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牧宣教研究中心執行長╱吳獻章
耶利米說:「耶和華的話臨到我說:『我未將你造在腹中,我已曉得你;你未出母胎,我已分別你為聖;我已派你作列國的先知。』我就說:『主耶和華啊!我不知怎樣說,因為我是年幼的。』耶和華對我說:『你不要說我是年幼的,因為我差遣你到誰那裡去,你都要去;我吩咐你說什麼話,你都要說。你不要懼怕他們,因為我與你同在,要拯救你。』這是耶和華說的。於是耶和華伸手按我的口,對我說:『我已將當說的話傳給你。看哪,我今日立你在列邦列國之上,為要施行拔出、拆毀、毀壞、傾覆,又要建立、栽植。』」(耶一4-10)
上帝所用的人不在乎其才華、年紀、性別或背景。摩西八十歲才開始被主用,耶利米卻是十來歲;但以理和尼希米都是政治家;以斯帖是王后;保羅是博士;彼得、雅各和約翰是漁夫;大衛和阿摩司都是牧羊人;路加是醫生;馬太則是稅吏。在聖經舞台上有影響力的人,最大的特色是按「祂旨意被召」、「遵行祂的旨意、行祂喜悅的事」的人(提後一9;來十三21)。影響力的本質不在於其「外在」條件,而是「內裡」被上帝所呼召、限制!
從新約來看,更為明顯。曾經歷失敗的彼得,卻帶動使徒行傳開始的福音大爆炸,扮演了「初代教會的磐石」,其生命的「逆轉勝」秘訣,就是順服於上帝呼召的「限制」之下:「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你年少的時候,自己束上帶子,隨意往來;但年老的時候,你要伸出手來,別人要把你束上,帶你到不願意去的地方。」(約二十一18)
影響歐洲科學文明的保羅,其四次旅行佈道的核心本質也在於「限制」:「現在我往耶路撒冷去,心被捆綁,不知道在那裡要遇見甚麼事;但知道聖靈在各城裡向我指證,說有捆鎖與患難等待我。我卻不以性命為念,也不看為寶貴,只要行完我的路程,成就我從主耶穌所領受的職事,證明神恩惠的福音。」(徒二十22-24)
宣教的故事說穿了,就是順服上帝聖召的「限制級人物」記事。馬禮遜被上帝呼召來華宣教,死在澳門,影響深遠──孫中山將中國的覺醒,歸功於馬禮遜把聖經翻譯成中文。在華人文化中帶動撒種、鬆土,最後死在揚子江邊長沙的戴德生,他那「我若有千磅英金,中國可以全數支取;我若有千條性命,絕對不留下一條不給中國。」繼續在華人群體中述說宣教的故事,與馬偕那「遙遠的福爾摩沙是我心所愛,不管是漢人、平埔族或高山族。為了以福音服事他們,我滿心情願獻上我的生命,就算一千次也不足為惜!」的心聲,在台海兩岸遙相呼應,繼續帶動影響力。
天生我材必有用,上帝所用先知的特色也不在乎其「外在」如何,只在乎「內裡」肯被約束。以賽亞照上帝的吩咐,給孩子取了「瑪黑珥.沙拉勒.哈施.罷斯」這個不祥的名字。(原意為「擄掠速臨、搶奪快到」),好傳達北國將要被擄的預言(賽八1-4);他也順服上帝命令,解掉腰間麻布,露身赤腳行走,如此被約束「獻醜」傳道長達三年, 以吸引以色 列人目光,藉此傳達上帝對南國的忠告:亞述來犯之際,不要倚靠將來會露身赤腳的埃及和古實(賽二十章)。
以西結亦然。他隨約雅斤被擄外邦五年後,蒙召看見寶座前四活物的異象(結一章),隨即被上帝吩咐「限制」,透過畫聖城被攻擊的圖、長期側躺、吃糞便燒烤的食物、剃光鬚髮、製鎖鍊等驚世駭俗的行徑傳道(結四、五、七章),並將被提到聖城所看見聖殿內外偶像充斥的實況,轉告第二批被擄巴比倫的同胞放棄近期重返聖城的奢望,因為聖潔的上帝被「逼宮」、「流浪去了」(結八至十一章)。
不論蒙召的方式多「戲劇」性,先知登上事奉的舞台後,就完全不自設前程、禾場和信息,甚至婚姻也完全被神所「限制」。耶利米被吩咐不能結婚,藉此預告猶大必被巴比倫所擄,聖城不再有新郎新婦的歡樂聲音(耶十六2-4);愛妻死後以西結不能哭泣流淚、不可辦理喪事、不可吃弔喪食物(結二十四16-27;三十三21-22),他才體會聖城被擄後,上帝「哭不出來」的哀傷。婚姻上最難堪的先知非何西阿莫屬,妻子婚後淫亂,還生出「不蒙我愛」、「非我民」的孽種(何一6、9),被羞辱的先知因此深切體會同胞拜巴力,所帶給立約「原配」上帝的羞辱。
