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神期刊的宗旨是本於福音信仰, 探討內容包括聖經、神學、歷史、實踐等學術課題,也包括以書評與學術會議評介等形式之文章。
華神期刊第十五期 最新出刊!
華神期刊第十五期 — 您不可錯過的篇章:
〈面向終末的信仰:王明道與滕近輝論天國、苦難及成聖觀.〉
第一篇文章是倪步曉的〈面向終末的信仰:王明道與滕近輝論天國、苦難及成聖觀.〉,探討王明道及滕近輝的終末神學。倪步曉指出,兩人的終末觀基本承襲了基要派千禧年前派的時代論,強調天國不是人所能創建的。相反地,在末後時期,世界將變得更加墮落和混亂。因此,基督徒必然在末世面對苦難,經歷來自世界的逼迫和挑戰。與此同時,基督徒也積極回應上帝的恩典,學習成聖,預備將來得天國的獎賞。倪步曉指出,兩人的末世論皆強調末後的敗壞,信徒必須忍受苦難,並堅持成聖的道路。在此大框架下,作者也指出,滕近輝的論述往往比王明道更加細緻。例如,天國有「己然」和「未然」的面向;苦難有外在的壓迫,亦有內在的僕人心志;成聖觀中則有漸進和轉機的並存等,顯示滕近輝有更細緻而深刻的多元論述。
〈Polychotomy and 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 The Secularizing Effects of Departmentalization and Specialization in Modern Christian Higher Education〉
第二篇文章是蔡東城所寫的〈從自然神學看李提摩太的《喻道要旨》的傳教策略及宗教對話〉。溫老師在文章開頭處指出,當代基督教高等教育非但未能造就學生的信仰,反而時常傷害了學生的屬靈生命。造成這結果的原因有許多,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學校的課程規劃和傳授知識的方式本身就帶有世俗化的因子,以致知識和生活產生斷裂,造成信仰生活的危機。溫老師的文章先是檢視了高等教育中「分門專攻」的歷史淵源;之後,他談到了「分門專攻」帶來的負面影響;接著,溫老師檢視了不同學者所提出的改正方案,並在最後提出了他個人的建議以及可行的努力方向。
〈弗蘭克論對窮人的責任及其實踐〉
第三篇文章是黃丁的〈弗蘭克論對窮人的責任及其實踐〉,探討弗蘭克為何以及如何從事慈善。首先,弗蘭克認為「窮人」指的是唯獨依靠上帝恩典,具有屬靈意義上的貧窮。面對窮人,無論是富人、公職人員,還是所有人,都應回應上帝的恩典和使命,並懷抱發自內心的使命感,對窮人負責。所有人應該在日常生活中感同身受,並透過實際行動幫助窮人。黃丁指出,弗蘭克強調對貧窮的關懷應是由內而外,根基於個人敬虔,進而表達對貧窮者的關懷。這種觀點不同於現代公共神學,後者將貧窮視為系統性的社會問題,主張透過社會力量、以客觀物件化的方式解決,成為一種由外而內的道德勸誡。弗蘭克的慈善觀點強調個人內在的道德動機,將關懷視為自我與上帝關係的實踐,而非僅是外在社會結構的調整。
〈視障辭彙於和合本聖經之漢譯與台灣視障者的接受——以馬太福音為例〉
第四篇文章是王錦心的〈視障辭彙於和合本聖經之漢譯與台灣視障者的接受——以馬太福音為例〉。王錦心指出,在所有障礙辭彙中,「視障」是聖經中出現最為頻繁的障礙辭彙。因此,他選擇以「視障」作為分析主題。在漢譯聖經中,「視障」常被翻譯為「瞽」、「瞎」或「盲」。王錦心認為,聖經翻譯不僅應切合「翻譯目的論」與「對等理論」,更重要的是,所選用的詞彙及其語境必須是障礙者所能接受的,這才是翻譯的核心關懷。為此,他訪談了許多不同身份的人,包括視障信徒、視障牧者以及明眼牧者,藉此探討他們對不同辭彙(如「瞽」、「瞎」或「盲」)的接受度。結論顯示,視障信徒與視障牧者對這些詞彙的接受度各有不同,難以達成共識。然而,明眼牧者則普遍強調,譯者應採用更加尊重且對等的詞彙,以確保翻譯能在語言上體現對視障者的尊嚴與尊重。
〈劉小楓漢語神學之罪觀〉
最後一篇文章是史倜風的〈劉小楓漢語神學之罪觀〉。史倜風指出,劉小楓常以「欠然」表達罪,並認為這一用法與劉小楓所面對的問題意識密切相關。劉小楓認為,當代首要挑戰是現代化危機,亦即「以本能衝動造反邏格斯」,或「以肉體反對精神」,最終導致價值虛無主義。單純強調肉身存在,無法建構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劉小楓借助德國哲學家舍勒的「身位本體論」,透過情感現象學確立身位的優先性,並透過懊悔的現象學分析,揭示「欠然之在」作為人的生存狀態,進而揭示價值秩序的存在。史倜風認為,劉小楓不單以「欠然」回應現代性危機,他亦藉由「欠然」挑戰中國傳統文化中缺乏超越性、依賴自主的「本然」與「樂感」。此外,劉小楓還透過「欠然」矯正漢語神學將罪道德化的傾向,試圖超越僅停留於道德層面的罪觀,揭示其更深層的存在性意涵。最後,史倜風認為,劉小楓有意以「欠然」作為有效的信仰傳達策略。相較於笛卡爾、康德以降的主體論,或巴特的去主體論,舍勒的「身位優先性」能有效調節自由主義與保守主義之間的二元對立,使神學「既有歷史-社會理論的文化神學鈍槌、又有啟示神學的利錐」,從而在面對現代性危機時,為神學提供一個有利的工具。
- 電子期刊,請上電子資料庫查詢:
- 期刊相關聯絡:(03)2737477 轉1520 Email:research@ces.org.tw 李牧權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