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劃主任╱李牧權


專訪:蔡忠梅牧師/第九屆校友、第五屆神學碩士科畢業生、華神創校時擔任助理秘書,也是當時《華神院訊》的創刊編輯。

李:當年創刊《華神院訊》的動機與目的是什麼?能否談談創立過程中遇到的挑戰和困難?

蔡:華神董事會在1970年5月通過設立一所專授碩士學位的神學院,當時有許多人認為華神是吳勇長老所創立的神學院,並且主要由國語禮拜堂系統負責。我是在7月1號第一個加入華神的職員。因此,1970年10月5日第一屆開學典禮後不久,11月2日我們就發行了華神的第一份院訊。當時我認為,人們對華神的認知有限,主要只知道吳勇長老,因此對華神如師資等的了解不足。再加上我們第二屆只招收到兩位正式學生,外界甚至傳言華神是早夭折的嬰兒而可能會倒閉。我向老戴院長(戴紹曾博士)提議將學校的訊息廣泛傳播,以提高華神的知名度。老戴院長和蘇文隆主任全力支持這一項計劃。後來,很多人也表示他們是通過院訊才認識華神的。

啟航:從《華神院訊》創刊說起

《華神院訊》從1970年11月出版創刊號至今已逾五十三年,見證著華神在時代中的變遷。

蔡:我每期都有撰述華神各部門的採訪稿,確保內容多樣化。我的基本信念是讓外界認識華神,先讓人認識,進而加深了解。雖然當時的院訊相對簡單,印刷質量也不穩定,仍可從新聞角度出發,並加入照片,特別是人多的場合,照片會放大。後來除了院訊,我們還出版《如雲集》(華神師生見證集)和學生論文專輯,每篇畢業論文當時雖只是簡要的陳述,但卻是內容的精華,是針對了當時教會的需要。值得感恩的是,第三年華神差派佈道隊前往東南亞短宣,《如雲集》就是在那時編輯成的。所攜帶的所有介紹華神的刊物,如院訊、《如雲集》、簡介等資料,對於在東南亞提升華神知名度得到了重要的幫助。

蔡:所以,院訊真的實現了讓人們認識、了解和支持華神的目標。這種支持不僅包括經費,還有讓大眾明白華神不僅僅是吳勇長老的神學院。當時華神組成董事會中的十四個教會和機構中,有幾個是神學院委員,他們也達成共識,只有華神是招募道碩學生。因此,這些介紹華神的文字資料,不僅對外界產生了影響,也讓人們看到我們實際在做什麼。這些都是我們努力達成的目標,也是《華神院訊》成立的目的。

李:剛剛聽您的分享,雖然聽起來很簡單,但我們知道背後肯定有很多艱辛的經歷。我想,為什麼今天我們要決定改版院訊,那就是因為我們發現,現在每個人都有手機,對紙本刊物的閱讀興趣似乎降低了不少,同時,出版實體刊物成本相對高。這也讓我好奇,對於當時資源非常有限的華神來說,出刊院訊是一筆相當大的開支。面對這樣的挑戰,特別是在經費和印刷成本方面,當時是怎麼應對的?

蔡:在院訊出刊後不久,我便向內政部登記、申請了出版號,這是必須經過內政部同意的。我還向郵政局申請了印刷品寄發許可優待的郵遞帳號。這兩項許可證我很快就獲得了,因為我知道這對節省郵遞成本非常重要。

蔡:關於經費方面,我特別感慨的是老戴院長的努力。當時他在臺大讀歷史方面的博士學位(他希望因此更深入的認識中華民族),他被系主任安排到輔仁大學專題演講。不幸的是,這個消息被曲解成與魔鬼打交道,導致許多教會停止了對我們的奉獻。因此,有一些時間在經費上相當緊絀。早期,華神實行的是pool system奉獻制度,我是唯一領取全薪的,其他人則按比例領取。如果第二個月的經費情況好一些,他們仍然是按比例領取。所以,經費一直是華神早期的一大艱困之處。

