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態神學培育師資/郭怡君
「水是什麼?什麼是水?」回憶以前修「水文學」(注1)時,有一個作業是練習觀察蓮蓬頭計算洗澡水,另外一堂作業是要在下雨的時候觀察計算降水量。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下雨了,我從床上跳起來衝出去(彷如進擊的蝸牛),「黃河之水天上來」,一路跟蹤水,只見大量的天水從上義無反顧地落下之後,有的砸在樹上、掉到土裡不見了,有的停留地面形成一片小海。雨一直下,水從土裡從地面滿溢出來順著排水溝奔流不止,像哭得停不下來一樣。「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老子》、「上帝以祂奇妙的聲音打雷;祂行大事,我們不能測透。對雪,祂說:要降在地上;對大雨和祂大有能力的暴雨(也是這樣說)。」(伯三十七5-6)我在雨中佇立,一股洪流沖刷滾動的數字混合著無以名狀的整體感受。水是個奇怪的東西啊!
我想,大抵凡天「文」、人「文」、水「文」都是人類對於「道」(logos)的追尋。《約伯記》三十七章對水文學有生動的闡釋,不單探究水之理,更是關於一個降服於更高意志下水的行動,「祂使密雲盛滿水氣,布散電光之雲;這雲是藉祂的指引游行旋轉,得以在全地面上行祂一切所吩咐的,或為責罰(希伯來文:「仗」、「支派」),或為潤地(希伯來文:他的地),或為施行慈愛。約伯啊,你要留心聽,要站立思想神奇妙的作為。」今年夏天台灣中南部水患,苦難中民怨四起,政務官道歉。當人們在水中佇立, 難受的濕度交織著悲哀的感受,恐怕很難思想這一切的恐怖哪裡有任何的奇妙。然而水會退,苦難終將過去,神的作為、人的作為與災難的關係還需要更長時間思想。
韌性是參與患難的秘訣
在以「水文學」為開場白之後,本文將繼續闡釋水患之時學者呼籲的「韌性城市」觀念。韌性(resilience)是當今一個時興的思潮,應用於各個領域。大家若以素人的直覺理解韌性為「不軟不硬」、「軟硬兼施」、「打過去彈回來」或東方哲學的乾坤、陰陽、物極必反其實都能呼應它目前科學上的定義。聯合國UNISDR(「聯合國國際減災策略組織 (United Nations International Strategy for Disaster Reduction)」)於2017年二月最新定義韌性為「一個系統、社群或社會在暴露於災害時能夠抵抗、吸收、適應、調整、轉化與從災難的效應中即時並有效率地恢復的能力,包括藉由災害管理措施,保存與復育(該系統、社群或社會)必要的基礎結構與功能。」(筆者自譯)
宏觀而言,當今的韌性觀念可被應用於任何受衝擊的系統,包括一個細胞、一顆心、一個人、一個房子、社區、一條河、整個水域、城市、島嶼、 區域、生態系等。
保羅說:「我們四面受敵,卻不被困住;心裡作難,卻不致失望;遭逼迫,卻不被丟棄;打倒了,卻不致死亡。」(林後四8-9)這打不死的小強境界,可說是韌性在人心的實踐。傳道書提及一小國遭受大君王的圍城攻勢:「城中有一貧窮的智慧人,用智慧救了那城。」傳道者感慨「我就說,智慧勝於勇力。」(傳九13-16)這個小城有智慧能力抵擋圍城,雖然小,卻是個韌性城市。
提出韌性理論的生態學者C. S. Holling 強調,韌性是一個認知的典範轉移,從期待高度可預測性和穩定性,轉移到發展出一種韌性,這個韌性強調當一個系統面對各種外在的,不可預期的衝擊時,對各種可能性維持開放的態度(keep options open)。以水患洪災為例,傳統的期待是「不會再淹了」、「下不為例」式的承諾。然而這個期待在山高水急,颱風雨季集中,城市開發於洪泛平原與低窪地的台灣寶島環境,似乎是不切實際的。不淹水是不可能的,水太多時適度還地於河,是必然的,人順應成為半水棲生物,似乎也是自然的。觀念上,最適合台灣的,是對水患維持開放態度的韌性。這個開放性可以保羅於腓立比書的觀念算式展現:「或…或…,或…或…,隨事隨在,我都得了祕訣」(腓四12),於此韌性是一種面對不可預測性而能隨遇而安的秘訣。所有的不可預測與可預測的集合是「凡事都能做」的「凡事」。而參與患難原是美事(希臘文:好地、合宜地、正當地、光采地)(四14)。
按照保羅的韌性理論算式,應用於當今的環境變遷,以水患為例,以下照樣造句則或可為真:「或水淹及腳踝,或淹及膝,或至腰,無論水有多深,我、這個城市,都得了秘訣」--從都市規劃與水利工程的角度,雖然由水深可計算水量,影響集水區整治計畫、排洪計畫、景觀設計,然而複雜的水文與氣候變遷,人無法全盤掌握。從保羅的觀點,患難無論深淺,原是美事。能抵抗、適應並且從衝擊中恢復的韌性是秘訣,是智慧,是好事。
