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廣教育長/蔡珍莉


華神「教牧輔導碩士科」(以下簡稱「輔碩」)自2010年停止招生至今已有八年之久。其間台灣社會歷經快速變遷,信徒和慕道友在面對社會價值觀劇變、生活困境多元、心理問題複雜化,使教會牧者在提供生活導引和心理輔導層面的需求,有增無減。有鑑於此,校友會於三月份正式向學校建議恢復輔碩、學校內部也進行了可行性評估。經過多層次討論,學校議決於道學碩士學程之下開設教牧輔導組,並於2019學年正式招生。

輔碩校友的現況

在2002-2009學年間,學校輔碩畢業生共有四十一位。校友自發性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四十一位畢業生中,有二十位今天在教會中擔任牧者職份,其他校友則在不同機構或教會間從事教牧輔導和婚姻家庭服事。值得一提的是,他們當中有四位校友經常參與國內外神學教育,教授輔導相關的課程。顯然,輔碩畢業生出路和定位並不如學校當時擔心的困難。

年初學校教務處與輔碩校友的座談中,多位校友皆相當肯定學校輔碩學制的裝備,幫助他們勝任目前的服事。以下摘錄部分內容:

校友一:先是在教會開始特殊關懷事工,之後就成立教牧輔導中心…帶領十二位協談員,在教會牧養上分擔牧者,有極大的幫助。中心是教會牧養的延伸,讓牧者們能以祈禱、傳道為業。中心的前端事工可做預防,如關懷講座、婚姻家庭建立、交友戀愛、夫妻營、培訓同工;後端則做醫治和補救。

校友二:因與一般道碩訓練出來的傳道人在牧養關懷的視角不同,談話能更有助於深入有效的牧養。講道更因輔碩的學習,對人的理解有很大的不同。

校友三:可以深度的陪伴,補足牧師師母在關懷服事上的不足…幫助一些邊緣人信主、服事婚姻家庭!有牧者在成立協會尋找同工時,更刻意的選擇在真理教導和輔導背景上兼具的牧者。

校友四:先被安排在社區事工,後被轉去福音部門、後又到關懷部門,目前成立家庭事工。教牧輔導強調「全人健康」,對教會是穩定的力量。很好用!

校友五:畢業後可放在一般傳道人的位置去服事每個年齡層,因為都是接觸人,而輔碩訓練就是認識人,可有效的關係建立、陪伴和訓練。「全人」的裝備,讓自己在培訓弟兄姐妹時所講的,和一般傳道人所講出來的不一樣,有助於和不同世代的人對談。

從校友們的回饋中,幾個重覆的主題是鮮明的:牧養的需要、預防性介入、深度的關懷,以及彌補牧者在事工上的灰色地帶。

時代的脈動

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百分之五十的人在他的一生當中會罹患精神疾病。世界衛生組織更是預測在公元2020年,憂鬱症將成為造成全世界第二大負擔的疾病,且在公元2030年成為第一高負擔疾病。

在台灣,衛生署的統計資料顯示,十五歲以上患有中度憂鬱症的民眾占總人口比例的 8.9%(汪國麟,2017;張家銘,2009)。健保資料統計也顯示國人服用抗憂鬱劑的人口數比五年前幾乎多了四分之一(黃天如,2018)。遺憾的是,國人憂鬱症患者初次就診後,有「1/3不會回診,第一個月只剩不到1/2回診率」(衛生福利部,2017)。

因台灣基督徒罹患憂鬱症方面的研究相當缺乏,筆者在此引用北美教會相關的研究數據。Rogers, Stanford & Garland(2012)發現信徒或其家人罹患憂鬱症的比例與社會大眾的比例不相上下。在所調查的 5,899 樣本中,其中含浸信會教會、美國福音信義會(ECLA)、基督教會(Church of Christ)、獨立教會,有27%的家庭擁有成員是憂鬱症患者。

學者研究也多次發現,當人們遇見危機,悲傷,創傷反應,抑鬱症,健康變化、家庭結構失衡或離婚時,神職人員因備受屬靈上的尊敬和信任,往往是信心群體成員的首選諮詢對象,誠為信徒生活圈中第一線的心理衛生工作者(Weaver et al., 2002; Oppenheimer et al., 2004)。然而三一神學院教牧輔導系資深教授S. P. Greggo(2014)憂心指出,道碩學程需要裝備的面向繁多,在面對課程精簡的壓力下,能分配給教牧輔導必修課程的空間甚少,至多只有二至三學分。

因此就不難明白,雖有高達95%的牧者認同教牧協談是重要,僅有25%的牧者認為自己是勝任的(Farrell & Goebert, 2008)。此外,一般教牧人員在實際參與牧會時,在忙碌於講道、教導、訓練、宣教、主導會議等事奉之餘,能付出給予信徒多層次輔導的時間相當有限。

為此,教會在回應台灣社會劇變所帶給人們的無形心理壓力,以及隨之而來的適應障礙、飲食失調、家庭糾紛、人際問題等,當具備有別於通才式訓練的教牧人員,在不可或缺的聖經與神學基礎上,虔心裝備助人的學養和技巧。

以一台灣教會為例

學校校友會提供了一份某教會協談中心協助過的議題清單。個案主訴問題從個人情緒困擾、工作抉擇、人際衝突,到家庭系統裡的關係障礙、婚姻破裂、親子衝突,乃至嚴肅的家暴、性侵和自殺議題,其中不乏主訴問題是二至三項議題的結合。

這些數據正呼應文獻中所發現的,信徒傾向把個人和家庭的問題帶到教會來。如果教會牧者沒有足夠輔導裝備或有能勝任的同工協助,原本蒙召乃以祈禱傳道為業的,將在諸多協談需要的壓力下,捨本逐末,抑或被壓力淹沒:昨日為凖新人作婚前輔導,今日協助一位企圖自殺的肢體,晚上需安慰家中有失去親人的家庭……如此奔波,導致教會整體的建造、教導和塑造閒置於旁,終至神的國度受虧損。