蔡:有時我們會收到來自國外的支票奉獻,當時美金與台幣的兌換匯率是1美金兌換40台幣,這對我們來說非常重要。直到蘇文隆主任加入我們,我們開始積極進行公關活動,到各地做見證,每次都能收到一些奉獻。蘇主任出色的介紹和口才為華神帶來了許多支持。所以,面對這些困難,我們靠著信心與奉獻走下去。

蔡:這些奉獻有時因為某些人的不滿而被削減,一個人、一件事就能影響整個團隊。感謝上帝,我們最終還是撐過來了。那次在東南亞的宣傳之後,有幾個教會開始固定支持我們,以宣教的名義匯款。此外,由於林道亮院長與老戴院長的友誼,我們也從林院長那裡獲得了一些支持。感謝上帝,華神最初依賴國外的捐款,但那遠遠不夠。後來,台灣教會逐漸承擔起了我們許多比例的經費。

挑戰:《華神院訊》的創新與挑戰

李:在成立過程中,您一定面臨了許多挑戰。尤其在沒有手機和先進技術的時代,發行紙本刊物必定不容易。能分享一些初期出版的困難和挑戰嗎?

蔡:每次發行院訊時,我個人需要親自到數間教會分發。最初,我們印刷量在一到二千份左右,後來逐漸增加。雖然現在紙本逐漸減少,但其重要性依然存在。許多東西是電子版無法比擬的。然而現在特別是在年輕一代中,他們更傾向於使用電子設備。所以,如何讓院訊吸引人成了一個挑戰。如在早期同性戀議題盛行時,我曾建議學院從聖經的角度出發,連續幾期討論基督教對同性戀的看法,目的是影響台灣的神學思想和教會觀念,避免被潮流所左右。院訊後來的方向是提供更多深度文章,少量消息。現代人的知識水平較高,因此深度內容變得更為重要,院訊應該提供能與教會進行深入對話的內容,並正確引導教會方向,對社會產生正面影響。

李:蔡牧師,您剛才提到,一旦院訊進入教會,必然會得到各種回應。您是否遇到過任何挑戰或張力,尤其是對於一些具挑戰性的文章?

蔡:確實有過挑戰。比如,曾有牧者在院訊中寫到天主教是異端,這引起了台灣天主教總主教的關注,他要求我們更正,認為天主教不是異端。當時,這個觀點被普遍接受,所以這封信我沒有立即處理。還有一次,院訊編輯在第一版標題字中打錯字,錯將「博士」打成「博土」。因為我是記者出身,特別對於錯別字的校正,得到很嚴格的訓練。這個錯誤讓我驚訝,我們唯一的辦法是修正錯誤,要麼是將下面的行縮短,要不然是將上面的行加長。最終我們選擇了後者。

傳承:對《華神院訊》的未來展望

李:還有哪些有關院訊的有趣故事和經歷可以跟我們分享的,就像剛剛提到的「博土事件」那樣。

蔡:有一次,有人要求我們不要在院訊中放置會計報表,因為這可能給人一種像是在對外籌款的印象。不過,學校最終還是決定這麼做。《華神院訊》的出版實際上成為了一個先例,之後很多神學院都開始發行自己的院訊。儘管出版院訊的成本很高,但大家都覺得這是值得的。當我離開華神時,我幫助華神申請了一個出版社。我覺得上帝賜給了我很多恩典,讓我在文字方面為華神做了很多事情。除了「博土事件」,還有張明哲伯伯(在校園團契都這麼稱呼他)曾向老戴院長建議:神學院應該採取師徒制的訓練;還有戴院長的「中國人你在哪裡?」這篇文章,帶給當年許多讀者、教會非常大的省思、震撼。其中董事會在聘請首任院長時,戴院長一直建議找中國人擔任,董事們齊聲說他就是中國人。他擔任十年的院長後,還是把棒子交給了林道亮院長。還有很多很多的佚事,要講是講不完、講不盡的,這份院訊已經出刊了五十多年,六百多期了。

