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子翠行道會主任牧師、第廿五屆校友╱張振華牧師
回顧三十年前,幾乎沒有教會重視青年事工,這項工作常被視為類似保母的角色,協助照護教會長老執事的子女。當時,負責青年事工的同工通常是帶職服事的弟兄姊妹或神學院的實習生。故神學院畢業後,我決定要全職從事青年事工,回應這群在教會中被忽略,無人去尋、無人去找、無人關心的族群。
教會青年事工的變遷
在過去三十年間,台灣教會的青年事工經歷了許多變遷。最初,青年事工並未獲得足夠的資源,教會資源多集中於家庭事工,青年事工資源相對落在機構身上(如:校園團契),這是第一個階段。其後曾有過一段復興時期,以新加坡城市豐收教會康希牧師所帶來的影響最為顯著,這波復興對台灣教會青年工作起了重大的推動作用,標誌著從過去以機構為中心改變為以教會為中心的轉型。
這場轉型的核心在於康希牧師所帶來的青年教會形象,這種形象在當時看來刺激且近乎瘋狂的敬拜方式,卻迎合了新一代在演唱會氛圍中成長的年輕人。當青少年在教會被興旺時,帶來的影響是教會也漸漸開始看重青年事工,開始把資源下放,這是第二個階段,以教會為中心的青年事工逐漸成長與發展起來。
然而,青年事工之後又經歷了衰退,衰退的原因多層面而複雜。當然很多人會認為,進入數位時代後,青年人更多的活躍在網絡上而非實體教會,我認為這只是衰退的表面原因。康希牧師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也為青年事工造成了後遺症,他時尚的服裝、舞台的風采以及大批的追隨者,給人留下了牧師是個光鮮亮麗且前途無限的職業之印象。這種形象背後,其實也隱藏著誤導性,導致許多人誤認為投身傳道行列收入也不錯、吃喝玩樂也不錯、而且形象也不錯。
打破數位時代的迷思
當康希牧師不在台灣的十年間,許多教會的成長幾乎停滯不前。這顯示出青年事工的挑戰不僅來自於外部的數位化影響,更有內部如何真實地、持續地吸引和培養青年的問題。疫情的到來更是加劇了這一問題。許多人已經開始習慣在網絡上聽信息,如果你只是想聽信息,不需要到現場,當可以輕易在網上找到更好的講道和敬拜體驗時,他們漸漸會缺乏動力前往教會。這不僅是對信息品質的選擇,也反映了一種更深層次的文化和參與方式的轉變。
但當這個觀念不斷地被傳遞,特別是透過一些大型教會、或推動網路事工的教會,即所謂的網紅教會,不斷地在傳遞要建立線上教會的觀念時,我們要反思的是,這些所謂的線上教會吸引的是誰?是世界上的粉絲?還是別的教會的粉絲?那些網路上的牧師他們可以吸引到韓劇的粉絲、或者社會上的粉絲嗎?最後可能只會吸引那些已經是教會成員的網民,而不是更廣泛的社會群體。
教會只是不斷地「轉帳」,其實並沒有成長,就是人從這裡轉到那裡,實體教會並沒有顯著的增長!這種對青年事工的誤解和實踐的缺陷,需要我們從根本上重新思考如何在現代社會中有效地作出回應,不僅是吸引他們進入教會,更重要的是如何在信仰上培養和深化他們的生命。
網路並非成功的關鍵
從我的觀察來看,弟兄姊妹們通常不會僅因為在網路上找到更吸引人的講道就離開自己的教會。他們留在原教會的最大原因,不是因為牧師的講道,而是因為那裡的人際關係和社群連結。因此,在網路化趨勢不可逆轉的今天,對於牧師而言,要培養新的安全感,能接受會友可能被其他牧師的講道所吸引,並不必然意味著他們會離開自己的教會。
這是一個挑戰,也是成長的機會。當會友表達對其他牧師講道的欣賞時,應當視為對教會多樣性的認可,而非對自己工作的否定。進一步來說,即便有會友因為找到更有共鳴的信息而轉去其他教會,這通常也只是表面原因。更深層的原因往往是他們在原教會未能得到滿足的牧養需要或人際關係上的失衡。其實牧者要誠實地面對這個問題,而不是一直說,別人教會大、有網路事工,所以我們的會友都跑到那邊去,這樣的講法是錯誤的,只是自己在安慰自己而已。
實際上,網路事工並非教會成功的關鍵因素,更根本的是教會如何在人際互動和牧養上做得更好。所以現在一講到青少年事工,大家拼命去發展網路事工,
如果沒有成長,就開始困惑是不是自己還不夠跟上時代或者不夠潮、不夠酷。很多中小型教會也在努力嘗試發展網路事工,我認為是走錯方向。首先,網路事工的成功並非每個牧師都能達成的,都有其主觀與客觀條件;正如成為網紅並非人人可為,有些人天生具備在網路上吸引眾人眼球的條件,而有些人則不然。教會不應盲目追求成為網路明星,忽略了其真正的使命和呼召。
因為愛才被教會吸引
在這個多媒體盛行的時代,教會需要認知到,每個人的長處和資源分配都有所不同。更重要的是,教會的核心應當是關注群體中的關係和生命的成長。對我來說,我們教會的青年事工為何可從不到30人,現在快要突破400人,且仍在成長中?我們既沒有網路事工,也沒有網紅,不是因為沒有資源,而是我覺得這不是神給我們的感動。在面對時代的轉變,我們一直走得很確定,越是媒體時代、網紅時代,越是要把牧養工作、生命建造和門徒訓練做好。
我認為,不會有人因為聽了別的教會一則很棒的信息,就選擇離開自己的教會;他們為什麼會留在自己的教會?最重要的原因是他們在這裡被牧養,而且他們在這裡有朋友、在這裡感受到愛。所以我才強調,當你愛這群青少年,愛會找到出路。因為教會愛他們,在不同的時代裡,教會都會為他們找到出路。如果我們真的愛青少年,當遇到挑戰時,我們就不要做了嗎?所以,三十年來,不論教會規模的大小,對我來說,做青少年事工並沒有什麼困難,有再大的挑戰、再多的問題,我都會去克服,因為我知道上帝呼召我去愛他們!
