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 Sarah Hinlicky Wilson,華神院訊編輯室整理

身為神學家與信義宗的一員,我確信在2017年慶祝路德宗教改革五百週年的同時,也同樣需要認真面對九十五條論綱的第一點。當主耶穌對門徒說要悔改的時候,意思就是終其一生都應活在悔改中。如果我們要用清潔的良心來慶祝路德宗教改革的話,對路德所犯的錯誤也要認真悔改。

路德的一生最醜陋的特質是,妖魔化他的對手。他可以提出好的神學,但在面對敵人的時候,往往違背了自己的準則、立場。我們毋須替他掩蓋,不僅是站在自身立場,也為著整個基督徒的立場,唯有如此,才可避免重蹈覆轍,以最好方式來慶祝路德宗教改革的五百周年。

 「反猶太教」與「反猶太主義」

究竟路德與猶太人間的關係是什麼?若以今日觀點來看,與我們又是什麼關係?

首先,先界定「反猶太教」與「反猶太主義」。前者是從宗教角度反對猶太教及反以色列來看。從以色列先知身上就可見端倪。先知對於猶太人面對自身信仰、及其所作所為充滿了批判,在新約也有類似一事(請留意新約的每句經文都是猶太人寫的),他們透過猶太經典來詮釋耶穌。一開始猶太人信徒占絕大多數,有關耶穌怎麼去面對,基本上是猶太人內部問題。那時還未有外邦人的教會或猶太人會堂等問題。約翰在約翰福音裡對猶太人嚴厲批判,並非針對所有猶太人,因為約翰及其讀者基本上都是猶太人。因此,此處所謂的反猶太教採取狹義定義,即指那些反對耶穌是彌賽亞的猶太教看法。在初代教會,猶太教內部仍有為數極少的人,具猶太教背景,同時也接受耶穌是彌賽亞。

「猶太主義」是從族群角度看待猶太人,當中也包含中東地區其他民族。「反猶太主義」則是現代現象,於十九世紀末期興起,與種族起源的說法有密切關連。這個概念與宗教無關,主要涉及族群的純正性。他們認為所有族群不只不同源,在族群價值上也有所不同。他們反對創世記第一章中的描述,不承認所有人類出於同一本源,今日的現代科學也支持如此說法。二十世紀崛起的納粹政權是反猶太主義,而反猶太教則變為次要考量。雖說初代教會的主要成員多半是猶太人,然而並非所有猶太人都相信耶穌,反倒是一些非猶太人接受了基督信仰。這樣的衝突漸漸蔓延擴大,很多猶太人認為基督教信仰是對猶太教信仰的腐化,而外邦基督徒則認為是猶太人拒絕了耶穌是彌賽亞。當基督徒受逼迫時,他們只想在政治的保護傘下得以安身立命。主後一百六十年左右,喚米利都的薩迪主教就控訴猶太人把上帝殺了、主張猶太人無權看舊約聖經。然而,從新約經文可清楚看見,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不僅為猶太人,也為著世上所有人的罪。稀奇的是,很早就有基督徒對猶太人持這種偏見。主後第四世紀米蘭主教安波羅修甚至主張,所有猶太人會堂都應被焚燬。第五世紀的大利歐主教(Leo the Great)也主張說,造成耶穌死亡的是猶太人,猶太人應負最大責任。因此,整個中世紀,歐洲就在這樣的思想下逐漸發展。各位記得,當時的歐洲只有猶太人是非基督徒,所以人們是以非常疑慮的眼光在看待他們,一旦有流行病或怪異天氣、各式災難發生時,就會歸咎猶太人。有時還引起暴動,甚至於屠殺猶太人。

社會與政治上的雙重疑慮,加上神學上的合理化過程,當猶太人持續不接受耶穌是彌賽亞的時候,基督信仰也遭遇極大威脅。猶太人的不信,成為基督教繼續存在的莫大威脅。他們忘記羅馬書第九至十一章所言,猶太人暫時的不信,可以激發外邦人歸向基督;縱然猶太人不信,神依舊按著祂的信實來面對祂與猶太人所立的約。有基督徒認為上帝已終止與猶太人之間的約,教會完全取代了以色列人。他們忘記保羅說外邦人像是枝子被接在野橄欖樹上,而不是取代以色列人。很多教會領袖常說基督帶來新律法已取代舊約律法,洗禮取代割禮,聖餐取代了逾越節。這些概念一貫的主題就是「取代」——基督徒已經取代了猶太人。上帝與人類互動的歷史中,已無猶太人的一席之地。馬丁路德對猶太人的態度及其神學便應運而生。很多時候,有人把路德講成反猶太人,的確有些時候是如此,但更糟的事實是,當時整個教會態度都是反猶太人的!路德反猶太人的立場不是唯一的,但是他的確是代表性人物。

