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者:林慶忠牧師(中華基督教行道會聯會主席、卓越北大行道會主任牧師)、主持人:李牧權主任(本刊主編)
李:疫情對您的教會產生了什麼重大的影響?
林:疫情初期,眾教會大多缺乏應對經驗。雖有過SARS疫情,但其規模及強度遠不及此次。最大的影響在於信徒不能來教會參與實體聚會,包括敬拜、講道及其他活動。這造成了大量的調整需求和屬靈上的挑戰,特別是如何保持信徒的凝聚力。
教會的線上轉型與調整
李:所以最大的影響是人的部分,還有如何凝聚會眾。那在疫情期間,教會又是如何回應這些挑戰?
林:首先,疫情改變了聚會型態和受眾。線上聚會意味著不只有教會內部的信徒,還有外部和非信徒也會加入。我們必須調整教會的信息和內容。其次,原有的教會結構、聚會安排及奉獻方式都要有所調整。線上奉獻成為新的方式,也需要考慮金流安全等因素。此外,疫情期間,教會加強了線上平台的使用,如直播、Zoom視訊和其他社群平台,以確保和信徒的連結。
林:在疫情初期,我們遇到技術方面的挑戰。線上聚會需要更多設備和工具,不僅僅是手機拍攝。例如,在實體教會裡,我們有音響、燈光、樂器等,這些東西都需要在線上聚會中保持質感,我們必須克服這些技術和設備上的困難。
李:疫情改變了聚會的型式,您是否注意到疫情過後,有更多人因為參加教會的線上聚會,後來轉而參加實體聚會?
林:的確,經過疫情,我們看到了一些轉變。一些人從實體聚會轉到線上,但也有一些之前沒有信仰的人,在線上敬拜中受到感動,他們在疫情過後,甚至加入了實體聚會,因為他們對實體聚會產生了期待與渴望。
李:這樣的轉變確實是很有意思,您們在線上聚會中是如何引導這些參與者與教會產生連結和歸屬感?
網路教會的未來趨勢
林:我們開發了一個網路教會平台,除了傳遞教導外,我們也提供了一些主題吸引人們參與。一些在疫情中遇到困難的人,可以在這個平台上找到幫助和支持。這樣的方式讓人們不僅僅是參與教會的聚會,還能在信仰群體中找到連結和支持,這對教會來說是一個重要的目標。
李:透過這些經驗,您認為教會對於未來的聚會方式和教導會有新的理解嗎?
林:我們看到線上教會的重要性,它不僅僅是應對疫情的臨時方案,也是一個長期發展的方向。我們必須適應這個新的聚會模式,同時也要保持對實體聚會的重視。未來,我們將更加關注如何在線上和實體中,都能夠有效地牧養和支持信徒,讓教會能夠更加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
李:關於網路教會可以再多分享一些細節嗎?
林:我們希望能夠接觸那些在線上的人。我們鼓勵他們申請加入我們的網路教會,特別是那些可能交通不便,或者居住在遠處地區的人。當他們申請加入後,我們會給予他們會籍,成為我們的線上會友。我們的傳道人會專門關心和牧養這些線上會友,定期與他們連絡。我們的策略是這樣的:假如有一群人住在某個地方,我們會建立一個小組讓他們在實體聚會中連結,同時也在線上保持聯繫。這樣的方式讓我們能夠接觸更多的人,建立更緊密的聯繫。
林:在這過程中,我們也接觸到了許多未信主的人。我們曾在線上舉辦洗禮,特別是遠在華盛頓的華人。他們在線上決志,然後我們透過Zoom直播,讓他們在家中的浴缸受洗。
李:在網路教會的概念中,是否還會著重於實體信仰社群或小組的建立,或是更專注於線上群體的發展方向?
林:關係的建立需要實際接觸,因此建立肢體關係和互動是必要的。然而,未來的趨勢可能不再是建立傳統意義上的實體教會,或是大型教會。我認為未來的重心將更傾向於在線上凝聚人群,以線上方式建立教會模式。同時,也需要思考如何引起人們的關注,觸動他們的內心。我們也正在計劃將裝備課程移至線上,並且讓線上和實體聚會相互輔助。
教會在疫情中的挑戰與自省
李:在疫情期間,您們教會面對過最困難的一件事?或者說最大的挑戰是什麼?
林:在疫情期間,一些會友可能因無法參加實體聚會而流失。這也是個挑戰,教會需要思考如何保持會友的參與。這段時間是教會體質的考驗,我們需要問自己,會友為何要留在這裡?教會為他們提供了什麼?這是我們培訓牧者時經常討論的問題。如果我們無法回答這些問題,很可能會失去會友。這是教會在疫情中面臨的挑戰,特別對於資源有限的小型教會而言,更加艱難。
林:疫情中,真正困難的是失去面對面的交往。由於無法實體聚會和小組活動的限制,建立和維持關係變得困難。實際上,有時候當我們嘗試探訪教會成員時,他們因為恐懼疫情而選擇避免面對面的接觸。所以,我們要尋找新方法來確保教會成員仍然得到支持。
林:我們轉向視訊聚會,特別利用了Zoom這類視訊平台。我們培訓小組領袖如何在線上進行小組活動,讓教會成員感受到連結。確實,這過程中有技術上的困難,但它同時為我們帶來了新的學習和經驗。
李:您覺得疫情前後教會最大的轉變又是什麼?