細水長流的青年事工
教會成長的概念常常被誤解為需透過大型的活動和暴增的數字來衡量。然而,真正的成長往往是透過一次又一次的深入互動和一個又一個的生命牧養,一步一腳印發生的。我們教會的成長也是這樣逐步進行的,並非一夜之間由一場大型聚會帶來的。實際上,當一個佈道會吸引了100人決志,最終常常只有極少數人持續參與教會生活。這種情況下,那些留下來的少數人才是最關鍵的,因為他們真正地投入並開始成長。這些人通常會進一步影響其他人,逐漸形成一個穩固而持久的群體。
在許多情況下,特別是小型教會,資源可能非常有限,但即便如此,真正的牧養並不需要巨額的預算。例如,當我的教會只有幾個青少年時,我會自己掏腰包,帶他們去吃雞排,看電影。這種親自參與的牧養方式,讓他們深感被愛和被重視。當他們失戀的時候、考試考不好的時候,我會跟他們在一起;他們不會離開教會,他們也會聽網紅的分享,他們會跟你分享他聽誰的分享很得幫助,但他不會離開你的教會。在這個虛擬化越來越嚴重的時代,人們尤其是年輕人,更渴望得到真正的陪伴和支持。
這樣的時代背景與牧養策略,對中小型教會而言,其實是教會的優勢,而不應該是教會的恐慌!在面對青少年事工的挑戰時,我們需要的不是新策略,而是回歸基本步,真實地關心和愛我們的青少年。這是我們教會在青年事工中經歷持續成長的真正原因。
中小型教會更有優勢
回想當時教會規模在200人以下、青年事工只有20至30人的時候,我認為那是我在服事中最享受的時光。我可以與這些青少年建立緊密的聯繫,陪伴他們經歷生命中重要的階段,這些青少年很快就會成長,到了高中就可以開始服事,成為非常棒的同工。即使30個孩子中只有10個與你關係非常好,這10個人也足以做出大事。我以前組織過的小型營會,參加人數大約30人,那是非常快樂的經驗。營會地點容易找,氣氛也更溫馨,對比現在,我需要尋找可容納500人的場地,這非常困難,人力與成本也非常高。
那時,我們經常去露營,帶孩子們去溯溪,那是非常親近的時光。我們一起爬山、跳水、數星星、開著福音車去陽明山夜遊…跟他們一起的每一刻都充滿快樂。這群孩子,他們的故事和背景各不相同,有的父母離婚,有的父母在監獄,但這些都不影響我們一起的時光。我們一起打籃球,一起吃雞排,一起聊心事,這些活動讓他們感受到被愛和接納,即使生活充滿困難和挑戰。
當教會規模小的時候,我認為這是最佳的時候,因為我們可以更深入地投入每一位青少年的生活。我們不需要巨大的預算或豪華的設施,小規模的集會和活動就足以讓孩子們快樂和凝聚。這種親密和直接的牧養方式,是大型教會難以複製的。所以,不要誤解,以為只有大教會才能做好事工。事實上,在小教會,可以更自由地愛和更多的服事這些孩子,並且他們的家長也會看到並感激你對他們孩子的真正關愛,這是中小型教會的獨特優勢和魅力。
消失的青少年 vs. 消失的教會
許多教會和教會領袖常常問:青少年都去哪裡了?為什麼他們不來教會?但這樣的問題設置本身可能就是錯誤的出發點。反思我們的焦點是否正確至關重要,如果我們把問題倒過來想,或許會發現一個更為核心的問題:是不是我們(教會和傳道人)從青少年的生活中消失了?
我認為,青年事工的成功決定於青年聚會以外的時間。他們來絕對不是因為牧師講道很精彩,那是因為這就是他們的家、他們的生活,聚會時間到了他們就算來睡覺也要來。結束以後就一群人聚在一起,快樂地吃炸雞、打籃球、玩桌遊、到輔導家、騎車、健身,那才是他們真正的教會生活。說真的,我不知道這難在哪裡?任何人都可以做到,你不需要是網紅。
青少年真的消失了嗎?其實青少年就在我們的周圍,無論是鄰居還是學校,都不缺乏青少年的身影。真正的問題是,我們是否真正走進了他們的生活,是否真正理解和回應了他們的需要。為什麼要費勁去尋找網路上的青少年,而忽略了你身邊的那些青少年呢?為什麽要去想方設法讓自己變成網紅,來吸引網路上的青少年,而不在你隔壁去找呢?
我看這些都是外行人在講外行話,把很簡單的事情變得很困難、把很低的門檻變成很高的門檻。如果我們愛青少年,我們不會到網路上去找青少年,因為我們隔壁就有很多需要福音的青年人,我們為什麼不去關懷他們呢?關懷他們是一件高難度的事嗎?所以,我始終認為,真正的關鍵在於,不管遇到多大的挑戰,不論教會的規模如何,我們是否有足夠的愛心和熱心願意花時間陪伴,並且走進他們的生命?如果沒有,這才是青少年事工最大的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