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西馬尼行道會牧師、第四十二屆校友╱蔡壹亘牧師
我的教會大約250多人,包含學生牧區57人(穩定約44人)。57人中有一半來自社區外展,一半是信二代。輔導團隊11位,平均年齡32歲(23歲至45歲),盼望未來繼續增加新血,將年齡降到30歲以下。首先,我會分別談到青少年輔導和主責的掙扎與困境,其次是這十七年(2007年至2024年)的轉型和改變。
一、掙扎與困境
(一)青少年輔導:
1.牧養青少年挑戰性高
我在25歲時受洗,一年後來青少年團契服事,從小不在教會長大的我,第一次參加聚會時,看到有幾位國中男生坐不住、滿場跑,當時的我被嚇到,心想:這個地方好可怕啊!當年已感覺青少年不好帶,但現在的青少年更不容易帶領(除了青春期,再加上後現代文化以及手機影響),輔導非常需要適應力和與時俱進的能力。
2.年輕輔導易夭折
服事青少年需要投入的時間非常多,除了每週帶領和陪伴聚會,還有體制外的關懷跟陪讀,這是一個門檻很高的服事,因此許多輔導正值社會新鮮人又同時學習當輔導的角色,平均服事兩年便夭折。但若教會沒有輔導,哪裡來的學生?
當年正猶豫考公職的我,清楚知道如果我要預備考試,那麽勢必要退出服事,因為讀書時間會不夠。但由於教會沒有幾位輔導,我退出勢必會有影響,因此我問自己:「如果十年後我已考上公職,卻看見教會的青少年荒涼到救不起來的地步,我到時候會不會後悔?」答案是會!所以我選擇留下來。
3.輔導團隊人力和經驗不足
中小型教會人數少,找輔導不容易,因為每位弟兄姊妹都身兼數職。有女輔導已經感謝神,很少男輔導或甚至沒有都是常態,缺乏弟兄角色牧養的問題長期存在。
另外,教會通常會邀請大學生或小社青擔任國高中輔導,但此年紀跟家長溝通會有心理障礙,因此不容易做好青少年與家長之間的橋樑。我剛開始當輔導都不想跟家長建立關係,希望家長都不要來找我,但多年後才發現這是不負責任的想法!
(二)青少年事工主責:
1.規劃聚會、籌備營會的壓力
中小型教會通常不是青年崇拜模式(因為沒有人力和外請講員的財力),所以輔導每週都需花大量時間來設計聚會。此外,每年寒暑假舉辦的營會,要寫教案、徵召同工、推報名、訓練,都需要提前二至三個月的籌備。若還有其他服事,長期以來會不堪負荷,也容易腸思枯竭淪為形式化。
2.大學生的流失
我的教會處於台中市非蛋黃區,附近沒有大學,當學生考到外地後,會漸漸不回來母會(教會服事也出現人力缺口)。但更憂心的是,在外地一直沒有找到適合教會的學生,信仰就漸漸流失。即便有少數在外地唸書的大學生會定期回來,但畢業後若考量職涯或婚姻,也未必會留下來。中小型教會因為會友都身兼多職,只要少一個人影響都很巨大,因此輔導團隊人力很難穩定。
3.兒少在哪裡
當中小型教會的社青出現斷層,幾年後兒少人數必明顯減少(因為沒有人結婚生子)。面對少子化,這樣的情形會更加嚴峻。若教會已無法靠生養來產生下一代,就要開始做兒少的福音行動,但青少年輔導團隊光是眼前的牧養已無力再承擔,就需要教會全職同工或其他弟兄姊妹,成立新一批的外展團隊來投入。
4.銜接的挑戰
長期以來從兒主到青少年團契的銜接都不容易,總是會有少數幾位流失。在2016年時有11位從兒主畢業的小六學生,升到團契後只剩下2位,我在驚嚇之餘開始正視問題的原因:(1)聚會時間改變,與原本補習時間衝突、(2)和輔導契友不熟、(3)升國中以後更重視課業。
5.二代和外展如何成為一個團契
2011年教會開始兒少外展工作,2012至2016年成立中繼團契(這是將外展學生銜接進教會團契前的中繼站)。2017年因同工人力不足,只能結束中繼團契,改將外展學生直接銜接進入少年團契。但挑戰就是在同一個團契裡,要如何兼顧二代信仰的造就及讓外展學生不覺得無聊?直到現在都還在摸索和嘗試中。
6.經費從哪裡來
青少年還沒有經濟能力,因此舉辦相關活動就需要教會成人的支持跟經費補助。青少年事工在短期內會看不到果效,因青少年長大需要時間,而中小型教會的預算也有限,因此很感謝教會過去和現任的主任牧師(林淑珍牧師和王恩霖牧師),對舉辦各種青少年活動和寒暑假營會的全力支持。
二、轉型與改變
第一個「重新開始時期」影響我看見中小型教會青少年事工的荒涼跟需要,因此2011年回應呼召進入中華福音神學院就讀。2014年從學校畢業,進入第二個「轉型改變時期」,今年剛好從華神畢業滿十年。
(一)2007年至2014年 (重新開始時期)
1.從零開始建立團隊:
2007年教會的青少年沒有剩下幾位(當年有青年同工離開),但兒主有一批小六學生。感謝神差派青春飛翔團隊林芳治傳道(林哥)來協助我們,林哥先徵召兩位有負擔的兒主老師成為青少年輔導,因此即將升上來的國一生都跟他們有生命關係。並再徵召大學生跟社青投入,重新建立團隊。
2.建立輔導團隊共識:
初期林哥傳遞異象給輔導團隊,邀請輔導參加中台神學院延伸制的青少年輔導課程,後期林哥不定期對輔導上課。這些年過去,即使輔導團隊有異動,林哥從未離開,而目前的輔導都對青少年有負擔且非常委身。
3.事工分析:
2010年林哥對教會各年齡做人數調查,預先看見幾年後,青少年將會出現斷層(因當時兒主已經沒有孩子)。因此於2011年開始舉辦暑假兒童營會(對象改以非基督徒為主),並建立週六兒童外展活動。從此,輔導籌備暑假營會,邀請青少年參加營會和外展服事,成為學生牧區的重要事工。
(二)2014年至2024年 (轉型改變時期)
1.針對容易流失的族群:
(i)小六學生-由於國小高年級提早進入青春期,為避免流失,曾採取兩階段做法:第一階段,2015年將兒主高年級團契化(拉出兒主另外帶領)。第二階段,考量少年信仰還不穩固,換團契容易流失,故2017年改制,將國小五年級至國中二年級整合為少年團契(與主日崇拜時間同步)。設定少年團契帶領學生決志的目標,盼望學生越早認識神。
(ii)國三學生-自2017年改制,週六晚上聚會改為國中三年級到大學生後,國三生流失率變高。故2019年開始舉辦每個月一次的國三生聚會,讓高中輔導主責,提供一個紓壓、以學業為主軸的聚會,鼓勵他們為彼此的學業守望。
(iii)外地就學的大學生-中小型教會很需要大學生,因此2019年開始補助外地大學生車費(由團契弟弟妹妹奉獻),鼓勵大學生回來聚會跟服事。近幾年學生的外務和開銷變多(參加社團、專題、實習…),車費補助對於大學生回來有實質幫助,也讓他們持續與教會有關係,增加畢業後回台中找工作的機率。
2.面對學生打工問題:
(i)避免學生因打工影響教會生活,2018年開始提供家中有急難或需要自己賺生活費者,可憑成績申請助學金。
(ii)2018年開始提供青少年在教會的工讀機會,讓青少年在教會裡打工,也學習操練金錢的奉獻。
3.面對與青少年父母的張力:
(i)青少年父母課程-於2016至2017年舉辦青少年父母課程(對象是基督徒父母)。後來外展學生變多,2021年開始舉辦線上兒少父母課程,也開放給非基督徒父母參加。
(ii)親師座談-針對換團契學生的父母舉辦,四月舉辦「與升國三生父母有約」、五月舉辦「與升小五生父母有約」聚會,邀請家長認識新團契的輔導,也幫助父母了解學生牧區的異象和牧養。
4.培育年輕同工:
(i)營會同工-邀請學生參與籌備暑假營會,每年四月徵召服事同工,學習愛神愛人、發揮恩賜。
(ii)教會兒少服事同工-鼓勵學生不是只在營會期間學習愛弟弟妹妹,營會後能投入兒主、少契、兒少外展服事,持續學習愛人。
(iii)團契同工-2022年青少年團契開始設立小組長制度,讓高中生學習關心組員、設計聚會。2024年少年團契也將開始設立小組長制度。
5.開展新的事工:
(i)自2015年開始不定期有學生牧區主日,一開始是由青少年分享見證,近幾年則是由青少年設計和帶領整場主日崇拜,讓全教會更了解學生牧區。
(ii)2022年針對青少年做敬拜團訓練,幫助學生操練恩賜獻給神。
(iii)2023年開始,尚在成形的影音團隊服事(拍照、canva設計、IG小編 )。
三、結語
以人數來看,這十年我們並沒有太大增減(2014年59~2024年57人),而是慢慢建立青少年事工的基本架構。目前的當務之急不是拼量,而是在思考「如何提升青少年的質」:(1)研發對Z世代和 α世代的門訓?(2)在同一個團契內,如何牧養信二代跟外展學生?
回顧牧養青少年的這十七年,有三個反思:
(一)青少年的世代變化快速,若不埋身至少十年(國中三年,高中三年,大學四年)會無法做什麼,因為人的成長需要時間,若只想待個三至五年,那「保證」看不到太大果效,牧養經驗也會膚淺。但光靠一個輔導是做不到的,需要長期委身的輔導團隊,才能避免下一代在每個關鍵的年齡段流失。
(二)若所屬教會完全沒有兒少,就開始做福音行動,把外展當作團契來帶領。從少數的孩子開始做,即使失敗也沒關係,有失敗的經驗總比什麼都不做還要來得強。
(三)中小型教會不用羨慕大型教會有充沛的人力跟財力,就像大衛穿不了掃羅的鎧甲,與其花時間抱怨教會的不足,不如先成為願意委身的第一個人,因為有第一個輔導就可能會產生出一群輔導,遇到問題就試著解決問題,邊摸索邊走出屬於中小型教會青少年事工的一條路。
願我們都不輕易放棄、繼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