李:這期將是院訊的最後一期,以638期為句點,走過這半世紀的歷史,我們知道,現在已經是一個新時代,傳播工具也在變化。紙本雖然會保留,但電子數位化可能會成為主要的傳播媒介。有些人也會認為,我們現在院訊發表的文章似乎與教會的需求脫節,所以我們需要作出改變,讓內容更加貼近教會。

蔡:那幾年我剛從新聞行業退下來,還保留著做新聞的熱情。在新聞業,今天的文章就是昨天的歷史。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絕對不能忘掉昨天的文章、歷史會對今天造成的影響。我想每一期的刊物,每一篇文章,不論字數多寡,重要的是,能夠一針見血,就達到教會需要,為教會帶來重要的幫助。

互動:與教會建立溝通和合作

 最後一期的訪談,兩代人回到士林承恩堂(華神創校校址)細說講不完的華神故事、數不盡的上帝恩典。

李:我發現早期的《華神院訊》非常有趣,特別是在收到教會對刊物的意見後,我們做出了包括調整字體大小在內的多項改變。這顯示了院訊與教會之間的緊密聯繫,不僅僅是單向的傳遞信息。透過接納教會的意見,學院增強了與教會的互動,讓教會感受到華神是一所願意與教會同行的神學院。您當初在編輯院訊時,是怎麼看待與教會之間的關係?

蔡:我們後來曾刊登一些文章,這些文章反映了教會的需求。我曾與蘇文隆主任討論,如果某個人的講道內容對教會很有用,我們可以將它製作成小冊子。例如,有一本綠皮的小冊子叫做《什麼是延伸部?》,這對教會來說是非常重要的。這本小冊子間接幫助了延伸部的拓展,因為我們在其中清楚介紹了延伸部的學制及其目標。

蔡:我跟隨老戴院長在華神工作了五年,每年都會隨他到不同地方,為華神做不同的工作。這是一種幸福,但也需要聽從指示。我認為《華神院訊》應該更深入,並且為教會圈提供一種薰陶的機會,讓大家從中獲得實際的啟迪。院訊要改版,未來更應扮演好神學思想教育的角色,神學院本身也應該讓大家知道,我們的教導對他們有實質的幫助。

革新:回應時代為教會發聲

蔡:我認為神學院應該成為教會的喉舌。對於任何教牧或時代議題的發生或發展,神學院應是第一個出來面對挑戰的。神學院為教會提供的思想,是讓他們能積極應對各種問題的重要資源,而不會淪入到異端邪道的陷阱裡。

李:成為教會的喉舌是一個關鍵目標,這提醒我們需要站在教會的立場考慮問題,因為在牧養現場確實常常存在許多的張力,不是神學院出一張嘴就能解決的。我們不僅需要理性思考,也要用心感受,與教會的互動至關重要,而且教會必須願意聆聽。如果教會感覺不適用,單方面的主導就變得無效。

李:未來院訊改版,我們的目標是與教會更多的連結。《華神院訊》從最初使外界認識、了解華神,到後來回應時代的變化,我們未來的方向應該是培養教會的人才。許多人現在通過媒體自學,而我們的刊物可以成為他們學習的一個渠道。

蔡:我們還有機會讓他們了解華神的優勢和特色。祝願《華神院訊》的改版順利,並且能夠繼續以聖經真理回應時代,在時代中為教會發聲。

© 2017 Copyright - 中華福音神學院
【八德校本部】桃園市八德區334025長安街53號
電話:(03) 2737477 傳真:(03) 3714703
【汀州校區】台北市10090中正區汀州路3段101號 (推廣教育處)
電話:(02) 23659151 傳真:(02) 23655885
- made by bounc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