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林長老教會主任牧師╱莊信仁牧師
「傳道人在這個社會上的重要性,在於當你堅持委身在神所託付的位置上,你才看得見神讓你看見的,並帶來更新改變的可能!」水林長老教會主任牧師莊信仁牧師,回首當初被派到這位於雲林,曾被網路票選為全台最無感的地區一水林,甚至是間高齡化、沒資源、也沒有人的教會之心路歷程,清楚被神蒙召做青少年事工的他,不禁懷疑神的呼召,「祢給我很清楚的異象,那為什麼會把我放在一個,在人認為不可能做青年事工的地方?」
一路走來,始於堅守,從八人教會到百人教會,從老年教會到青年教會(目前接近七成會友平均年齡低於三十歲),莊牧師認為改變的關鍵在於:願意委身生命、感到危機意識、信徒渴望改變。「教會不要因為有資源才有事工,如果聚焦在資源,人的眼光就不會放在生命上,只有當聚焦在生命時,我們才不會在乎需要付上多少代價,盡所有的愛去付出」,這就是水林教會被翻轉的原因!
「三十一年沒有主日學的高齡教會!」
水林教會創建於 1961 年,莊信仁牧師於 2008 年神學院畢業後被分派到這裡牧會時,教會經歷長期未有固定傳道人,平均聚會人數為八人,平均年齡約六十七歲,且三十一年來沒有主日學和兒童事工;加上,經濟條件也很有限,一個月的奉獻不足一萬新台幣,「沒有接軌兒童事工,參與社區的事工已經斷了,就是一間沒錢、沒人、沒資源的教會」,教會幾乎無力自持,面臨必須關門的窘境。
「在這個背景下,我們教會的長輩有一個很大的期盼,他們希望教會不要在他們手中關門,因為他們意識到,再按照這個狀態下去,教會勢必就要關門。所以他們才決定向總會申請一位專職傳道人。」莊牧師說道,這是三十多年後教會再次申請專職傳道,過去因為經濟上的困難,傳道人的謝禮都由水林與四湖這兩間小教會合力負擔,如今水林教會的長執鼓起勇氣申請傳道人,同時也請莊牧師協助牧養四湖教會。
面對一個全新且富挑戰性的偏鄉事工,過去主要從事都會地區的教會服事和青年事工的莊牧師,缺乏鄉村服事的經驗,且對於鄉村沒有明確的異象或想像。
「1998 年在教會當輔導時,神給我一個很清楚的呼召是做青年事工,做下一個世代的青年事工。我就把工作放下,回去台灣神學院念教會與社會系,我全部的輔修課程都是關於青少年的課程,我很清楚知道我的方向!」
「上帝如果要你去那裡,今天你不會在這裡!」
來到水林教會後,莊牧師遭遇到一個兩難的處境。教會當時幾乎沒有年輕人,缺乏兒童和青年事工的基礎,這與他深感呼召的青年事工背道而馳。加上教會資源有限,面對這些挑戰,他開始質疑自己的呼召。「在這個處境中我其實是很惶恐的,特別針對長輩,我完全不知道該怎麼做。所以剛來的時候對我有很大的衝擊,甚至開始懷疑神的呼召,我跟神說:這個玩笑有點大!」
隔了一週,莊牧師接到一通來自北部一間教會的電話,表示願意在三年任期滿後招聘他,並表示非常欣賞他在青年事工方面的專長。這通電話本是一絲安慰,但師母的一句話讓莊牧師重新思考自己的位置:「上帝如果要你去那裡,今天你不會在這裡!」這句話促使莊牧師重新評估自己對於服事的看法,從一個量化的、以成就為導向的思維,轉向真正理解和順從神的引導,並在禱告中尋求如何根據神的旨意,而非自己的計劃,來重新定位他在水林教會的服事。
「傳道,你留,我就留!」
