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任老師/溫永勖
因著華神為教育部承認,成為台灣高等教育學府的一員,撰寫論文,成為學院的道碩學位的畢業要求之一。這樣的要求,對於新生與將要加入華神大家庭的學生們,難免會感到有些焦慮;但實際上,真的不需要為碩士論文感到恐懼。我們倒不如這樣想,寫論文是個難得的機會,可以在初步課程學習之後,選定一個主題,進行更深入的研究—課程學習的設計,通常是側重廣度,多於深度。其實,從歷史上而言,特別是從西方的視角,道碩(MDiv)學位最初是稱為神學學士(Bachelor of Divinity, BD),這是出於這個學位,是每個人的頭一個在聖經、神學與牧養領域的學位。在這樣的典範之下,我們可以理解為什麼神學學士╱道碩課程的安排,是為了建立學生關於基督信仰事工各個面向,具備廣度的基本知識的基礎。也因為這樣「廣度」的道碩課程安排,對於想要藉著撰寫論文,進行「深度」研究的學生,通常會另外花1-2年的時間,在道碩學位後攻讀神碩學位(這通常是神學博士學位的入學要求)。如此,我們也就明白,通常一個人獲得宗教或信仰的博士學位,平均年齡是37歲,因為攻讀道碩學位往往在工作一段時間之後開始,道碩畢業到攻讀神碩學位,中間有幾年的牧養經歷,然後神碩之後,與開始博士學位,可能又有1-2年的間隔,並且攻讀博士學位,花上5-7年是很常見的。
綜上所述,華神於道碩學位增加了撰寫論文的要求,可能有助於解決原本「有廣度沒有深度」的問題 (也可能讓對於博士學位感興趣的學生,跳過神碩的階段)。身為一個完成碩士論文後才成為全職事奉者,我個人的經驗是,碩士論文深度,比碩士課程的廣度,在牧養方面產生更多的助力。換句話說,當我成為全職牧者後,所遭遇深刻挑戰與掙扎之際,我在撰寫碩士論文,與研究過程中獲致的知識,最終成為上帝所賜的資源與養分,形成上帝所用的標準模式,讓我參與在蒙召的牧養事工之中。「在基督裡,藉著聖靈,歸於父神」(這個概念的表述,透過研究的歷程,讓我持續不斷,並且重複的攤開來探究,讓概念不再是課堂中或文本的討論,而是成為深刻的屬靈真實存在,我則是被邀請進入其中並居住其中。)
更進一步的,儘管我在基督教義史課程,寫了一篇有關加爾文理解「與基督聯合」概念的10頁學期報告,與基督聯合的概念,直到我決定在碩士論文深究這個主題之後(將加爾文的概念,與第七世紀希臘教父宣信者馬克西姆斯 Maximus the Confessor 作比較),我才真正透徹並且真正閱讀關於加爾文和馬克西姆斯的一手與二手資料,這對我參與基督並祂在教會、世界的事工的方式,造成不可逆的改變。透過閱讀加爾文和馬克西姆斯的著作,我對於與基督聯合這個主題,有更深刻的體悟,我的生活與牧養是自身「在基督裡」的延伸,而不是藉著我「為基督」的創造力與恩賜或努力,所追求得來的結果。(我感謝我的論文第二指導老師,Julie Canlis 區別了「在…裡」與「為」兩者),我的生活與牧養全然改變了,我跨越了一道門檻。牧養的壓力不再擔在我的肩頭上(例如:成為一位好的講道者、有趣的講道者、有創造力的講道者或是激勵人心的講道者)。我蒙召不是「為基督」,作一位好、有趣、有創造力或是激勵人心的講道者,而是忠心的「在基督裡」。這也是忠於上帝話語的方式。將焦點放在「所是」而非「所做」,我體認到:聖父,在基督裡,透過聖靈,賜給我所需要的一切,來完成祂所賜給我的呼召(參考彼得後書一3)。無論何時,只要有需要「好、有趣、有創造力或是激勵人心」,上帝會供應給我。牧養的壓力不在我這裡,在祂那裡—那位呼召我參與在祂裡面並祂的牧養當中的主(不是我個人的牧養能力)。我在維真神學院富廣度的神學課程,特別是 Ross Hastings、Darrell Johnson 和 J.I. Packer,首度讓我了解這種參與性的真實,但是當我在 Ross Hastings 與 Julie Canlis 指導之下,深入寫作專於加爾文與馬克西姆斯的論文時,才讓這個真實更加鞏固,轉變為不可改變的信念與神學架構,這是又真又活的真理,觸及關於我過去的一切,與經歷過的一切。
