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任教師/張聖佳


前言

華神於2019年遷入桃園八德的新校區,將於2020年慶祝創校五十週年的歷史性時刻,立案成為教育部所屬的高等學府,從此正名為「中華福音神學研究學院」。

比較新舊校名,沒有改變的是「福音」與「神學」四個字。屬於內政部下的「中華福音神學院」不脫離福音和神學,屬於教育部的「中華福音神學研究學院」依然強調兩者。只是兩者的精神雖然相同,但兩者達成這個精神的方式和標準不盡相同。立案是要讓華神成為更名符其實的神學學府。沒有立案之前的華神致力於培育神國工人,以傳遞牧養為導向,立案之後的「中華福音神學研究學院」(下稱:新華神)定根於原先的異象,加重教育質量和學術研究的地位。

神學院的定位

回顧佛教過去一百多年來在台灣的發展,從一個追求現世利益的宗教,慢慢提升為有論述人生教理能力的思想體系,於今甚至透過深度的宗教研修教育來強化其弘法人員及信眾的素質,藉此擴大其社會影響力。基督信仰是入世的啟示真理,看重福音佈道、領人歸主,牧養關懷,以及生命見證,但它同樣會發展出進階的信仰教育。進階的培育行為不廢棄信仰的基本使命,卻要求更高度與更嚴謹的專注和智性訓練,教育方式也更配合現代教學的轉型需求。

教會向來希望神學教育能配合教會的發展目標,不管是針對教會內部或者是社會的事。神學院關心教會和社會,並且理所當然必須和教會界保持密切合作,但神學院的首要身分是教育機構。神學院的畢業生在其從事的志業中會冠上不同的稱號,諸如「牧師傳道」、「教牧輔導員」、「宣教士」、「帶職事奉者」等等,但神學院的本質和目標不受這些特定身分所各自代表的使命所限定。神學院平行於教會,而非配合事工的訓練學校。神學院的本務是藉由神學工作來傳遞和論述基督信仰的理念與價值,藉由教育大計和文字媒體的潛移默化,讓基督信仰的聲音和眼光被推廣到教會和社會。並且,面臨當代處境,神學教育也必須適度與社會接軌,以便察覺時代脈動,在當中持續探索,將成果回饋到神學的反省,促進其更新。這種嚴謹的神學教育系統得來不易,是神學院經過長年累月耕耘之後所形塑出來的自我角色認同。

新的華神

華神比起一般大專院校的基督宗教學系更在乎、強調聖經的默示、正統的傳承(例如:基督的再臨;身體的復活;永生與永刑。參「華神十條信仰告白」)、重生與召命,以及事奉與差傳,並且更看重每週的團體活動與學生紀律。華神也在信徒表率的事上不妥協,堅持師生的配偶均為基督徒。因著持守真理與表率,華神在過去五十年受到普世華人教會的信賴。在這個根基上,華神立案之後的本務是成為更整全的基督信仰教育機構,並且與教會平行,獨立行使這個功能。

神學院在組織上有別於教會。教會沒有制度依然可以運作,但立案的神學院比照一般公私立大學,必須遵照專任教師治校的原則,按照法制來運作校務。「中華福音神學研究學院」在實踐其信仰為本的教育理念的同時,也必須滿足法規的要求。准此,筆者分享三點個人微小的心願,願主成就其美意在新華神的身上。

專業

信賴專業領導已經成為常識。就著牧養關顧而言,會友若遇到重大信仰疑難,他們最可能去請教的對象應該不是一般信徒,而是受過神學教育的牧者,因為神學訓練代表一種可被信賴的專業。然而,從教會之外的世界來看神學教育,具備專業性不一定要和教會的牧養或者事工有直接關聯,這個道理對隸屬於教育部的神學院校來說會更加明顯。立案前的神學院是以教會對它的反應做為自我專業認知的唯一標準,但是這種專業並不需要接受評鑑,也因此這種專業的標準是模糊的。立案後的神學院校有一個清楚的專業標準,因為它和公私立大學院校科系一樣,要定期接受政府單位的教育及學術評鑑,以此作為它品管認證的依據。

