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研訓中心主任╱莊舒華


今年九月,校園迎來第一批Alpha世代的七年級生。這批青少年經歷了三年的疫情,他們不僅要戴上口罩、不定時的從實體轉上線上學校課程,熟悉虛擬與實體的互換,習慣圖像跳躍思考勝於文字;同時也在疫情中因著實體聚會的暫停或人數限制,他們參與兒童主日學更加不穩定,與教會的連結也較之前的青少年更為疏離。

與IPAD問世同年的Alpha世代,養育他們的父母則多半是以自我中心為顯著特質的千禧世代,這個也被稱為Y世代的父母,在「有夢最美,希望相隨」的年代中成長,他們集各樣資源於一身,也勇於作各樣嘗試,這樣的態度也反應在他們對孩子的教養。但這群父母的信仰呢?他們在過去是教會不知道該怎麼面對的青少年,成長後留在教會的數量不多,也容易在各樣傳統規範裡與教會產生衝撞。

在Y世代父母與Alpha世代之間,還有一個Z世代,他們成長在混亂、衰退與不確定的年代裡,特別是前年畢業的學生,沒有畢業典禮,沒有新學校的迎新生活,人生重要階段的結束與開始都在線上。同時他們也經歷了性別、家庭與婚姻的重新定義,更加尊重每個忠於真實自我與期待安全的選擇。

在這三批教會面對的新世代父母與兒少之外,還有夾在他們與嬰兒潮世代中間的X世代,這個三明治世代努力傾聽不同時代的需要,並嘗試幫助世代對話,卻往往吃力不討好,而他們正是被教會期待承接牧職斷層的主力。

嬰兒潮世代在年輕時都是教會建造奮興的中堅,面對世代浪潮的來襲,他們有對後代接棒的高度期待,卻也有在所認知的聖經真理、教會傳統與多元思潮、社會變遷衝擊下的持守與掙扎。

沒有一個時代的教會如同此刻,面對跨越五個世代的共處,並且這五個世代的成長經驗與思維行動模式都相去甚遠。世代到底是彼此對立?或者可以共好同行?成為我們在面對未來教會想像時,必須面對的問題。

首先,我們需要先檢視自己教會現在的光景。不論我們所屬的教會如今已邁入幾個年頭?聚會的人數有多少?我們要問的是-這間教會會友的平均年紀是多少?是松齡?中年?還是青年教會?我們的兒少與成人的人數比例又是多少? 2022年台灣教會普查報告裡提到─從五年前,兒童青少年聚會人數少一半,有將近53間教會,也就是11%以上的教會沒有兒童。1 如果教育院校都在面對少子化的衝擊而紛紛敗陣退場。那麼,未來三到五年後的教會又將是什麼樣的局面?

不只教會會友平均年紀偏高,就連牧者也是。嬰兒潮世代的牧者面對屆齡或延遲退休卻還找不到人接班的窘境,或有找得到人接班,但下面的人要再預備接班人卻是「眾裡尋他千百度」,因為年紀最輕的牧者可能都將五十歲,而年輕傳道卻因各樣原因無法在教會長久委身。時常也有教會詢問能否介紹兒童事工傳道?社區工作傳道?青少年傳道?甚至連神學生申請都望眼欲穿。疫情後不僅是外面的工作找不到人手,連教會都在大缺工的困境裡。我想,我們都同意一個嚴峻的時代已經來臨。

面對會友年紀偏大、兒少比例偏低的問題,不論牧者或會友必定所想的解套方式就是我們要向新世代來傳講福音。但福音在這世代要如何傳講呢?

位於台灣人口負成長第一位所在地的水林長老教會,其主任牧師莊信仁於2008年赴任時,會友主日平均只有8位,會友平均年紀67歲。長輩們對終於有傳道人來非常開心,他們鼓勵牧者去做福音工作,不需要花時間探訪他們,並且在開始成立兒童主日學時,發動長輩攻勢帶著鄰居的兒孫來到教會參加。多年後,會友主日平均120位,平均聚會年齡不到30歲,近70%是第一代信徒。2 新任的代議長老只有27歲。在宜蘭的利澤簡長老教會,簡孟正牧師接任之後,兩年前用走出教會的單車福音事工來接觸社區青少年。因著福音的需要,牧者在禮拜中嘗試改變講華語、帶敬拜讚美。面對外界的疑問,教會長老給予牧者最大的支持與肯定。如今從四台腳踏車變成廿七台,連家長也參與其中。3

這兩間教會之所以能夠有福音的開拓與更新,除了上帝奇妙的工作之外,並非在於牧者多有恩賜或領袖魅力,而是原先教會內的長輩們願意抱持著敞開的態度,支持牧者們做各樣福音的事工。因著他們的願意,讓教會有了新的可能性。

然而,若是教會曾經或此刻仍然看似風光,長輩們的態度就容易趨近保守與謹慎。過往的成功經驗限縮了他們嘗試的可能,在大家長式領導的長幼尊卑觀念文化,並嬰兒潮世代保護下個世代的思維就是「幫助他們成功」,翻譯出來就是避開一切可能會失敗的機會。於是,需要空間與舞台的新世代牧者與會友就容易困在教會的傳統或習慣組織裡面動輒得咎,最後選擇放棄或出走。