林:疫情給教會帶來了新的傳福音方式。疫情後,線上崇拜和活動成了一個新的常態,但我們也認識到實體聚會的不可取代性。線上和實體聚會之間需要平衡,並讓信徒理解實體聚會的重要性。
林:在這個過程中,教會領袖意識到,即使面對極大的挑戰,也可以創造新的機會。疫情帶來的挑戰激發了我們尋找更多創新方法,以滿足教會成員的需求,同時也增強了教會內部的凝聚力和連結。這個困難時期,同時也是轉變和成長的契機,使我們能夠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中繼續為會眾提供支持和牧養。
教會文化的建造與深化
林:同時,我們強調靈命動機的辨別,要讓人在內心認知神是鑒察我們的動機,而不是被要求。我們在教育弟兄姊妹,方便是給不方便的人,若是方便的人,不應隨便。這種觀念在教會中已經根深蒂固。這樣的文化建立了對良心的敏感,使人在方便時不欺騙自己。
林:總而言之,疫情對教會生態造成影響,但我們積極作出回應,強調屬靈良心和合乎真理的認知,讓人不論在實體和線上聚會中,都能夠對神的心意有正確的理解。這種思維已在教會文化中扎根,並在後疫情時代建立起一種獨特且合宜的價值觀。
李:您提到的觀點很有深度,方便並不等同於隨便。後疫情時代,我們在線上能更方便接觸人,但我們也必須考慮我們接觸的是什麼樣的人,我們如何培養他們成為真正堅定的基督徒,而不僅僅是網路上的漂流者。方便不應該被誤解為隨便!
林:沒錯,我們需要教導人,不能只是在家裡像選電視節目一樣,你必須要委身於教會。同時,我們也需要關注教會的吸引力。牧者在這方面面臨巨大挑戰,特別是在講道方面。如果你的講道不能滿足會眾需求,他們可能會尋找其他牧師的信息。這是現實挑戰,不能被忽視。
林:牧者必須認識到,你能給予會眾什麼,而不是僅僅依靠要求他們的良心。這關係到提升自己,以回應後疫情時代的需要。這是個新的議題,以前可能沒有這麼迫切,但現在每個教會都需要面對。每位牧者都要意識到,牧會不再像以前那麼輕鬆,需要更多的外在和屬靈準備,以應對會友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與大環境中的變化。
林:方便是為了那些不方便的人而設,但若你是方便的人,就不該隨便對待這個事情。這觀念讓人省思,不要自欺。神是公正的,祂審察人心。我們需要讓自己的良心能正確回應,每次在方便與隨便之間作出選擇時,這個觀念會提醒我們,這樣的想法能讓我們做出更負責任的選擇。當聖靈感動時,若我們卻選擇隨便,良心會譴責我們。不需要別人告誡,內心就會知道不應該如此。這種心態能幫助我們在網路時代作出正確的決定。
後疫情時代的實際挑戰
李:疫情這三年來學到什麼樣的功課?若再遭遇疫情或其他類似的挑戰時,我們應有怎樣的回應?該如何面對未來?
林:疫情可能再次爆發,或有其他情況影響聚會,末後時代也可能有戰爭、逼迫等,我們需要做好準備。在這三年的學習中,我們建立線上體制、媒體專業技能、培養技術同工、發展線上課程和影音應用、甚至建立網路教會。未來若無法聚會,已建立的線上網絡可將人拉在一起,並且我們在疫情後,更在品質提升上下工夫。我們要在現在就開始做這些準備,而不是等到挑戰來臨才開始思考。
李:現在很多教會在疫情後恢復實體聚會,面臨恢復實體與維持線上的難題,您對於這樣的掙扎,有什麼想法或建議?
林:人天生有惰性,我們不能過於體貼這種惰性,相反,我們需要挑戰人的惰性,不可過於體貼人的軟弱。舉例來說,我們教會的線上晨禱和主日聚會都有限制,要申請才能參加,並且有時間限制,時間一到就不能再收看。我們要在挑戰惰性和提升品質之間取得平衡,讓人感受到參與的價值。我們應該挑戰弟兄姊妹的態度,創造一個方便但有條件的線上環境。我們不應該過於體貼軟弱,但在某些情況下,我們的服事是必要的,但不代表要完全遷就。我們要建立卓越的環境,不是因為體貼軟弱,而是讓人看到這些價值,願意努力參與。
教會未來的策略與準備
李:最後請林牧師用一句話來回應我們今天的主題-後疫情教會何去何從?
林:壯大本質,放眼世界,或者更直接說「站穩腳步,放眼世界」。你的對象已經不只侷限在一個地方或城市,因為透過現在的網路環境,整個世界已經沒有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