新華神將來在名義上的監督者是教育部,監督的權力源自相關的教育法令以及評鑑準則。這表示,立案後的專業概念無法脫離進入到公民社會接受檢驗,並且要學習去適應公民社會的運作規則,按照這些運作規則的要求來重整神學院校內部的體制以及治校方式。若學校整體的運作都會牽涉其中,那麼所謂的專業就不只是確保評鑑可以過關,而是指一種以公民社會關心教育的態度來辦學行事。基督徒既然對信仰認真,據此推斷,基督教神學院校在立案之後,它對辦學的自我要求理當完全不亞於其它頂尖的私立院校。

公民社會的監督是依賴制度和法規,神學院校接受這樣的監督其實是在冒險,但也是在走出它習慣的舒適圈,學習一方面繼續堅持自己的信仰價值,另一方面卻讓自己的神學教育品質被社會來檢視。伴隨這些檢視所要付出的代價是,得要去接受並採行一種更接納學術內涵的信仰教育。這是一條需要去熟悉和適應,卻是教會不見得能夠理解的路。但因著付出這樣的代價,神學院的核心圈也將因而開始有更多機會和公民社會的模式和思維進行正面交流。新的專業尺度看似迫使神學院失去它原本擁有的那種在模糊當中的自由,但這種「失去」所換來的卻是另一種的「清晰」,並且為它敞開新的機會。如果立案前的神學院只關心教會,那麼立案後的神學院卻可以名正言順將世界當成它的禾場,讓神學教育的信仰思考和論述成為公民論壇可以品頭論足的一項專業。

專心

新華神得以使用八德校地,是因它的運作委身於教育部的公私校規範並且接受其評鑑。去滿足立案私校的各項義務成為新華神的首要任務。站穩了這第一步,尚有餘力,才可能去做其它的事。立案院校的主要身分是知識的供應者,但新華神也會持守初衷,積極培養真心想牧會的人才。新華神和一般教會都同樣會有敬拜與禱告,但神學院專注於教導職事,教會相較之下則專注於牧養的職事,兩者的角色不相混淆,卻理當互相肯定對方,彼此尊重對方朝各自的使命來發展,而非試圖去質疑或改變對方的異象。教會理當避免將神學院想像成是教會的智庫或者是被拿來填充教會發展之需的工具(但神學院可以開設實踐性課程,並接受教會界的委任,進行專案的研究分析),反觀神學院校也無法如同教會將精力投注在增長生養、基層門訓以及敬拜聚會事工。

立案後的華神不可能對教勢的成長以及牧養實踐漠不關心,也不會只關注在校生的課業和「腦袋」的表現。華神強烈否定唯獨分數和追逐文憑的養成方式,但它肯定會期待學生能透過嚴謹求學的態度得到塑造,讓整體校風藉由更高質量的教育水平,見證智性和靈性並行的重要性。這樣的神學教育是務實的,因為它以閱讀、思辨、討論和反省的方式來塑造和牧養一個人的靈魂。聖靈會透過這個方式來擴張心智,強化學生對上帝國的認識與經歷;而一個仰望聖靈施恩的畢業生也會懂得如何將這種學習轉化應用到教牧現場。

這種深度的塑造和牧養需要花時間,一個治療病人身體的醫生需要花上六、七年的時間接受初階的學院式教育才能夠得到患者的信賴,羅馬天主教的傳統也堅持投資漫長的時間來栽培一名神職人員;反躬自省,基督教的傳道人若想要幫助與得著有靈魂的受造者,豈不也應當付出大量的有形時間和心靈默想,藉由不打折的學習態度,在這個充滿問號、痛苦和尋覓的世代,預備自己來承擔一個沉重卻榮耀無比的生命職事?

