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理教務長/蔡珍莉
馬丁路德的作品數量之多,對想研讀路德著作的學生是一大挑戰。收藏路德著作最為完整的德國威瑪版《路德全集》(Weimar Ausgabe, WA)共有121冊,花費120年(1883-2009)編輯。英文《路德選集》(Luther’s Works)也共有55冊,花費了30年(1955-1986)編成,而且現今仍陸續在增文中。此外,2016年美國基督教Fortress Press出版了《詮釋路德》系列叢書(The Annotated Luther Series, 2016)共六冊,集結了路德最早期、最具影響力、自身最喜愛的作品,供國際更廣泛的讀者賞析。
一句揮之不去的話
人的一生聽讀數以萬計的詞句,但總有那麼幾句是深入心坎、發人省思、累代傳世的。路德(1576/1972, 7)在「大問答」「序」中言簡意賅闡述的「信徒所需最低限度的知識」,就是這樣的一句話。文中說明信徒所需的這知識,乃指十誡、信經和主禱文。淺白的說,所需知識就是歷史中幾個重要要理問答所共有的內容,即信仰倫理、教義和禱告教導。對路德而言,此組合不但理當被一體化地教導,也當由教育全會眾的普及性教材輔佐,以面對面關係化信仰傳承的實施、且藉多元化重複性的內化學習來進行(蔡珍莉,2018)。
如此信徒培育在今天教會的使用上非為常見。誠如美國南方浸信會神學院資深教授,亦為美國重要浸會史家之一的T. Nettles(2014)悲嘆:「在我們自己浸信會宗派中,許多人會認為『浸信會教義問答』這些字是相互排斥的。」Nettles觀察,普遍錯誤觀念有二:(一)認為現今教會既對歸正已有清楚認知、要理問答在其世代已完成該有的任務,如今已經過時、不敷使用了;(二)堅持要理教導使人們徒有知識而無實存經驗的信仰內涵。對以上兩個論述的駁斥,Nettles強調經驗固然需要,歷史觀點卻迫使我們承認,教會忽略要理問答作為神話語教導的工具是無立足之地的。
要理問答和浸信會
綜觀教會歷史,不難找到浸信會牧者在要理問答上的貢獻和使用。Nettles追溯早在1652年,英國浸信會牧者H. Jessey就撰寫了提供不同年齡層使用的要理問答。1675年,《天路歷程》的作者浸信會牧師約翰班揚(J. Bunyan)特別為他的會眾和他們的家庭寫下了《給未受教育者的教導》。1680年,又一位浸信會牧師H. Collins採用了《海德堡要理問答》寫成適切浸信會會眾的《正統要理問答》。1693年,Keach為他牧養長達36年的浸信會會眾,編製了一個以《西敏小要理問答》為本,卻反映浸信會神學的要理問答。此問答因著被極為廣泛使用,而被後世尊稱為《浸信會要理問答》。
當今浸信會牧師-教師Scarlett(2010)指出在將近一個世紀之後,舉世聞名的浸信會牧師司布真在同一個會眾中,牧養並寫成了《清教徒要理問答》。司布真如此寫道:
…如果我們要在我們中間持有正統,且看到良好的教義代代相傳,自父及子,我想我們必須用要理問答的方法…(Spurgeon, 1864)
…我深信,當所有家庭共用一個好的教義問答,將是防止日益增多錯謬的偉大保障。為此,我由威斯敏斯特議會和浸信會要理問答編寫了這個小手冊,供我自己的會眾使用。那些在家庭或教室裡使用的人必須努力解釋其中的意義; 但是這些話應該被認真的背誦,放在心裡,因為隨著歲月的流逝,它們將會被更好的理解。(Spurgeon, 1855)
為此,要理問答在浸信會中持續被重看和延用。後來移居美洲的浸信會會眾,也在美南浸信聯會的引導和鼓舞之下,於不同時代使用Keach《浸信會要理問答》、Boyce《聖經教義的要理問答》,以及後來浸信會神學家J. Broadus重編的要理問答。無怪,這些歷史事實引發Scarlet呼籲說:「浸信會和要理問答,總是齊頭並進。這過去的工具,也應該成為我們未來的一部分。」
要理問答和改革宗
如果要理問答作為信仰教育媒介,在浸信歷史中並未缺席,它在改革宗教會更可稱是身份的定義。1545年,加爾文撰寫了日內瓦要理問答。他在1548年寫信給愛德華六世的舅父,即攝政王索美塞特公爵(Duke of Somerset)。信中加爾文道出要理問答的重要性。可見一斑,加爾文把改教的成效,歸於教會是否能忠心地教導要理問答。
讓孩童和未受教育的人們熟悉健全的教義,使他們能分辨何為健全何為錯謬腐蝕的教義…。閣下,相信我,若沒有要理問答,神的教會將無法自我保存。就像種子若是保存的好,就能預防好榖子滅亡,使之代代倍增。因此,如果你想建立一個永續不至快速倒塌的大建築,就當趁著孩子年輕時,以好的要理問答教導他們。(Calvin, Bonnet, & Beveridge, 1983)