更重要的是,直到如今,我在華神教授系統神學,持續受到當年我在維真神學院撰寫關於馬克西姆斯和加爾文之論文的深深影響,也依賴多年前對於神學上的研究,特別是在論文中,我需要熟悉教父時代與宗教改革時代的背景知識(還有屬於那些時代的主要人物與神學思路),才能清晰的陳述我所選定的這兩位對話夥伴。說真的,除了撰寫論文(或是博士論文),我想沒有比這更好的方式,以建構如此的知識基礎。從我自身的經驗,上課或是大量的閱讀,無法取代專注並密集的撰寫學術論文。然後,還有學術期刊的文章與書本的寫作(這也是大部分在學術單位的教授們需要持續進行研究與學術寫作,不但是為了增添個人經歷,也是為了教導他們的學生)。說句老實話,我不禁想,如果在我的碩士學位畢業時,沒有完成寫論文這項高水準的任務,今天我的神學人類學、基督論還有救贖論的課程,會是什麼樣貌?同樣的,我攻讀博士學位關於潘能伯格 (Wolfhart Pannenberg) 的研究,幫助我深入了解現代神學,這深深影響我目前的教學。
除了學術知識之外,深入並詳細閱讀加爾文和馬克西姆斯(更不用說後來的潘能伯格),閱讀過程就是形塑屬靈並信仰的經歷。我還記得,閱讀馬克西姆斯的《論神學兩百則》(Centuries on Theology)與《論愛四百則》(Centuries on Charity),讓我對於馬克西姆斯深刻描述他與上帝之間關係的屬靈生活,使我敬畏,還有他對於靈魂和身體如何經歷某些罪惡的描述,是如此適切,令人難以置信。同時,在我閱讀加爾文1559年最終版的《基督教要義》時,我仍記得讀到他對十誡的闡述時,流下了眼淚,與靈性悔改。儘管馬克西姆斯或加爾文的著作都不是聖經,上帝透過他們真實對聖經的反思對我說話,把上帝話語鮮活且有生命的植入我的心中,對此我終生感恩。藉著神學家們,我越來越意識到,我們今天認為理所當然的「正統」詮釋聖經,在這些屬靈巨人的著作中,有其歷史根源,無論我們是否意識到,我們仍持續站在他們的肩膀上前行。
但是,也許撰寫碩士論文最意想不到的祝福,是幾年之後(當時我在愛丁堡全時間修讀博士,我終於有時間修改碩士論文),我有機會修改碩士論文的一部分,以發表於一份高學術學術評價的期刊。我很興奮的在臉書上分享,我的文章被接受的消息。不知怎麼的,引起了曾劭愷老師的注意,當時他還在華神任教,我最近也與他相熟識。在當時,幾個月後,曾老師將我介紹給華神的老師們,我被當時的蔡麗貞院長與胡維華老師邀請,有幸申請華神教師培訓獎學金,三年之後,最終讓我成為華神系統神學的教師。
你撰寫碩士論文,又是怎樣的一個故事呢?我無法承諾你,撰寫碩士論文,將讓你成為華神的老師,但我衷心期盼,見到上帝使用這個新的道碩論文要求,成為祂對未來華神學生的遠程計劃。對已經獲得道碩學位的學生們,也許你受到我以上分享的鼓勵,考慮申請華神的神學碩士、教牧博士或是宣教搏士(這些都需要提交畢業論文)。富「廣度」的課程帶我們走得遠,然而至少從我的經驗,富「深度」的學習,帶我們走得更遠。主呼召你走多遠呢?我盼望,並為華神有更多的論文撰寫者禱告。撰寫論文之旅,值得一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