舊約中最受限制的先知應當是耶利米,他在母腹中就被全知的上帝選中(參加一15),擔當對社會各階層傳講上帝旨意,因此被「猶大君王、首領、祭司並地上眾民反對」的苦旦角色(耶一18)!難怪耶利米會懼怕,提出「主耶和華啊!我不知怎樣說,因為我是年幼的」的推辭。但他沒有如蒙召後就一聲不吭地落跑、抗命,直到上帝用風暴「緝拿」回來,而且當任務達成後,竟然對著差遣他的上帝發脾氣、頂嘴的約拿,反而「慷慨歌燕市,從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汪精衛語),用「命」來傳道。
為勸同胞悔改,耶利米大膽使用比喻。他描繪以色列如「慾心發動的野驢」(耶二24)、「爛麻布」(耶十三1-11)、「壞的無花果」(二十四1-3);以色列「膽大包天」,比「不能逾越界限的海浪」更為匉訇翻騰(耶五22-23),乃「酩酊大醉的酒罈」(耶十三12-14);以色列不能改變,如同「古實人不能改變膚色,豹不能改變斑點」(耶十三23)……這些比喻道盡以色列的剛硬,也映襯了先知勇於任事的鐵齒作風。
其實,鐵漢耶利米的信息,出自他的柔腸。他傳道的口吻很火辣:「惟願我在曠野有行路人住宿之處,使我可以離開我的民出去;因他們都是行姦淫的,是行詭詐的一黨。他們彎起舌頭像弓一樣,為要說謊話。他們在國中增長勢力,不是為行誠實,乃是惡上加惡,並不認識我。」(耶九2-3)但在公義的信息背後卻襯著強烈的慈愛之心:「但願我的頭為水,我的眼為淚的泉源,我好為我百姓中被殺的人晝夜哭泣。」(耶九1)。傳講地獄時最嚴厲,但每次傳講時都是帶著最多淚水的大佈道家慕迪,就是這種限制級傳道的再現。
從耶利米一生看出,想扮演限制級傳道必須認清「怕熱就不要進廚房」。正如解經王子摩根(Campbell Morgan)給這位數十年被全國上下排擠、陷害(遠比人間任何政治烈士被「煮」得更透徹),在猶大這熱烘烘的火爐中,仍然用眼淚和生命來呼籲同胞悔改的先知,如此「蓋棺」:「世界上還有什麼事比這更叫人痛苦呢?一個偉人,卻被命定,要眼睜睜地看著一個瀕臨死亡的國家在苟延殘喘下的掙扎,去照拂她在解體以前那種時而昏迷、時而狂亂的光景,去注視她的活力一點一滴消失,直到她靜止不動,冰冷、陰暗、完全崩潰。」
然而,一個人的影響力不一定死後即可蓋棺論定,也可能在死後多年才浮顯。這可從三位同天(1963年11月22日)過世的名人得見:美國總統甘迺迪、被提名諾貝爾文學獎七次的英國文學家赫胥黎(Aldous Huxley)和路益師(C. S. Lewis)。當時,世人的眼光都聚焦在前兩者,直到五十年後英國歷史學家才赫然發現,當天死的最重要人物,是寫下至今還在影響你我兒女作品如《納尼亞傳奇》,芳名長存於西敏寺詩人角的紀念石上,與莎士比亞、約翰.米爾頓及勃朗特三姊妹並列的路益師!
審視這死後多年才被記念的耶利米一生的事奉,可以教我們(和人間邦國)許多寶貴的功課:
(1)盡早找到方向則人生不易失焦
年輕就蒙召的他,雖曾微言推辭,晚年卻如此自我回顧:「人在幼年負軛,這原是好的。」(哀三27),正如美國文學家馬克吐溫所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兩天就是出生那天和發現人生目標的那天(The two most important days in your life are the day you were born and the day you find out why)。」與其說「人生七十才開始」,不如說「人生蒙召才開始」!