韌性的願景是順應自然
一個國家在什麼情況下會需要願景?這往往是大「災」問。台灣於1959年經歷八七水災,1999年九二一大地震、2009年八八水災,最近的中南部大水災,根據經濟部水利署報告,一天降雨量相當於莫拉克颱風兩天的降雨量,累計總雨量與八七水災不相上下,淹水總面積達四萬二千零九十公頃。經濟部長沈榮津於八月三十日承諾於兩週提出「全國治水檢討報告」,就中央部會及地方政府的狀況,作系統性檢討。聖經中有一個規模宏大的區域規劃,相信也是來自當代系統性的檢討。「耶路撒冷城被攻陷後第十四年的年初…,耶和華的手按在我身上……」。根據以西結書,上帝在西元前第六世紀以色列國難時伸手,在被擄之地巴比倫向以色列啟示了一個新的城市、河川、土地規劃藍圖。四十到四十八章,從聖殿的窗戶、桌子、城牆設計到水源的規劃、河川的功能與土地的劃分,進行「中央與地方系統性地檢討」。
以西結於四十到四十六章遨遊於龐大的建築計畫與法制細節,四十七章開始時(四十七3-5),突然淹水了!天使(他是省話一哥)主導以西結合作進行測量,天使手拿準繩往東出去的時候,量了一千肘,使以西結逿過水,水到踝子骨。他又量了一千肘,使以西結逿過水,水就到膝;再量了一千肘,使以西結逿過水,水便到腰;又量了一千肘,水便成了河,使以西結不能逿過。因為水勢漲起,成為可洑(游泳)的水,不可逿(走)的河。實際操作為何?在我的想像中,天使手中有一綑繩子,一端交給以西結,另一端自己拿。天使先往水裡走去(以西結你先站那不要亂動),走了一千肘後,讓以西結跟上,並讓以西結以自己的身體感受水慢慢變深的深度,以此進行四次,共四千肘(約二千公尺)的四段式測量,水深從腳踝、膝蓋到腰直到近乎滅頂。古代聖經學者基於靈意解經對此河川的理解為教會的教導(Jerome),浸禮之水(Epistle of Barnabas),靈性的滋潤(Pseudo-Dionysius)。先知邁入水中象徵靈性的旅途(Isaac)與使徒教導對乾旱靈魂灌溉的容量(Jerome)。
從韌性的觀點,則身體力行做了水文測量的以西結,或許也經歷了「或水淹及腳踝,或淹及膝,或至腰,無論水有多深,我都得了秘訣。」這幅前文模擬出的圖像。而走在他前面的天使,相信給了他不少的勇氣,也讓我們聯想到申命記三十一章八節「耶和華必在你前面行,祂必與你同在,必不撇下你,也不丟棄你。不要懼怕,也不要驚惶。」描繪出來的天人關係。我們或可以此安慰老子「天地不仁,以萬物爲芻狗」的喟嘆。
四十七章河川的水源地受到聖殿保護,由地底湧出的涓涓細流,匯流地表逕流或灌溉渠道成為泱泱大河。這河具備天然的緩坡(每五百公尺水深增加約五十公分)(結四十七3-5),有水質淨化與醫治功能確保生物多樣性 (四十七9),支持漁業(四十七10),保留濕地作為陸地與水域交界的天然海綿功能,不但保育鹽地(四十七11)提供生命所需鹽分,也增加土地的含水性,成為天然大海綿緩衝洪患。此河川流域沿岸植被豐富,物種多樣,全年開花結果確保食物來源,且具有藥用植物功效,為區域的藥用植物基因庫,確保醫療資源(四十七12)。
韌性是亙古的愛與救恩
筆者歷年來參與過國內外包括基隆河防洪整治、三峽地區河川生態資源調查、環太平洋黑面琵鷺棲地保育規劃、台東縣海岸離島建設基金海岸保育等計畫,在這些工作當中我常需要進行水質與地形地貌測量,並觀察水岸的建築物、植物,飛過的水鳥、石頭下攀爬的水棲昆蟲、各種排放的廢水管路、河邊發呆的人(包括我自己),從中思考河川和陸地,人與水的關係。由於常年在勾勒解決河川問題,理想水域的形狀與古地圖似乎在大腦中留下太多橡皮擦的痕跡,以至於現在眼睛掃過一片土地時,往往能由地貌或水聲識別都市中已經被覆蓋於地底下的水路。
有時我想,神的眼何嘗不是這樣,用愛的、心疼的眼光看大地時,總能看見層層地表覆蓋之下的闇黑,辨識生生不息大地受苦的狀態,思考如何拯救。也因此大地的苦難成為神自身的苦難。
以西結書四十七章娓娓道來的宏觀描繪,是二十一世紀當代的河川規劃理想藍圖的集大成。我們可以說,韌性理論看似是因應當今城市規劃的需要而生,然而,由於環境的衝擊和不平安亙古有自,能夠抵抗衝擊,恢復被醫治的理想環境,也是一個古老的期盼。上帝的啟示給了先知眼光,規劃土地建立防災體系,我們若能留心細心觀察,必能在全地上體會神奇妙的作為,進而建立智慧的韌性城市。具體作法參照以西結書四十七章, 簡而言之:種樹、設置透水性鋪面,保留濕地增進土地通透與保水性,創造生物棲地,給降水緩衝空間、還地與河,維護河川水質的自淨功能,這些都與當代環境規劃理念互相融合。
韌性是科學與信仰美好的整合
