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研訓中心主任╱莊舒華


日前參加某機構的餐會,會中來了好些福音機構的重要同工,大家在眾教會面前分享自己機構的異象與需要,盼望不論在人力或財力的參與上,都能與教會一同攜手合作。機構分享的異象與工作著實都激勵人心,但坐在台下的我,心裡卻有個疑惑:「教會真的有人可以參與嗎?」

這樣的疑惑並非無中生有,而是這些年在神學院授課與在教會間的走動,在我手中所收到的教會事工分析,所謂「教會的未來」這群兒少人數都是慘不忍睹的數字,更遑論在疫情的影響之下,有些大教會更是有斷崖式的流失。

眾所皆知,台灣的出生率與死亡率在109年度已經出現「死亡交叉」,而25-44歲的未婚率也上升至43.2%。1 在這樣的社會趨勢發展之下,教會當如何因應後疫情時代的牧養挑戰與少子化、高齡化所帶來的福音策略,都將會影響未來教會的光景。

去頭去尾的青少牧養

有則老笑話這麼說,有個人去菜市場要買吻仔魚,他跟老闆說要去頭去尾不要內臟。可以想見這個要求並不合理,因為吻仔魚一旦照此方式處理,大概就剩碎屑,不成魚形。但我們回頭看教會現況,大型教會也好,中小型教會也罷,我們時常會陷入「各從其類」的事工運作,或許是因為大教會活動多,中小教會同工少,各人只能先顧好自己手裡的事情,而無暇抬頭看看四周,發現自己事工與其他教會事工到底有何關連性,以致於我們努力做到流血流淚,卻始終錯過改變更新的機會。

暑假,正值教會青少年工作最具活力的時刻。一方面,我們預備環境等候國小六年級畢業生升上青少契;另一方面,我們設計各樣福音營會與活動,期待慕道友的加入。這兩方面都是暑假的重點工作,當我們在其中參與的時候,是否有注意到幾件事情─我們教會兒童主日學的現況如何?特別是因為疫情緣故,兒童相對出席聚會更受影響時,有多少孩子如今還在掌握的穩定名單中?他們可以順利的銜接到國中嗎?有沒有什麼困難?如果內部的孩子不多,我們就會放重心想要透過外展福音工作來增加人數。然後,我們就遇見另一個問題,我們如何接觸到這些慕道朋友?只舉辦一個營會就夠嗎?營會辦完後,他們就能直接進入教會嗎?還是我們需要另外預備銜接的環境,能夠讓他們習慣來教會、喜歡來教會,以致最後願意留在教會?

不論內部的直升銜接或者外展福音的開拓預備,都非單一的青少年事工部組所能獨立承接,它需要透過整體教會的事工連結與支援,才能夠被成全。

重新思考的兒童事工

面對青少年的前端,就是兒童事工的檢視。然而,當我們認真去了解兒童事工的現況時,不少中小型教會的兒童人數卻是心驚。同時,當教會進入校園的福音工作正面臨困難時,我們或許也當回頭思考,教會在兒少福音工作上可以著手的地方在何處?

青少年外展工作的黃金期在七年級,一旦錯過,升上八年級後開始的課業升學壓力,將會促成家長把孩子送往補習班,而非進入教會被牧養。而國小高年級生已經提早進入青春期,有時留在主日學反而造成教學的困擾;六年級生若能避開同時轉換學校與牧養的雙重改變所帶來的適應壓力,或許提早劃入青少契的牧養,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另外,正因中學生的福音工作困難,與其受限於校園不得宣講信仰內容,或許應當思考轉向往國小福音工作進行,在國小學生的課業壓力較小,也較有時間可以參與各樣活動時,設計一系列的福音聚會,配合成人牧區行動,讓家長可以帶領孩子一起與教會弟兄姊妹建立福音關係,特別是社區型的教會,若不急於頃刻就要收割,透過兒童接觸家庭,反而能有長遠的關係建立。

兒少的福音工作,講求大量持續的佈道行動。透過每年定期持續的福音營會與跟進設計,吸引社區孩童的加入,一定會有流失,但也會在當中累積留下來的慕道友。試想,如果五十個人的活動,經過一段時間跟進,可以留下五個,連續三年,就能留下十五個,有了量的增長,才有質的發展。