於是,莊牧師與師母在禱告中達成共識,至少十年的時間委身在水林的牧養工作,陪伴當時進入教會的國一學生,直到他們大學畢業。「如果神讓我有十年陪他們,或許十年之後,在信仰的形塑裡,他們可以成為這間教會未來轉變的重要力量!」這個決定是基於他們期盼陪伴的孩子能在信仰扎根、委身故鄉,並延續福音的使命。
2011年莊牧師邀請他的學弟來教會,看看有沒有可能也願意投入偏鄉服事。但孩子們誤以為牧師要離開,甚至找人接替。但牧師沒有直接回答,只是反問:「你們希望我留下,但你們長大後都走了,那我留下來要做什麼?不如我們一起留下來!」這句話感動了孩子們,一名孩子更告訴他:「傳道,你留,我就留!」
結果,這群孩子真的選擇留下,如今他們成為教會的長執,打破長老教會的傳統,年輕化的長執平均年齡僅三十二歲,最年輕的長老就任時甚至只有廿七歲。莊牧師的十年承諾,不僅改變了這些孩子的未來,也為水林教會注入了新的活力與希望,成為教會更新改變的關鍵力量。其中,他提出了三個重要的關鍵在於:
1. 委身生命
在這段十年的歷程中,莊牧師見證了神在這群青少年生命中的奇妙帶領。這些改變不僅影響了教會,也對社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早期,社區對教
會並不友善,因為缺乏了解。然而,當這些來自中低收入、隔代教養、家庭功能不完整的孩子進入教會後,他們的生命開始發生轉變,並且選擇留在教會,進而在社區中書寫新的故事,這為整個地區帶來了巨大的震撼。
「如果沒有人委身在牧養的生命裡,那不論是哪一種事工的推動都不可能!」
隨著時間的推移,社區逐漸開始羨慕並詢問牧師與社區和學校建立良好關係的秘訣。實際上,這些並非教會刻意推動的結果,而是孩子們生命改變的自然影響。莊牧師強調,只有當人們將焦點放在傳福音並理解委身的意義時,教會的事工才能持續發展,世代交替的工作才能得以實現。與學校的連結源於學生的改變,許多老師後來告訴師母,正是因為某些孩子的轉變,讓他們真切感受到教會對孩子們的關愛。
2. 危機意識
「我們長輩的危機感,其實這是我們教會改變,特別是青年事工改變,一個很大的關鍵!」莊牧師分享他初到教會時的經歷,那時師母還在台北完成神學系的學業,週間他獨自在水林教會,週六日師母才會回來雲林。莊牧師在初期無事可做,便開始探訪教會的長輩們,並對教會的舊禮拜堂進行了粉刷。然而,不久後他發現,長輩們並不希望他頻繁探訪。
一位長輩告訴他:「傳道,我們希望你去關心社區,不用來看我。」這番話讓莊牧師深受感動,因為這些長輩們意識到教會面臨的危機,明白如果教會不改變,最終可能會關門。他們希望教會能將焦點放在社區,而不是僅僅關注長輩們。這種危機感在長老教會中並不常見。水林教會的長輩們願意為了福音和教會的未來而作出改變,並支持他專注於社區事工。
3. 渴望改變
因著有危機感,教會渴望改變,而這種渴望改變的精神,使他們在各種形式中敞開接受新事物,並推動了教會的成長。其中開設兒童主日學,即使最初只有兩個孩子參加,但這也成為了教會變革的起點。隨著主日學的推動,社區的孩子們開始參與教會活動,並受到長輩們的歡迎和鼓勵。莊牧師提到,這些長輩雖然內向害羞,但仍然勇敢地邀請鄰舍的孩子參加主日學,展現出他們對教會需要改變的強烈危機意識和渴望。
在改變教會傳統方面莊牧師也做出了許多努力;例如,他將奉獻箱從後方的木箱改為奉獻袋,這樣新來的朋友就不會誤以為需要交會費。此外,他也改變了禮拜中的詩歌選擇,讓新來的朋友能夠更容易參與和理解。這些改變雖然不易,但長輩們總是支持,因為他們相信這些改變會讓教會變得更好。莊牧師認為,正是因為教會成員對改變的渴望和對他人的真誠關