1563年,奉腓勒德利三世之命,多位海德堡教授和牧者,協力完成了改革宗信條著作中具權威又溫暖及個人化的《海德堡要理問答》(Christian Reformed Church,2013;趙中輝,2002)。內容共有52個部份,129個問與答,分成三個段落:人的罪與苦情(guilt)、基督的救贖恩典(grace),以及人應有的感恩回應(gratitude)。此編排展示了整個要理問答是以基督為中心和以與基督連合為最首要。第一問就這樣闡述:我「生與死的唯一安慰」,是我並不是屬於我自己的,乃是「身體和靈魂、在生和在死,都屬於我信實的救主耶穌基督。」十九世紀的教會史家Schaff (1876/2007,541)稱許道:「海德堡要理問答的第一問與答,乃整個福音的簡單概括。」廿世紀的Torrance(1959, xix),亦如此讚揚海德堡問答:「本質上,它就是一個福音性的要理問答。也因對福音經驗的闡述並強而有力的基督論,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固然《海德堡要理問答》因其教牧和教育調性而深受歡迎,1648年的《西敏小要理問答》則因其字句精簡、邏輯清晰而普遍被使用。隨移民潮到達美洲,《西敏小要理問答》成為改革宗教會和長老會慣用的問答。普林斯頓神學院教授Hunsinger(2013)借用Torrance的分類指出,如果《海德堡要理問答》在加爾文會眾中,扮演穩住福音性(Evangelical)群眾,使之免於奮興型(Revivalistic)的過度情感,和理性型(Rationalistic)的過度理性;《西敏小要理問答》的問與答,凸顯信仰不容妥協的核心教義。無論如何,兩份要理問答皆為歷代改革宗信徒所喜愛且深刻地塑造他們。為此,改革宗學者們呼籲要理問答在廿一世紀有再發現和使用的必要(Beeke, 2016; Christian Reformed Church, 2013; Finlayson, 2005)。
要理問答和信義宗
2017年,鑑於同性婚姻合法化、墮胎藥品成為櫃台取得之物等社會和文化變遷的新議題,作為美國第二大路德宗教派的路德會密蘇里議會(Lutheran Church-Missouri Synod, LCMS),更新並印製了馬丁路德的小要理問答(Luther, 1529/2017)。內容除增添了活潑溫馨、有助個人靈修的詩篇、詩歌和禱告外,更擴充了輔助說明、幫助讀者更進深的了解要理,其關鍵特色在於讓問答中的經文對今日文化議題說話。 究其因由,在2016年,路德會密蘇里議會的宗派神學院聖路易斯協同神學院於秋季舉辦了一項神學研討會,主題為「從洗禮盆到墳墓:為終身門徒而教導要理」(Font to Grave: Catechesis for Lifelong Disciple)。原來整個教派,視要理的教導為培育基督終身門徒的關鍵。會中多位路德學者就要理問答發表文章,其一Haemig(2017)強調,撰寫和貫徹要理問答的馬丁路德並不認為自己的信息有什麼新穎,他認為所書寫的只不過是「恢復」了使徒的教訓,「重啟」了過去基督教寶貴傳統裡的要理教導方式。當我們在廿一世紀的今天,強調要理問答的恢復和重啟時,絕非為了問答本身、亦非為記念改教500週年,乃是為提醒自稱「屬靈」、卻對信仰幾乎無知的後現代教會,當回歸經訓和要理的教導。Haemig說明,對路德及其改教同儕而言,要理問答是信徒的識別標誌。對十誡、信經和主禱文及其涵意無知的信徒,就好比一個不懂技能的工匠,有礙其身份的真實。此要理問答的三大要,乃全本聖經之導論和摘要,介紹並傳遞了聖經中救恩的核心信息。不知道它就無法讀懂聖經,無法行使信徒皆祭司的祝福,更不必說能分辨是非及敵擋世界、犯罪、異端和那惡者。 台灣教會經過十年的成長及復興,下一階段當如何有效裝備信徒因應愈趨嚴峻、敵對聖經真理益發淺碟化的教會文化?唯有重拾歷史前輩所強調的「信徒所需最低限度的知識」,可望是牧師和教師未來努力的方向,使基督門徒能言其所信(靠)、信(從)其所言。在敬拜、靈恩、小組化、合一、學生工作、職場宣教等運動之後,回歸要理的教導,使信徒「不再作小孩子,中了人的詭計,和欺騙的法術,被一切異教之風搖動,飄來飄去,就隨從各樣的異端」,又「在磨難的日子,抵擋仇敵,並且成就了一切,還能站立得住」該是當務之急。
引用References
Beeke, J. R., & Bristley, E. D. (2016). Teach all nations: The use of the Heidelberg Catechism in North America and throughout the non-European world.
The Westminster Theological Journal, 78(2), 287-297.
Calvin, J., Bonnet, J., & Beveridge, H. (1983). Selected works of John Calvin: Tracts and letters. Grand Rapids: Baker Book House.
