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長╱戴繼宗
3月10日,幾位同工驅車前往台北,來到華神汀州校區,見證華神大樓即將啟動拆除的時刻,心中有說不出的感慨。這棟大樓自1979年開始啟用,一直是華神非常重要且不可缺少的部分。有些人可能記得,華神所在的這塊土地原本屬於協同會,最初上面設立「希望院」(育幼院),此為協同會之前在上海事工的延續。隨著育幼院的關閉,協同會慷慨地將這塊土地提供給華神,作為一個更大且更長期的校區,以應對華神日益擴展的需求。
1979年6月30日,在新校舍奉獻暨第七屆畢業典禮後,師生們協力將華神的所有物品從借用的士林校區(行道會承恩堂)搬遷至汀州路的新華神大樓。這裡後來成為幾千名學生熟悉且充滿回憶的地方,寫下將近半個世紀的歷史!事實上,這四十五年間共有2038名學生(第七屆至第四十八屆)從汀州華神畢業,當然,這還不包括在華神推廣教育處完成學業的數千名學生。
回顧這段歷程,不得不提的是,華神大樓外觀是由修澤蘭女士(台灣最早的女性建築師之一)協助設計,其最具特色的部分就是喻意雙手合十祈禱的呈現,這正好成為一個隨時的提醒,「禱告」不僅在華神的校務經營上扮演著核心地位,對每一位走進華神大門、定意事奉復活主的人來說也是同等重要。
當決定重建華神大樓後,許多校友告訴我,他們印象最深的就是華神大樓這個拱形的結構,這也會是他們最想念的部分。不禁要再說,這是一個多麼重要的提醒:華神必須先屈膝禱告,而後再前行!
此外,大樓外觀上還有華神熟悉的標誌——十字架與十字架下方的葡萄串,這兩個符號對華神來說都有著重要意義。位於頂端的十字架象徵基督十架在神救贖計劃中的核心地位,也是每位華神人被託付要不以為恥地宣講的中心信息。正如新約時代,十字架被視為愚昧,甚至是絆腳石(哥林多前書一章),然而華神人必須永遠以基督的十字架為榮!同時,十字架也提醒我們每位華神人必須願意每天背起捨己的十字架,並以忠心奉獻的心志跟隨耶穌。
十字架下方的葡萄串象徵著服事者的生命與事工,只有與主緊密連結才能生出豐碩的果實,正如約翰福音第十五章所描述。葡萄串也讓我們想起民數記裡12名探子經過40天的偵察後,用槓抬著一掛葡萄回到摩西和以色列會眾面前。這些葡萄象徵著主的豐富供應,以及提醒我們只有持續活在主的裡面,才能經歷生命與事奉的豐盛。當吊車緩緩地降下這串葡萄時,我深深感受到神的信實,不僅是在汀州校區四十五年間,更是在華神整個五十五年的歷史中,祂都不間斷的持續供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