去年(2017)筆者參加瑞典「韌性聯盟」(Resilience Alliance)主辦的研討會,無所不包的韌性研討會吸引了來自自然社會人文生態環境規劃工程不同領域的與會學者。全世界來自七十個國家與會人數近達千人。會議休息時間,大會還安排伸展操,把學者專家們的身體拗來折去,鍛鍊韌性無所不用其極。路透社以「Scientists jam with musicians, artists to stir public passion for nature」(科學家鬥陣,與音樂家、藝術家齊力鼓動大眾對自然的熱情)為題報導。其他報導包括「專家呼籲乾渴的世界必須在水資源危機中覺醒」(Thirsty world must wake up to looming water crisis, expert says)、「對於印度發展中城市健康至為關鍵的湖泊與樹木」(Lakes, trees vital to health of India’s growing cities – author)、「科學家呼籲人們必須和地球合作來遠離困擾」(People must collaborate with the planet to stay out of trouble – scientists)。
在數日的研討後,大會以披頭四的Here Comes the Sun(太陽出來了)作結論,唱著:「小達令,經過一個長久寒冷的冬天,度日如年,如今太陽出來了,沒事了!都沒關係了!微笑回到臉上了,雖然曾像是度日如年,看太陽出來了,都沒關係了!」(注2)隨著歌聲,會場的大型簾幕拉起,窗外的陽光和斯德哥爾摩市政廳河川景緻映入眼簾「真彷彿是信息清晰的講道啊!」
我想,陽光表白了天地間永恆的安慰和醫治,全場致力於生命與永續環境鬥士疲憊的心靈都感受到了,大家盡情歡欣鼓掌了起來。 從今開始「或喝茶、或洗澡,或乾旱,或淹水,隨事隨在,我都得到了秘訣。」讓我們無論是有信仰無信仰的人, 再來重新好好認識水,水可載舟亦可覆舟,從地球的宏觀與神的救恩來看,水的奇妙與苦難造就韌性城市,原是美事。
(圖:2017 年「瑞典韌性研討會」窗外的斯德哥爾摩市政廳水岸都市景緻)
注釋
1.「水文學為研究地球上有關水之發生、循環、分佈、其物理化學特性、其對環境之反應,包含其對生物反應之科學」“the science that treats of all the waters of the earth, their occurrence, circulation, and distribution, their chemical and physical properties, and their reaction with their environment including their relation to living things. The domain of hydrology embraces the full life history of water on the earth.” (U.S. Federal Council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e Keith Smith, Hydrology, in Applied Geology, ed. by Finkl C., Encyclopedia of Earth Sciences Series, vol 3 (Springer, Boston, MA: 1984)
2.[Verse 1]
Little darling, it’s been a long cold lonely winter
Little darling, it feels like years since it’s been here
Here comes the sun
Here comes the sun, and I say
It’s all right
[Verse 2]
Little darling, the smiles returning to the faces
Little darling, it seems like years since it’s been here
Here comes the sun
Here comes the sun, and I say
It’s all right
Here comes the sun
Here comes the sun, and I say
It’s all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