吸引回流的生產力夫妻

香港教會在檢視增長時,曾提及現今青少年導師的缺乏,部分是因為社青的斷層,因為社青的流失與缺乏門訓,使得教會沒有人力投入青少牧養。2 其實,當我們重新檢視教會現今的人口分布,或許也可以看見一個兒少人數缺少的教會,大概30至45歲之間的夫妻人數也是較為稀少。因為這個年齡層的夫妻,正是生養兒少的主力族群,所以這兩個族群的消長是彼此連動。先是沒有社青,後是沒有進入婚姻的社青,於是沒有下一代的孕育與成長。尋回有生產(育)力的夫妻,是青少年工作的後端需要著力的地方,這也關乎教會成人的福音工作與門訓牧養。

Y世代的父母特質與前面幾個世代都不一樣,不是照豬養、亦非照書養,而是透過網路形成社群的共養。面對育兒這件事情,加上各樣開放的教養與教育機會,給予父母可以自由按照自己想法來設定孩子的教養方式;同時,最具自我中心特質的他們,也不會因為家庭而放棄自己的社交生活,在許多活動的參與選擇裡,能夠帶著孩子一起,會是優先的取捨考量。

過往教會在經營父母事工時,都將時機放在青少年階段,然而這時期的父母早已度過育兒的兵荒馬亂,且已在社會當中有一定歷練與身分,要再配合教會的信仰教育已屬不易。在現今的世代,父母工作應當要更超前部署,在新生兒時期就可以開始進行,在新手父母最需要網路共養的時候,提供給他們處境相仿的父母支持群體,不論是慕道友或者信徒,都可以在其中連結,一起學習如何教養孩子,並且在當中建立肢體關係,讓整個家庭從小就樂意與教會來往,也能在其中建造基督徒父母的養育觀。另外,當教會規劃成人的外展事工時,不論是幸福小組或者其他,也當思考如何接觸未信主的兒少父母,這可能來自於職場或周遭的親友,讓這群父母可以進入教會,他們的孩子也容易跟著父母一起來到教會,並且因著父母的穩定出席而扎根在教會成長。

亡國的危機與挑戰

全球首富特斯拉的創辦人馬斯克在日前曾推文發出預言,表達日本這個國家若不改善少子化與高齡化的問題,最後日本恐怕將不復存在。3 這個推文引起軒然大波,但也提醒我們,如果國家的長遠生存是如此,教會又何嘗不是。儘管教會內部可能少子化跟高齡化,但教會外仍然有許多的兒少家庭正等待我們去尋回與建造。

教會一方面當從內部強化門徒帶領的牧養與銜接,一方面應當積極思考外部福音工作的開創與跟進。若我們繼續將眼光與力量縮限在日常例行性的工作上,那麼不久的將來,不論是創立多久的教會,都將面對攔腰折斷的危機,如同馬斯克對於日本的警告。然而,若我們在這個危機上願意審慎面對,從教會整體的事工來規劃與擬定策略,從年輕父母的需要一路延伸到青少年父母的福音工作,從新生兒的關係建立、兒童外展的長期跟進,然後到青少年的慕道決志與門徒帶領,生生不息的福音外展與門訓,將會幫助教會在未來的世代挑戰裡得以有力量束腰站立。

「每個世代,福音的門開放的時間都很短暫。上帝會給時機,過了那個時機,傳福音就難了。」4 現在,讓我們將眼光暫時從日常的例行性離開,一起坐下來好好檢視教會此刻的困境與需要,面對後基督教與後疫情世代的挑戰,求神幫助我們按著教會的特質與能力,得以回應與更新。

注釋:
  1. https://gotv.ctitv.com.tw/2021/09/1886859.htm
  2. 蔡元雲,〈如何牧養這一代不斷流失的青年〉《處境劇變下的牧養更新-香港教會研究2014》,香港:香港教會更新運動,2016年,初版。頁109。
  3. https://www.ettoday.net/news/20220509/2247415.htm
  4. 張文亮,《上帝手中的墨水筆-解經王子摩根》,新北:校園,2022年,初版。頁250。
© 2017 Copyright - 中華福音神學院
【八德校本部】桃園市八德區334025長安街53號
電話:(03) 2737477 傳真:(03) 3714703
【汀州校區】台北市10090中正區汀州路3段101號 (推廣教育處)
電話:(02) 23659151 傳真:(02) 23655885
- made by bounc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