http://www.reformed.org/ethics/index.html?mainframe=/ethics/calvin_to_somerset.html
Calvin, J. (1545). Catechism of the Church of Geneva: Being a form of instruction for children.
http://www.reformed.org/documents/calvin/geneva_catachism.html
Christian Reformed Church (2013). Acts of Synod 2013.
https://www.crcna.org/resources/other-resources/synod-resources/celebrating-450th-anniversary-heidelberg-catechism
Finlayson, S. (2005). Heidelberg and Westminster: Two Reformed catechisms. New Horizons, January-March.
Haemig, M. J. (2017). Recovery not rejection: Luther’s appropriation of the Catechism. Concordia Journal, 43(1-2), 43-58.
Hunsinger, G. (2013). The Heidelberg Catechism in America: A snapshot from the history of its reception. Theology Today, 70(3), 256-268.
Jessey, H. (1652/1983). A catechisme for babes or little ones: Suitable to their capacity more than others have been formerly. London : Henry Hills.
http://www.reformedreader.org/ccc/acfblo.htm
Luther, M., Robinson, P. W., Hillerbrand, H. J., et al. (2015-2017). The Annotated Luther Series. Minneapolis: Fortress Press.
Nettles, T. (2014). An encouragement to use Catechisms. The Journal of Discipleship & Family Ministry 4 (2): 6-26.
Reformed Reader (1999). Baptist Catechisms.
http://www.reformedreader.org/ccc/bcat.htm
Scarlet, T. (2010). A brief history of Baptists and Catechisms.
http://www.forestbaptistchurch.org/a-brief-history-of-baptists-catechisms/
Schaff, P. (1876/2007). The creeds of Christendom: History of the creeds. Volume I, Part II. New York, NY: Cosimo Classics.
Spurgeon, C. H. (1855/2007). Spurgeon’s catechism. Pensacola: Chapel Library.
http://www.chapellibrary.org/files/4213/7643/2896/cwpr.pdf_ (1864). A promise for us and for our children. No. 564.
T.F. Torrance. (1959). The school of faith: The Catechisms of the Reformed Church. London: James Clarke and Co.
趙中輝等譯(2002)。歷代敎會信條精選。台北:基督教改革宗翻譯社。
路德.馬丁(1972)。基督徒大問答(Grosser Katechismus)(鄧肇明譯)。香港:道聲。(原著出版年:1576)
蔡珍莉(2018)。馬丁路德「信徒最低限度」的教育(文章出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