然而,正因高質量的學院式教育容易被誤解為不務實,或者被認為對教會的事業沒有太大的益處,所以若要矯正這種誤解,不得不借用體制的力量。也就是,立案後的神學院校必須按著一個新的體制來落實它的目標,也朝向這個目標來專心建設。新華神是一所資源有限的私校,它的資源運用也理當會以立案之後所要面臨的專業審核作為自我管控的考量因素,讓學校的人力與經費資源不會用在與本務不相干的事上,以致於耗竭自身的核心能力,影響學校短中長程的穩定發展。神學院在乎大使命,但真正大使命的對象是一切的受造物,華神當然不會失去對受造界的熱情。然而在現實上沒有任何教會和神學院可以參與所有的大使命,因此一所負責任的神學院校會清楚知道自己的能力限度和目標之先後次序。它也會在體制規範的節制和提醒之下,不隨興而行。

立案之後的神學院是專心的,因為它更有能力拒絕任何會讓它脫離本務的試探。它謙卑地明白自己的有限,知道自己的本位是教育機構,它有主所託付給它特別的異象和責任,這個異象與市場營利導向的企業集團絕對不同。

專精

如前所述,立案的神學院校對自我的要求應當不輸頂尖的私立院校。因著信仰情操所啟發的責任感,立案之後的神學院校願意虛心配合教育法規所施加的基本要求,不自行降低標準。神學院當初既已決定要義無反顧地接受公民社會教育體制的規範,就不會瞻前顧後,反倒會抱持「精藝進德」的決心,持守勤學敬虔的傳承和典範。

新華神的老師除了既有的教學份量,依照法規對立案學校的要求,需要發表個人的研究和學術型著作,事關學校的整體評鑑和發展;這表示老師必須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安靜思考寫作。新華神在名義上要對外要負責的第一對象是教育部,校方勢必要幫助老師不受無謂的耗損,讓老師的研究可以精進,配合教育部所規範的本務。

從信仰的實踐而言,學術文字的闡述可以為基督信仰的理念搭橋築路。如果教會是用講台來護教,立案後的神學院就是用文字來護教,並且這種文字護教是更被期待要走出教會,進入到社會。「傳遞真理、回應時代」是新一代華神師資勢必要承接的信仰使命,如同為真理爭戰的古教父們和十六世紀的改教家們,他們只能時刻謙卑尋求主的臨在,並且多下工夫、預備心要和時代進行對話,透過體制的規範,嚴肅地將基督信仰那歷久彌新的靈性力量,用文字活化出來。

為基督救恩來說話是基督教神學的使命,衷心期盼新華神是一個傾心為基督救恩爭戰,用神學使真理可以被摸著的軍團。透過在發揚神學召命的本務上加倍專精,新華神也愈顯主榮。

結語

基督教神學和社會文化生活在同一個社會中,因此基督教神學在面臨時代變遷時,也必須不斷對社會文化做出回應。在傳承信仰真理的事上,神學院不論是否立案都與教會同舟一命,兩者各自透過教會牧養和神學教育來忠實扮演真理看守者的角色。當教會內部出現向屬世價值靠攏的潮流時,神學院的立場和走向顯得格外重要。但除了扮演真理的看守者,教會和神學教育也慢慢要去學習對話者的角色。教會長久以來在社會上推動改善文明及關懷身心的各種努力,已經為它累積許多好名聲,至於知識性的對話,神學院有它可以貢獻的地方。使徒保羅曾在雅典的亞略巴古和一群哲士公開對談生命之道,初代前三百年的眾教父在一個對基督信仰不友善的羅馬帝國社會,不斷發表批判時代文化的護教作品。使徒保羅和這些初代教父都像是在接受社會監督的情況下,將自己的神學理念以不同的形式提交到公共論壇接受檢視,要為那最美善的生命良藥來請命代言。他們不只是「為著教會」在做神學,也是「因著社會」而做神學。

筆者期待立案之後的華神持守「三專」,扎根於大公傳統的真理磐石,積極關心救恩的傳遞,也在生命與婚姻倫理,乃至生態和社會公義等相關議題上不要缺席,藉此強化大公教會信仰價值的輻射與穿透力,並且透過這個貢獻,和教會一起來認識和影響這個需要真光的社會。

© 2017 Copyright - 中華福音神學院
【八德校本部】桃園市八德區334025長安街53號
電話:(03) 2737477 傳真:(03) 3714703
【汀州校區】台北市10090中正區汀州路3段101號 (推廣教育處)
電話:(02) 23659151 傳真:(02) 23655885
- made by bounc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