當我們高舉「傳福音」的大旗時,如同商業行銷總是認真調查族群特質並投其所好,我們也要思考,到底我們要傳福音的對象是誰?他們的特質與需要是什麼?特別是年輕的世代。世代的差異往往來自生活經驗,而非誰比較屬靈。而生活經驗造就的思維與行動,也考驗著教會能否回應與承接需要。如果教會大多數的同工已經離該世代遙遠,向下移動去詢問與尊重該世代成員的建議,或許才是明智的選擇。

暑假甫與Radical聯名舉辦特會的新加坡神之心教會,該會會友約有五千多人,會友平均年紀是23歲。當我七月將參加該教會舉辦的Generations「累代」牧者研習之前,收到他們的赴會通知,其中有一項是關於詩歌敬拜的播放清單。教會同工建議我們在赴會前先行聆聽熟習,俾便在參與時有更好的詩歌敬拜經驗。說實話,當我一開始聽著詩歌時,各樣快節奏與夜店風格幾乎讓我頭昏腦脹,還跟朋友笑說就當是文化體驗吧?!後來我有機會詢問教會窗口同工這

件事情,她回答我說少豪牧師說如果我們長輩覺得不舒服,但青少年喜歡,那我們就成功了。在《累代》一書裡面,少豪牧師分享了多次他們如何「向下移動」的嘗試與努力,而這一切都是為了要得著下個世代。而這間教會在疫情過後,會友人數繼續成長,並且有了第七代的同工產生,累計同工人數突破一千位。4

高雄的「活出新人啟發行動協會」以發展基督教娛樂產業來向新世代傳講福音,盧耕宇傳道說,世界為了吸引青少年付上了極大的代價,而教會做了什麼呢?因此他們在拍攝電影時,為了帶領並訓練下個世代,在拍攝空間的尋找上付上了雙倍的費用。5 而桃園南崁長老教會的蔡幸昇主任牧師分享過往他如何尋找各樣資源與方法來更新教會福音與門訓事工時,提到一個重要的挑戰。他說,教會在建堂時很少思考成本回收的問題,我們花幾千萬或幾億都覺得理所當然。但為什麼投資教會的下個世代,我們會很在意成本回收的問題呢?6 當我們願意看重下一代的投資時,我們的教會兒少就開始成長。

曾有上百位青年牧區的牧者在觀察今日教會福音與傳承光景時這麼說,我們的青年牧區已經老化,站在台上帶領敬拜的已經是年近卅的社青,面對疫情過後的七年級生,我們所體認到的是不同於以往的挑戰。不僅如此,當我們檢視教會牧者團隊將陸續在十年後退下時,若不再啟動同工培育與傳承,我們將會沒有牧者可以接棒!這是教會的危機。沒有新世代的福音,就不會興起新世代的領袖,沒有世代的領袖培育,教會就只能預備將未來拱手讓給不敬虔的世界。

以自我中心為重要特質的Y世代父母,不會因為有了孩子就過多犧牲自己的時間,同時也對教養孩子會更受自己同儕間的影響,形成「網路共養」。過往世代在事奉時,往往會把孩子放在家中,但這世代期待帶著孩子一起事奉或聚會(看看親子餐廳如雨後春筍興起便可知道他們的喜好)。教會是否願意提供育兒或幼顧的空間,協助這些年輕夫妻可以更樂意的參與群體聚會或事奉呢?或者我們對於他們需要視而不見, 讓他們在孩童2歲前的混亂時期就漸漸離開教會的群體與事奉?

面對Y世代以降的不同新世代特質與需要,掌握著資源與決策權力的嬰兒潮或更早世代的長輩們,我們要如何回應呢?在水林教會的研究裡面,「長執與同工面對教會衰退具深刻的危機意識」所帶出來的行動,是重要的關鍵之一。7 面對新世代的快速變遷,如同少豪牧師所提,我們正在一個向上快速的手扶梯上,要竭力向下奔跑,才能減緩教會的老化。8 而多世代教會的來臨,正是帶領我們必須去思考多層次牧養與福音行動的機會,如同疫情迫使我們回應與改變,這是險峻的時刻,也將會是教會再次裝備升級的好機會。未來教會的樣貌,迷航或轉向?僵化或更新?端賴今日的教會如何面對與回應。

注釋:
  1. 福音協進會,「2022台灣教會普查報告」,社團法人中華基督教福音協進會教會發展中心發行,2023年,頁10-12。
  2. 莊信仁,「以行動研究探討偏鄉教會之重生再發展:以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嘉義中會水林教會為例」,台灣神學院教牧博士論文,2022年。頁1-2、101。
  3. 參簡孟正牧師個人臉書貼文,發佈於2023年9月3、16日。
  4. 陳少豪、曾秀萍,《累代:如何打造更年輕、更強壯的教會》,Generations Pte. Ltd出版,2021。
  5. 盧耕宇,分享於華神學生工作資源講座「新媒體的牧養術」,2023年9月16日。
  6. 蔡幸昇,分享於「教會成長萬花筒:南崁長老教會的實例」,「重返福音現場」第一屆台灣基督教教育博覽會牧養論壇,2023年9月12日。
  7. 莊信仁,見前,頁101。
  8. 陳少豪、曾秀萍,見前,頁73-86。
© 2017 Copyright - 中華福音神學院
【八德校本部】桃園市八德區334025長安街53號
電話:(03) 2737477 傳真:(03) 3714703
【汀州校區】台北市10090中正區汀州路3段101號 (推廣教育處)
電話:(02) 23659151 傳真:(02) 23655885
- made by bounc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