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牧宣教研究中心執行長╱吳獻章
「耶和華從會幕中呼叫摩西,對他說:『你曉諭以色列人說:你們中間若有人獻供物給耶和華,要從牛群羊群中獻牲畜為供物。』」(利一1~2)
「如今耶穌所得的職任是更美的,正如他作更美之約的中保;這約原是憑更美之應許立的。」(來八6)
「但現在基督已經來到,作了將來美事的大祭司,經過那更大更全備的帳幕,不是人手所造,也不是屬乎這世界的;並且不用山羊和牛犢的血,乃用自己的血,只一次進入聖所,成了永遠贖罪的事。」(來九11~12)
當您打開聖經創世記開始閱讀,經過始祖墮落、列祖記事、出埃及、過紅海之後,立即像打道前往西奈山的以色列百姓一樣,擱淺在利未記鉅細靡遺的律法中,頓時有如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驚疑、費解、挫折……彷彿約拿陷入《白鯨記》的大鯨魚腹中一般,突生纏繞之苦?利未記往往成為信徒立志讀完舊約聖經的罩門!
一出生就在舊約節期中過日子的猶太小孩也有這類困惑:一歲的燔祭羊羔為何要放在祭壇上?為何麥田角落不收割、遺落麥穗不拾取?為何秋天過新年要全家搭帳棚?為何不潔淨的活物不能吃?住黑門山的還真須一年三次遠程往耶路撒冷去敬拜?若戰爭正好發生在安息日,我們難道安息到任憑敵人蹂躪?為何不能將不同材料纏雜織布……
戴著新約眼鏡來讀本書的信徒也是一臉迷茫:希伯來書不是清楚呈現扮演著大祭司麥基洗德的耶穌,一次獻上自己的血就成了更美的祭物和中保,取代了帶著牛羊的血進入聖所時先得為自己的罪,後為百姓獻祭、那一年只能進入至聖所一次的大祭司?祂不是比天使、人間祭司、會幕和聖殿更好,是更美之「新」約的中保,就連「僅是將來美事的影兒」的律法都得靠邊站(來十1)?在這漸進啟示觀點下,上帝透過摩西所設立的「舊」約,不就「漸舊漸衰,快歸無有」(來八13)?因此,教會何必關心利未記的獻祭程序、潔淨條例?
難怪,一般信徒的聖經,通常新約比較舊,而舊約比較新,因為翻讀新約的機率比舊約高出很多;就連傳道人講道所引用的信息,也是喜新(約)厭舊(約)!難怪,兩千年前馬吉安(Marcion of Sinope, ca. 85~160)那「將舊約從基督教正典中剔除出去」的異端幽魂,至今仍然縈繞在華人教會的聖堂裡!也難怪,主後七十年耶路撒冷被毀時,猶太教責怪當時基督徒對擔當贖罪功能的聖殿被毀表現冷漠!說穿了,基督教和猶太教的分裂點,就是聖殿和會幕背後關於利未記的詮釋!
另一方面,有些(尤其是極端靈恩)教會則踩在新約所警告的地雷上(加四10~11),看重並認真地過舊約節期,遠甚於蘊含著道成肉身教義和歷史意義的聖誕節(西二16)。雖然主其事者不見得瞭解「保羅新觀」(New Perspective on Paul)中,那將救恩論放在教會論來解讀的論述,但結果卻與保羅新觀不謀而合,聲稱教會應當走希伯來文化路線(而非希臘文化),讓救贖進程開倒車地走上回頭路(不是往舊約所預告的新約,而是走回猶太教路線),挑戰保羅和路德從聖經所粹取出來的「因信稱義」教義,著實讓人擔憂。
想「過河拆橋」的讀者(如馬吉安)必須「飲水思源」,因為(1)新約的愛神並「愛人如己」的「金科玉律」源自本書(太二十二39;利十九18);(2)新約信徒君尊祭司的身分(彼前二9),也源自本書;(3)沒有本書,你我讀不懂希伯來書所描繪基督為永遠的大祭司,保羅所陳述耶穌為世人的罪獻祭(羅八1~4;林後五18~21),以及耶穌成就神與人、人與人間的平安祭(羅五1~11;弗二13~18;西一18~20)。遑論律法的總綱是基督(羅十4),祂才是利未記的終極關懷(來九11~28,十11~22,十三10~15)!
