是有兩種極端的看法。極右認為疫情沒什麼大不了,而極左則非常害怕。這兩種觀點導致很多衝突,不只是教會內部,甚至是家庭之間都有。我的立場是儘量跟政府保持一致。但這種衝突難免會傷害到某些人。

李:在疫情前後,教會生態有何不同?面對這樣的變化,教會又該如何應對?

張:在疫情之前,大多數基督徒主要活躍於自己所屬的教會,並較少關注其他教會。但疫情期間,由於不能實體聚會,許多信徒開始在線上尋找其他教會的講道和活動。這使他們有機會比較不同教會的特色,從而對自己所屬的教會有了更高的期望。一些信徒可能會認為他們的教會有不足之處,甚至可能選擇加入其他教會。對此,我認為教會需要有兩種態度:一方面,我們應該謙卑地聆聽和接受信徒的意見和建議;另一方面,我們也需要有勇氣和信心,堅守我們的信仰和原則。

李:我明白主任牧師可能較為可以承受得住這些變化帶來的壓力,但是對於小組長或其他傳道同工,他們可能會受到很大的打擊。您對此有何看法?

張:你說得對。對於小組長,他們可能會對小組內的變動感到特別敏感,需要更多的鼓勵和支持。教會應該鼓勵他們繼續在崗位上努力,不要輕易地放棄。至於那些選擇離開的信徒,我們應該給予他們祝福,希望他們在新的教會中能夠得到更好的建立。

後疫情時代教會該何去何從?

李:那麼,如果用一句話來回應,教會疫情後該何去何從?張牧師您的想法是?

張:我會說「忘記背後,打掉重練,加強基礎建設」。這場疫情就像一個試驗,檢驗了我們的工作和基礎建設。對我來說,有四個方向是教會必須加強的:首先,小組的品質。小組的聚會和牧養品質、彼此的照顧和關係非常重要。其次,一對一的門徒訓練。這不只是因為好的訓練可以幫助信徒更加穩定,也因為它能建立深厚的人際關係。第三,我們推動的「門徒鏈/禱告鏈」也很重要(編按:類似RPG的禱告小組)。這個方法幫助我們知道誰還在教會,誰可能已經被世界所吸引或遭遇困境。最後,我們要鼓勵基督徒做好QT(靈修生活),每天選擇與主連結,支取上好的、不可少的福分。我們需要放下過去,專注於現在和未來,並且做那些真正重要的事。

李:那麼,您覺得現在是時候回到正常,開始進行教會的各種活動和傳福音了嗎?

張:是的,現在大家都不再那麼害怕了,我們應該開始做更多的事情,例如街頭佈道、外展福音事工、社區活動,邀請需要的人來教會,甚至舉辦活動如團契、小組的福音郊遊和烤肉等,讓弟兄姊妹再次連結、有更多機會進行實體的團契生活和佈道。

疫情帶來的學習與提醒

李:在疫情期間,如果時間可以重來,您認為教會哪些事情可以做得更好?

張:我們從SARS之後其實就已經有儲備一些防疫物資。特別是口罩,因為每次聖餐禮拜都需要戴口罩,所以我們一直都有在購入。但回想起來,或許我們應該更早加大這些物資的儲備量。我很感謝有醫學背景,也有很多醫療界的朋友,他們給了我很多建議和協助,使我能早早做出準備。

張:第二,我覺得是基礎建設。平常的牧養,如果我們只是有教會的活動和節目、聚會,只是把每次活動好像做的很好,這不是紥實的牧養工程。你知道我們現在兩岸的情勢緊張,我們當然是禱告不要發生戰爭,但萬一出了狀況,搞不好以後大家會
沒有辦法維持教堂公開的大型聚會,都要暫時變成地下教會,那是不是我們可以預備好,萬一困難來的時候,我們全部都可以地下化,全部都可以變成家庭教會的聚會方式,我的預備是這樣。這樣的話,我們所謂的牧養就要非常扎實!將來每一位小組長,每一個小組都能自行運作,不需要我們,他們都可以找自己方便的時間聚會,還有一對一。

面對未來危機的預備

張:我的想法是全部小組化、個人化、地下化,那不論是防疫或是戰爭來臨,甚至逼迫,我覺得這些牧養工程大概平常就要把它做好。技術的利用也是非常重要的。我認為我們需要學會如何利用手機或電腦進行線上聚會和牧養,尤其在疫情或其他緊急情況下,教會可以不停止聚會和牧養。

李:那關於科技的應用,您有沒有覺得教會還有哪些地方可以進步?

張:我認為影音方面的應用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我們應該要學會如何利用手機錄製短講道,讓信息能夠迅速且有效地傳達給大家。不只是晨禱,其他的教會活動、培訓也應該都能夠透過電腦和手機進行。

李:您認為教會應該採取哪些策略或措施,以應對未來類似疫情帶來的挑戰?

張:首先,我認為教會應該模仿初代教會效法耶穌帶著十二個門徒,再叫他們去帶門徒的方式。在教會歷史中教會被逼迫時,這種方式還可以見證耶穌基督,並能夠繼續發展。而大教堂模式,並不是唯一的方式,如今有些歐美大教堂已被用作其他用途,這樣的教會在逼迫下容易被沖散。我個人認為應該加強並保持門徒訓練的模式。

李:就如同雞蛋不放在同一個籃子裡,分散風險的道理嗎?

張:是的,不管是疫情也好,或是戰爭、其他困難來的時候,我覺得總是要做最壞的打算,最好的預備。

© 2017 Copyright - 中華福音神學院
【八德校本部】桃園市八德區334025長安街53號
電話:(03) 2737477 傳真:(03) 3714703
【汀州校區】台北市10090中正區汀州路3段101號 (推廣教育處)
電話:(02) 23659151 傳真:(02) 23655885
- made by bounc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