路德一開始的立場並非如此。在1523年,路德所寫的〈耶穌基督生為猶太人〉一文裡,對猶太人所持態度是非常正面且肯定,正向地為猶太人說話;不僅要容忍他們,也主張他們享有居住的自由。近代的猶太評論家認為路德這樣的言論,是千年來教會對猶太人唯一正向的描述。當路德著手翻譯聖經並教導福音神學立場之時,本以為猶太人會很快相信耶穌,結果卻讓他大失所望。路德將新約聖經裡敵對耶穌的法利賽人,等同於羅馬教廷的神學家。路德戲劇性的改變發生在1538-1539。路德從波西米亞(即今日的捷克)風聞一些謠言,守安息日派的基督徒被強迫要在禮拜六聚會,而不是禮拜天。因此他想像可能有一些猶太拉比潛入教會,要將教會轉為猶太教。事實證明此事與拉比並無瓜葛。這樣假設與路德的心態大有關係。他心裡對猶太人早有疑慮,因此認定必是拉比從中搞鬼。為回應這樣的事件,他寫了一篇充滿憤怒的文章,要點是:猶太人不再是上帝的選民,上帝已經不要這個宗教。主後七十年,聖殿已被焚毀,既然沒有聖殿,就不能獻祭,舊約律法就無法繼續維持。這跟當時基督徒想的雷同,不認為拉比式的猶太教是從以聖殿為中心的猶太教合理發展出來的。之後路德對猶太人採取懷疑的態度,甚至滿是憎恨。事實上,路德對所有敵對他的人統統持不友善態度,包括教廷派、改革宗、重洗派等等,甚至於他連信義宗內部的同工也都厭惡,而遷至鄉下居住數月。

路德此時不但病了,心態也趨向不正常,某種程度上我們可以體諒他,因為整個宗教改革是從路德重新發現福音之後,在歡樂氣氛中展開序幕。二十年過去,帶來的結果卻是分裂、戰爭等糟糕的狀況。路德反猶太的信念在1543年所寫的〈論猶太人與他們的謊言〉一文中達到頂峰,其偏執及猜忌甚至超過他的理性及良好的判斷力,所提看法更是極其邪惡。

然而,並不是所有信義宗或路德派神學家都支持路德的反猶太言論,反而被納粹政權所利用。納粹政權憎恨猶太人,肇因於種族因素,而非神學因素。對納粹政權而言,路德反猶太之言論正好能控制信義宗的領袖,迫使他們乖乖跟納粹政權合作。在宗教上,其實納粹政權是忠於古代的日耳曼異教傳統,而非基督信仰。許多信義宗領袖及其他宗派領袖之所以與納粹合作,為的是建立一個納粹的穩固政權,即使如此,仍有少數人反對。猶太人於二戰期間所遭遇的大屠殺,猶太人和信義宗都須嚴肅看待這個議題;任何基督教的傳統或宗派,都無法置身事外。歷經七十年,終於讓我們明白一件事實,在基督教信仰裡,猶太人不需要是我們的敵人。

近代許多信義宗學者發表對猶太人肯定且正面之言論。這對猶太人或舊約聖經與基督教信仰間的關係,都成為極有貢獻的文獻。路德跟很多其他人一樣,對耶穌之後的猶太人顯然是很有敵意,但是對於耶穌之前的猶太人的看法卻完全不同。他對於摩西、對舊約、對透過以色列成就的救恩,充滿許多讚許之詞,並認為舊約猶太人的信仰與今日基督徒的信仰原則相同,都是因信稱義。而且,遵行順服這些律法,及相信這一切,都是基於上帝對我們的愛,和我們對上帝的愛。路德這樣的言論在今天卻不能視為理所當然。初代教會異端之一馬吉安曾說舊約信仰與基督教毫無干係,舊約乃是低等的神所製造出來文件。雖然當時的教會已有反猶太思想,卻沒有跟馬吉安起舞,而是繼續堅持舊約是經典中的一部份。

十八世紀初歐洲的啟蒙運動思想家認為,舊約中的神充滿憤怒,講求律法;新約的神則是慈愛,要求自由。所以,舊約和新約是完全不同的信仰。路德的看法卻是,新約與舊約的信仰都需倚靠信心,並要在神的愛與恩典裡。然而,十九世紀時代主義興起以後,將人類歷史分成了好幾個階段。他們主張,除非談及預言耶穌等相關的事,上帝在不同時期,以不同方式對待這些人,所以可把舊約忽略。對於上帝是否忠於祂的話語都持懷疑態度。比起先前所提的馬吉安、啟蒙運動及時代主義對舊約的否定,路德對舊約的態度卻是正面,甚至是進程式的看法。

 如何看待猶太人過去、現在、未來?