其實,耶穌與使徒不僅沒有否定利未記存在的必要,還給予正面肯定。也因著此書能幫助我們對新約,尤其是耶穌在十字架的救贖(如挽回祭),有更清楚的了解,舊約學者溫漢(Gordon Wenham)就正確地指出:「利未記是認識聖經中某些最中心、重要的神學關鍵之鑰,特別是關於罪和贖罪的觀念。」因此,試圖往猶太教走回頭路者小心陷入「因行為稱義」的泥沼,而試圖對利未記過河拆橋者,小心拆掉救恩的源頭。
原來,一本聖經,兩個約(one Bible, two testaments),正如奧古斯丁精闢的見解:「新的隱藏在舊的裡面,舊的從新的顯露出來。」(The new is in the old concealed. The old is in the new revealed)更貼切地說,「新約隱藏在舊約裡,舊約在新約中顯露出來。」換句話說,「福音」在舊約裡是比較隱藏的,必須從耶穌去認識上帝;同樣地,必須認識耶穌,才能夠看出舊約裡面的福音,認識舊約裡面的好消息。
原來,利未記(並涵蓋兩個約的整本聖經)核心的信息,就是預告世人可以認識並靠近上帝一點!這可從本書一開始就敘述「耶和華從會幕中呼叫摩西」看出(利一1)。原先出了埃及、過了紅海往曠野行的以色列人,僅能遙望西乃山上在雷聲、閃電、密雲、角聲中顯現的耶和華(出十九章)。這位聖潔可畏的上帝除了讓摩西和七十長老上山觀看外(出二十四章),其餘兩百萬人必須等到摩西蓋好會幕後,神同在的雲彩遮蓋會幕,才從會幕中聽祂對百姓說話(出四十章)。可見出埃及記的核心,並非如解放神學所主張的是為了打擊欺壓弱勢的法老王,而是預備利未記,讓神子民可以靠近從會幕裡說話的上帝。
其實,信仰的本質在於人與上帝間的距離。一個人靈性好,意味著其生命靠近上帝;「禱告」乃淨空自己來接近上帝;宣教和佈道就是引導人靠近上帝。摩西寫律法的目的,就是為了讓以色列靠近上帝;先知所傳信息的核心,也是呼籲人靠近上帝;智慧書教導著,惟有敬畏地靠近上帝才是智慧的開端。教導愛裡沒有懼怕的新約,其核心信息乃「神的兒子變成人的兒子,好叫人的兒女成為上帝的兒女」(初代教父名言)―當今神學家Miroslav Volf的「擁抱神學」不過是這話的翻版及應用!
利未記更浮顯這真理:當祭司靠近上帝,所獻的祭才會蒙悅納。利未記詳述罪人想要靠近上帝,必須透過龐大繁瑣的獻祭制度(燔祭、素祭、平安祭、贖罪祭、贖愆祭),凸顯了(1)聖潔的神不能以金錢賄賂;(2)因人罪惡深重,以五祭承擔各種罪惡;(3)與上帝玩真的人就必須肯付代價;(4)若非有中保,沒人可到上帝那裡去;(5)人從伊甸園被趕逐後就回不去了;(6)神人和好的管道全出於主動的神;(7)祭物要燒出香味,須切得細且火要旺;(8)只有透過耶穌才能達到神人和好;(9)人能得救全因神的恩典和人的信;(10)透過耶穌方能認識上帝和自己。
說穿了,利未記所記載的節期(參二十三章),不論是安息日、逾越節、無酵節、初熟節、五旬節、吹角節、贖罪日或住棚節等,不過是後事的影兒,「那形體卻是基督」,飲食或節期不再具教義性(西二16~17)。第一次使徒大公會議已為這些衝突議題做出結論(徒十五29,二十一25):除了「姦淫」乃十誡的命令,至於「禁戒勒死的牲畜和血」不再是教義性而是教牧性的議題,只要不絆倒人(含猶太人),正如林前八至十章教導的「凡事都可行,但不都有益處」(林前十23)。
摩西在西乃山頒佈律法、設立節期,為要讓他們切斷埃及四百年多神文化沾染的過去(想治死舊生命,和過去隔離是必須的),並預備神子民進入迦南地後分別為聖(必須是聖潔的生命才能進入更美的應許之地);然而教會必須謹記:視力看見律法,洞察力看見福音。使徒保羅早已指出「謹守日子、月份、節期、年份」乃枉費功夫(加四10~11),我們怎能無視於看得見的律法其實預告了更美的美景,而疏忽了「律法指引人道路,耶穌就是道路」,也藐視「律法是我們訓蒙的師傅,引我們到基督那裡,使我們因信稱義」(加三24)?福音書已教導「耶穌才是安息日的主」(可二28)。
福音除了釋放飲食節期所帶來的約束(羅十四1~6),在新約第一本正典中,保羅更教導「受割禮不受割禮都無關緊要,要緊的就是作新造的人」(加六15);就連舊約中極為重要的會幕和聖殿,都預表著神的兒子(約二21)。律法是上帝所設好的安全島(羅七章),但要靠近上帝就得信靠利未記所預告的彌賽亞,憑信心接受這位「我的肉真是可吃,我的血真是可喝」的耶穌基督裡完全的救恩(約六55),只有祂才是通往真神的惟一道路(約十四6)。
挪亞之後的人奢望藉著建構巴別塔來通天(創十一章),渴望身體復活的埃及人遂研製木乃伊來保護已死軀殼,中國歷代皇帝以獨尊天子的特權身分走上天壇,穆斯林一生期盼往麥加朝聖(如同農曆七月諸神明般,阿拉被限制在此時此地!),這些被時空所轄制的無奈和死路已經被打通,老莊思想中所羨慕的「天人合一」已經顯明出來了―利未記中贖罪日所預告的新約大祭司耶穌就是指引通天之路!靠著耶穌,人人都可以「坦然無懼地來到施恩的寶座前,為要得憐恤,蒙恩惠,作隨時的幫助」(來四16)!
「弟兄們,我們既因耶穌的血得以坦然進入至聖所,是藉著他給我們開了一條又新又活的路,從幔子經過,這幔子就是他的身體。又有一位大祭司治理神的家!並我們心中天良的虧欠已經灑去,身體用清水洗淨了,就當存著誠心和充足的信心來到神面前。」(來十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