他山之石的借鏡

然而,基督教界的輔導裝備和訓練,一直以來就夾在基督信仰和諮商輔導,此兩大陣營之間不同整合觀點的拉扯。這含括從最初的「分層解釋模式」、「整合模式」、「基督徒心理學模式」和「聖經輔導模式」四大取向(Johnson & Jones, 2000;許惠善,2007),到近年來「轉化模式」的加入等五大取向(Johnson, 2010; Greggo & Sisemore, 2012)。不但如此,各個取向之下也都有其分流和堅持。聖經輔導模式之下的勸誡式輔導和聖經輔導,就是最好的佐證(Lambert 2012)。

各個取向和分流,在輔導目標、切入點、助人關係和態度上會有其顯著的特質。具體差異會呈現在唔談中信仰內容的顯著程度、對重生的看重、屬靈資源的使用、對罪的關注、對行為或認知改變的偏向、關係在輔導過程中扮演的角色、對主流心理學的開放性、對當前心理健康系統的參與和信任、對人整體健康方方面面的考慮、在助人過程中所表達的謙遜等。

儘管如此,取向彼此之間卻不乏有重疊的關注,尤其是後四取向。為這緣故,北美福音派神學院的兩年制輔導碩士科,主要以兩種目標設計課程:「取得專業證照」或「以勝任行使專業助人事奉的牧者」。幾所神學院甚至為了滿足不同學生的需要,兩類學程同時提供,如開設心理健康諮商碩士(M.A. in Mental Health Counseling),又開設教牧輔導學碩士(M.A. in Pastoral Counseling)。

學校歷經多方討論、檢討過去,並與輔碩校友座談、決議保持創校初衷──為教會預備教牧人才。擬在三年制的道學碩士科之下,另開設教牧輔導組,使未來有志在教會全職事奉上被期待多專注於靈性導引、教牧輔導、家庭事工、建立輔導事工、訓練信徒配搭牧養陪伴群羊的弟兄姐妹可以接受裝備。

本學程的課程設計,擁有一般道學碩士科的所有核心課程,包括聖經、神學、原文、教牧實踐,共佔畢業學分數的三分之一比例;另有三分之一是道碩輔導組的專業課程。如此的課程設計凸顯學校重看助人事奉上,牧者當有因聖經和神學基礎所奠定的基督徒世界觀、在唔談事工上除了善用多元的輔導技巧和屬靈資源,更是承認只有基督的福音能改變人心、解決罪的問題、醫治人與神、人與人、人與己關係上的隔絕和疏離。

請各位關心教會建造的校友、牧者、同工和弟兄姐妹,記念此課程的一切所需。但願在此已然未然的如今,主的教會更強而有力的經歷祂已帶來的禧年──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受壓制的得自由、貧窮的有福音傳給他們,並預備好自己迎接祂的再來。阿們!

References:


Farrell, J.L., & Goebert, D.A. (2008). Collaboration between psychiatrists and clergy in recognizing and treating serious mental illness. Psychiatric Services, 59, 437-440.

Greggo, S. P. (2014). Counseling care and evangelical pastoral leadership: implications for seminary education. Trinity Journal, 35(2), 275-292.

Greggo, S. P., & Sisemore, T. A. (2012). Counseling and Christianity: Five Approaches. Downers Grove: IVP.

Johnson, E. L. (Ed.) (2010). Psychology & Christianity: Five views. Downers Grove: IVP.

Johnson, E. L., & Jones, S. L. (Eds.)(2007). Psychology and Christianity: Four views. Downers Grove: IVP.

Lambert, H. (2012). Two sides of the counseling coin. October 8, 2012. Retrieved from https://www.thegospelcoalition.org/article/two-sides-of-the-counseling-coin/

Oppenheimer, J. E., Flannelly, K. J., & Weaver, A. J. (2004).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psychological literature on collaboration between clergy
and mental-health professionals–perspectives from secular and religious journals: 1970-1999. Pastoral Psychology, 53(2), 153-162.

Rogers, E. B., Stanford, M., & Garland, D. R. (2012). The effects of mental illness on families within faith communities. Mental Health, Religion &
Culture
, 15(3), 301-313.

Weaver, A. J., Flannelly, K. J., Larson, D. B., Stapleton, C. L., & Koenig, H. G. (2002). Mental health issues among clergy and other religious
professionals: a review of research. The Journal of Pastoral Care & Counseling, 56(4), 393-403.

許惠善(2007)。聖經中有心理學嗎?台北:校園。

張家銘(2009)。EQ殺手 — 認識憂鬱。2009年2月27日,取自http://www.depression.org.tw/knowledge/know_info_part.asp?paper_id=64

汪國麟(2017)。天然療法抗憂鬱正流行!2016年2月16日,取自https://lightmylifesite.com/2017/01/31/

黃天如(2018)。憂鬱之島!台灣121萬人服用抗憂鬱劑女性比男性更blue。2018 年3月30日,取自https://goo.gl/HyuQLU

衛生福利部(2017)。衛生福利部心理健康促進諮議會第2屆第1次會議議程。2018年5月31日,取自
https://www.mohw.gov.tw/dl-34033-87ca66c5-6570-4a03-815e-991bdf1d67c3.html

© 2017 Copyright - 中華福音神學院
【八德校本部】桃園市八德區334025長安街53號
電話:(03) 2737477 傳真:(03) 3714703
【汀州校區】台北市10090中正區汀州路3段101號 (推廣教育處)
電話:(02) 23659151 傳真:(02) 23655885
- made by bounc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