剛剛所談的究竟與我們有何關係?我們這些非猶太人所組成的教會如何看待這一切關於猶太人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第一個要學的功課是,如果沒有舊約,就沒有新約。新約並沒有取代舊約,舊約是新約的背景、歷史,以及它整個的意義結構所在。如果沒有舊約背景,就來讀新約,會對新約信息產生極大誤解。我知道多數基督徒都明白這一點,而常常在讀舊約時,會立刻想從新約角度來看是什麼意思。這樣的態度其實很危險,因很可能在看舊約的時候,用新約的意義去製造原本在舊約中並無這樣的意思。我們的心態也就變成舊約之所以存在的目的是用來證明新約的合理性,似乎是說舊約本身毫無任何有價值的立場與論述。我們無須害怕,讀舊約就將它當成本身就是有價值的一本書。在基督來臨之前,舊約當然可以按照它原本該說就讓它發聲,對於人心、人所處的社會,甚至關於神,舊約本身就有很多可以學的東西。舊約不是故事的結束,而是故事的開始。如保羅所說的,我們是被接在猶太人的裡面,舊約猶太人的歷史就是我們的歷史,對基督徒而言,我們有雙重歷史。對各位而言,既是台灣之子,又是以色列之子。請別忘記,神的心意乃是要透過亞伯拉罕將祝福臨到萬國。一旦我們讓舊約本身,按照其本身的立場及價值說話,才可能進一步從新約角度去看舊約,也才可開始用主耶穌和使徒他們讀舊約的方式來讀透過耶穌,使徒們認識到,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神,和新約聖父、聖子、聖靈的三一上帝是同一位上帝。把以色列人從埃及地為奴之家拯救出來的上帝,和把我們從罪惡中拯救出來的上帝是同一位,那位在西乃山說話和在五旬節說話的上帝是同一位。當使徒們透過耶穌,以全新的方式來認識上帝時,他們也就能夠在讀舊約的時候,有新的亮光。舊約中所有關於基督的預言,和三一神的線索,若不是從耶穌降世的角度來看的話,就無法看得清楚。曾有人說一旦用這種角度來讀舊約,會不會是從猶太人手中把舊約聖經偷走了。今天的猶太人研讀舊約時,他們不會看到耶穌就是彌賽亞,或是三位一體這樣的信仰。猶太人與基督徒在讀舊約,所得到的結論很不一樣,我們要怎麼看待這件事情?

要解答這個問題,不得不提到一個猶太學者紐斯大。他指出,在各式各樣情況下,從舊約到第一世紀為止,有各式各樣不一樣的、但始終如一的百姓。古代的以色列人有三個特點使他們結合在一起。第一是舊約經典,第二是他們與以色列土地的關係,第三是聖殿敬拜的關連性。雖然彼此差異很大,這三點因素卻使他們結合。法利賽人就是對各種舊約律法的細節斤斤計較,而且去遵守;撒督該人屬於傳統派,反對復活的說法;至於那些奮銳黨,則是急著想把羅馬人趕走;愛色尼派認為整個聖殿敬拜的體系已經腐化,因此遠離城市到沙漠曠野裡去過獨居的生活。還有一些人是住在巴比倫、埃及,他們遠離了聖殿和巴勒斯坦的地方,所以他們需要適應當地,把信仰活出來。到第一世紀,除了這些各式各樣的團體,又加上了一個新團體。他們相信那位釘在十架上的耶穌就是舊約預言的彌賽亞。很多猶太人根本不贊同,引發許多的爭執。

大約有四十年的時間,他們必須在耶路撒冷一起生活。主後七十年羅馬人毀了聖殿之後,猶太人就被驅散,突然出現新的狀況。原本凝聚猶太人的三個因素,最後只剩下一個要素就是聖經。僅剩兩群人生存下來,其中原屬猶太教團體的是基督教,因為他們認為聖殿依舊存在,當基督徒聚集,一起舉行聖餐的時候,他們就是基督的聖殿。他們的工作不是要待在耶路撒冷、聚在一個建築物當中,而是要把這信息帶到各地方去。這一群人不僅保存了猶太人的經典,還加上了另一個新的經典。另一個存活下來的猶太教團體就是拉比式的猶太教。在巴比倫時期,拉比式的猶太教就已開始發展,直至被擄時期及之後,他們便以一個新的方式來詮釋民數記和利未記所記載獻祭的規條。他們離故土非常遙遠,又看不到聖殿,他們就用一個屬靈的方式來執行獻祭。他們以此來解讀舊約,以新的敬拜方式來維繫他們的宗教信仰。運用這種解讀舊約的方式,進行他們的宗教生活,把各種集合在一起,就編輯成他勒目,與其他類似的宗教經典。這種猶太教跟舊約的猶太教是不太一樣的。基督教和拉比式猶太教都是舊約以色列人的後代,也都繼承了舊約聖經。

 結論

不管是美國、德國或台灣的基督徒都可把一些基督教信仰與各自的文化做一些同化的過程,我們看見聖靈的工作,粗略估計有十萬個彌賽亞猶太人基督徒。他們遵守舊約的律法,並沒有將之視為得救的必要條件,而是以身為基督徒,繼續忠於神與以色列人所立的約,因為基督的來臨並沒有把神對以色列的約一筆勾銷。這個群體對於我們與猶太人的來往似乎是一條可以發展的路。我們也可以在猶太人的身上學到新的功課。我們也要為自己禱告,以歷史為借鏡,避免重蹈覆轍。

© 2017 Copyright - 中華福音神學院
【八德校本部】桃園市八德區334025長安街53號
電話:(03) 2737477 傳真:(03) 3714703
【汀州校區】台北市10090中正區汀州路3段101號 (推廣教育處)
電話:(02) 23659151 傳真:(02) 23655885
- made by bounc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