(2)屬靈建構順序是先拆毀再打造
不同於美國教育學家杜威(John Dewey)的教育即生活、教育即成長和孩子會像種子一樣地發芽、成長的主張,上帝建造其子民的順序是「施行拔出、拆毀、毀壞、傾覆,又要建立、栽植」(耶一10),以色列只有經歷被擄(拆毀),才能重新被打造。屬靈教育的目的乃認識上帝,遵守祂的道,其建構順序是先挖空自己的老我,悔改之後才進行「得救、稱義、成聖」等靈性建造工程,而修理是結果子更多的必備功夫。
(3)天上異象引導人從模糊到清晰
和以賽亞、彼得一樣(賽六5;路五8),耶利米蒙召之初不僅有深刻的不配感,事奉方向更是模糊,他僅確定會有「一個燒開的鍋將從北而傾」,因上帝「要召北方列國的眾族;他們要來,各安座位在耶路撒冷的城門口,周圍攻擊城牆,又要攻擊猶大的一切城邑。」(耶一13-15)他從猶大多次遭巴比倫圍攻並三批被擄的過程,清楚地體驗他蒙召時從上帝那裡所得的異象,才能在受逼迫中堅持到底。
(4)不以上帝為圓心的人生必虛空
耶利米蒙召後的第一篇信息(耶二1-三5),如同以賽亞的葡萄園之歌(賽五章),陳述以色列出埃及、曠野立約,乃上帝對以色列「幼年的恩愛」(耶二2)。執意背約的以色列,「就是離棄我這活水的泉源,為自己鑿出池子,是破裂不能存水的池子。」(耶二13)神兒女不肯以上帝為圓心,反而向別神燒香、跪拜自己手所造的(耶一16),因此禍患、羞愧和虛空隨即來到!
(5)宗教不能取代個人的聖潔生命
耶利米看出以色列的墮落根源在於靈性的低落,以致將信仰建立在可見的次要基礎(而非上帝)上,包括約櫃(耶三16)、聖殿(耶七1-15)、祭祀(耶六20、七21-23)、割禮(耶九25-26);他們有摩西律法、西乃之約和大衛寶座(耶八8、十一1-5、二十二1-9),卻不聽從上帝的話,反聽從假先知(耶二十三9-40),甚至將偶像引進聖殿內(耶三十二34-35)!與其他不管也管不到生命的人間宗教正好相反(儒家只能停留在「近乎禮」而已),基督教是「要命」的宗教!
(6)邦國的滅亡緣於自殺而非他殺
以賽亞親眼看到北國的滅亡,耶利米親身經歷南國的滅亡,見證了英國歷史學家湯恩比所說:「文化文明的滅亡乃因自殺,而非他殺。」(Civilizations die not from murder, but from suicide)。北國之所以滅亡,並非因亞述強盛,而是北國背約、得罪上帝;猶大的亡國,也非巴比倫強盛,而是猶大背棄上帝,因自殺(得罪上帝)帶動他殺──巴比倫是上帝召來,作為審判南國的棋子(耶一15~16),正如亞述是上帝擊打北國怒氣的棍(賽十5)!
(7)把自己煮進去才能調出神之味
耶利米經歷領袖常遇見的困難(孤獨、壓力、無力感、挫折、憂鬱和屬靈爭戰等),並將之呈現在十一至二十章六次的「人(先知)神對話」中,最後以咒詛自己生日結束(耶二十14-18)。內中顯示其痛苦的原因,並非如Walter Brueggemann所說的是為以色列失去地土而惋惜,而是先知已將自己完全煮進去,他為以色列惹神忿怒(耶四5-9)以及自己為此受苦、被誤解,呈現了生命中愛與怒、悲與喜、憐恤與憤慨的交織,正如看重先知悲憫感性(pathos)層次的猶太拉比A. J. Heschel所指出的。
(8)苦難是限制級人物事奉的標誌
果真如先知在異象所得知,「北方來燒開的鍋」巴比倫三次來圍城。猶大最後幾個王都先後派人來詢問存活之道,耶利米預言猶大必亡國,力勸惟一的活路就是投降。他的真話實說卻被演繹為通敵的「猶奸」(耶三十七章),遂被丟進淤泥的監獄裡,直到幾乎活活地餓死、凍死的地步。被救拔出來後,他仍將自己完全「煮」進去,繼續勸百姓投降(耶三十八章)。如此矢志不移、始終如一的受苦神僕!
