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長╱戴繼宗
「你們總要自己省察有信心沒有,也要自己試驗…」(林後十三5)
我想借用使徒保羅在寫給哥林多教會時的這句勸勉(雖然和原本的語境不同),來描述華神這段時間準備及接受教育部評鑑所帶給我們的意義,總的來說,這次評鑑其實就像是一個幫助我們自我省察和試驗的寶貴機會和過程。
2019年華神正式遷校到桃園八德,2020年11月我們正式獲得教育部的立案許可,這也代表著自2005年董事會決議申請設立為宗教研修學院,經過多年的努力終於有了結果。其實早在2003年,華神就已通過亞洲神學協會(ATA)的認證,所頒發的文憑在台灣和海外多數教會及神學院都被承認。
從2005年董事會做出加入教育部的決議後,華神就開始了一段長時間的尋地歷程。因為按教育部立案法規,校地必須有兩公頃以上才符合資格,但大台北地區的地價實在太高,讓找地的過程困難重重。最後,在上帝的帶領下,學校領導團隊把目光轉向桃園,並且找到一塊由海外(菲律賓)基督徒企業家所有、非常合適建校的土地。這位地主非常慷慨,同意以市價一半的價格出售給華神。購地之後,2017年12月14日我們舉行了破土感恩禮拜,不到兩年時間八德校區即完工啟用,2019年9月順利搬遷並如期開學。等到教育部正式核准立案,華神第一屆教育部下招收的新生也在2021年秋季正式入學。
對於教育部下的華神學生來說,課程內容基本上沒有太大改變,最顯著的差異在於教育部要求所有碩士班學生必須完成論文。這對學生來說確實是一大挑戰,特別是在繁重課業與週末教會事奉的雙重壓力下,難度更高。然而,首屆18位學生中,去年已有16位順利完成論文(剩餘2位則於隔年完成,將在今年6月畢業)。值得一提的是,許多學生的論文主題不只停留在學術探討,更結合了神學基礎和實際事奉經驗,讓三年的神學裝備能夠落實在未來的牧會與事奉中。
對學校而言,教育部立案的過程同樣充滿挑戰。光是遷移到面積更大的八德校區,華神的營運成本(包括人力支出)就比過去增加了一倍以上。兩公頃大的校園在管理和維護上的花費,遠比以前在台北汀州路的華神大樓和福音大樓高出許多。此外,雖然華神的規模甚至比多數大學中的「所」還要小,但在各式委員會的設置與運作程序上卻一視同仁,所有規定都必須一一落實。教育部極為重視各項「辦法」的執行,因此華神在最初幾年必須大量制定和修訂新辦法,確保一切運作合乎規範。
教育部對學生的權益和安全非常重視,像是暑期實習要不要算學分,或學生服事的教會及場域是否符合安全標準,這些細節都要一一檢查。為了回應這些要求,華神的老師、教務處和學務處的同工都要花更多心力,確保各方面都能達到教育部的規定,細節繁多難以盡述……一句話總結,華神真的是「小學校穿大衣」!
也因為這樣,這次長達一年多的教育部評鑑準備工作,其實反而成為華神一次很好的自我「省察」和「試驗」的機會。評鑑涵蓋四大面向:校務治理與經營、教師教學與學術專業、學生學習與成效,以及社會責任與永續發展。除了撰寫自評報告外,去年11月學校邀請了校外三位合乎資格
有經驗的專家教授辦理自我評鑑,最後在2025年5月22至23日接受五位高評中心評鑑委員的實地訪評。令人感恩的是,全校師生、同工、校友、董事、教會代表同心合力,順利完成整個評鑑流程。第一天訪評結束當委員告訴我們「沒有待釐清問題」時,那份如釋重負與喜樂,實在難以言喻——感謝主!
教育部評鑑的正式結果預計將於2026年初公布。在這段漫長的準備過程中,陳志宏副校長也不斷提醒我們,其實教育部的評鑑就像是一次例行性的健康檢查,不只是為了通過審查,更是藉由經驗豐富的評鑑委員協助「省察」,華神能更清楚地看見自身的缺點、弱點,特別是那些平時不易發現的盲點。透過這場「健檢」,華神也更明確知道未來該在哪些方面投入更多努力,才能更好地以三育並重(靈命、學識、事奉)為基礎,達成「致力培育基督僕人、擴張神國、完成大使命」的願景。
柏拉圖曾引述蘇格拉底的話:「沒有經過省察的生命,不值得活。」這句話提醒我們,不論是人生、信仰還是事奉,都需要時常停下腳步,誠實地省察與試驗自己。同樣的道理也適用在這次華神接受教育部評鑑——這就是一次自我省察和確認,幫助我們重新檢視華神是不是仍然走在神所託付的道路上,更多培育知主心、行主意的牧人,且能以知識和智慧牧養神的羊群。(耶三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