懷,才能使教會在困難中不斷成長和進步,並見證上帝的工作。
「教會有沒有預備好接納這個世代的年輕人?」
回首十六年的牧會歷程,莊牧師認為資源並非事工成功的關鍵,而是要聚焦於生命的關懷和接納。「教會永遠不要因為有資源才有事工!」他指出,教會不應等待有資源才開始事工,因為資源充足時,人們可能更關注於資源的使用和管理,而不是生命的需求。莊牧師提起剛開始青崇時,雖然資源有限,但他和長老們自己掏腰包為孩子們準備簡單的晚餐,這些時刻卻成為孩子們最懷念的回憶。這些經歷讓他認知到,真正重要的是生命的關懷,而不是物質的豐富。
「如果教會一直附和著世界在推動青年事工,那種以規模性出發,隨著世代轉變,不斷尋求方法的思維,最終將讓我們意識到,我們永遠無法與這個世界相比擬,因為這個世界太炫麗了。」推動青年事工,莊牧師察覺教會需要創造的是接納和關懷的氛圍,而不是外在的物質條件。他舉例說,他們教會的課輔班接納了許多有學習障礙和情緒困擾的孩子,這些孩子在學校表現不佳,但在教會中卻能安靜學習。這是因為教會給予了他們真誠的關懷和安全感,讓他們可以放下自我防衛,展現出最好的一面。
莊牧師強調,教會的門訓工作應該是全人的,不論年齡,所有人都應該一起接受造就和裝備。在教會的門訓活動中,年輕人和長輩們一起參與,彼此分享和學習,這樣的互動不僅讓青年人了解他們在教會中的角色,也讓他們學會尊重和體貼長輩。他指出,教會要持續發展,必須讓每個人都站在回應神呼召的角度,這樣才能真正影響生命,帶來持續的工作和改變。教會需要的是一個完整的肢體關係,讓每個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並共同成長。
「我們需要不斷的堅持!」
「水林教會今天的成長,若不是在我之前有一位傳道人,一生埋在這裡卅四年,這個地方早就關了!但他持守了,才有今天的故事!」莊牧師分享他對青年傳道人的鼓勵,並強調委身於神的呼召是一生的挑戰,過程中需要不斷確認自己的回應。他指出,青年傳道人在教會中常感到焦慮,這種焦慮源自於內在自我價值的懷疑,若未將眼光聚焦於神,便易隨波逐流,失去自己原本的使命。
莊牧師也曾面對別人邀請他加入更大規模的教會服事,但他反思自己被吸引的原因,最終確認其真正價值在於神的呼召,而非人數和聲譽。他提醒,當面對各種聲音和壓力時,應不斷檢視自己是否仍然委身於神的呼召,而非人的期望或自身的感受。「如果我們明白自己在神的歷史裡,就比較不會焦慮,如果我們委身在神的計劃裡,並且不斷的堅持,我們便不會忘了自己是誰! 」
莊牧師強調,真正的成功不在於短期的顯赫功績,而在於長期的忠心委身。「只看到別人有什麼,我沒有什麼,便會忽視了神到底要我成為什麼?要我做的又是什麼?」莊牧師認為這種相互比較,讓我們忘記我們都正在上帝歷史的計劃裡。因此對於委身的掙扎,是我們終其一生都必須不斷釐清的。莊牧師最後指出,只有委身在神所託付的位置上,才看得見神讓你看見的呼召,不然我們會看見其他聲音帶我們去看見的,並誤以為那才是價值;這些雜音往往是造成傳道人焦慮的原因,唯有不斷對呼召的持守,才能帶出生命的價值與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