(9)神兒女遭遇危難時有意外解救
陷入污泥坑中的先知,經歷到「死裡復活」,見證了「我們四面受敵,卻不被困住;心裡作難,卻不至失望;遭逼迫,卻不被丟棄;打倒了,卻不至死亡。」(林後四8-9)。最意外的是,救他的並非猶太同胞,而是王宮的太監古實人以伯‧米勒,在王的首肯下,帶三十人趁先知未死以前,將他從牢獄中提上來,經歷到上帝的應許「我今日使你成為堅城、鐵柱、銅牆……我與你同在,要拯救你。」(耶一18-19)限制級人物的安全感被上帝的應許所保證!
(10)逼迫限制級人物者死相很難看
相對之下,不聽上帝透過先知的話(約雅敬且燒了先知所寫書卷,三十六23),甚至下令讓耶利米陷牢獄的西底家,結局相當悽慘:「巴比倫王在西底家眼前殺了他的眾子,又殺了猶大的一切貴冑,並且剜西底家的眼睛,用銅鍊鎖著他,要帶到巴比倫去。」這簡直以酷刑了結猶大末代皇帝,還刻意讓他在本書中「死兩次」(耶三十九章、五十二章)。憐憫原是向審判誇勝(雅二13),而不憐憫限制級人物者則有上帝公義的審判。
(11)洪水氾濫時上帝的話安定在天
當猶大最後希望的約西亞王意外地死在北上的法老王尼哥手中(王下二十三29),其後埃及在伯拉河旁的迦基米施敗於巴比倫(耶四十六2),巴比倫順勢圍城耶路撒冷時,苟延殘喘的末代皇帝約雅敬、約雅斤和西底家等,聽到耶利米「投降」的建言,只有約雅斤採納(王下二十四12),也只有他活下來,且在巴比倫皇宮與貴族同起同坐(耶五十二31-34、王下二十五27-30),印證了上帝的話不僅像「火」、像「打碎磐石的大錘」(耶二十三29),更凸顯先知蒙召時,上帝透過杏樹枝所啟示的:「我留意保守我的話,使得成就」(耶一12;「杏樹枝」與「留意保守」乃諧音),上帝的話安定在天。
(12)事奉的影響力來自上帝的釋放
耶利米所傳信息,審判中蘊藏豐富的救贖:第一批被擄外邦的但以理(但九2),就因耶利米兩次預告被擄七十年歸回(耶二十五、二十九章),從獅子坑出來後即為同胞禱告(禱告就是「將上帝客觀的應許化為主觀經歷的過程」)。此外,耶利米書精彩的「安慰之書」中(耶三十-三十三章),曾敘述上帝吩咐先知去買地,這亡國在即卻「逢低進場」的舉動,預告被擄者的歸回外(耶三十二章),還透過比天高、比地厚的應許(耶三十一35-37),保證祂所設立的新約必會應驗──這猶太拉比Heschel也看不清的應許,卻成為希伯來書印證新約成就舊約的關鍵經文(耶三十一31-34;來八10-12)。
流淚先知耶利米──蒙召,舞台、角色、信息和生命等就全被上帝所限制!數十年間他屢屢勸勉警告猶大,不要將焦點放在國際外交上(擁抱巴比倫?擁抱埃及?),更不要聽假先知的預言(耶二十八章);他站在聖殿門口傳道,勸同胞悔改、拒絕偶像崇拜、順服摩西的教導,歸回上帝(耶七章);他還預告外邦包括埃及和巴比倫都會陷入「大江東去」的沉淪潮(耶四十六-五十一章)。
浪淘盡人間帝王將相,亡國後,所有反對他的人通通淪亡,耶利米卻留下感人肺腑的流離詩《耶利米哀歌》供後人憑弔,他透過巴錄所寫的安慰信息且帶動三批歸回;更預告上帝將在新約啟動祂被限制的獨生子之救恩計畫,也啟動歷世歷代宣教的火把,從初代教會的彼得、保羅,到二十世紀的戴德生、馬偕等。甚願我們這群恩典的承受者,學習這位從出生、受洗、事奉和受難等全被限制的耶穌,繼續在浮沉的人間歷史中,成為「越被上帝限制,影響力越強」的恩典管道!
「你們當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他本有神的形像,不以自己與神同等為強奪的;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像,成為人的樣式;既有人的樣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順服,以至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所以,神將他升為至高,又賜給他那超乎萬名之上的名,叫一切在天上的、地上的,和地底下的,因耶穌的名無不屈膝,無不口稱『耶穌基督為主』,使榮耀歸與父神。」(腓二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