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神學研究學院教授、基督教研究智庫理事長/林鴻信
我的老師莫特曼(Jürgen Moltmann)在1964年寫了一本轟動全世界的著作-《盼望神學》,就是建立在「結束就是開始」的想像中。這句話其實來自詩人艾略特(Thomas Stearns Eliot),「我們稱為開始,經常就是結束」。親愛的畢業生們,你記不記得你新生的樣子?當你成為新生的那一剎那,有沒有心理準備你會成為畢業生?時間過得很快,好像「開始就是結束」。
對我而言亦是,32年前,我是新任老師;32年之後,我是退休老師。就任就是退休,新生就是畢業生。感謝主,艾略特還有下面的這樣一段,「走向結束,就是走向開始」。所有的結束,不是真正的結束,是準備下一個開始。各位畢業生,你們可以經歷到學校學習的結束,教會服事的開始。「結束」積極地來看,就是我們「開始」的起點。
一代的結束,就是一代的開始
聖經有非常多的例子:摩西的結束,約書亞的開始;以利亞的結束,以利沙的開始;門徒的結束,使徒的開始;保羅的結束,提摩太的開始。當我四年前跟一些同工組成基督教研究智庫時,我們一起注意到,每個世紀100年當中的20年代是非常重要的,那個20年代就差不多像青年時期,影響人的一生。
21世紀的20年代是2020-2029,也就是今年是21世紀的20年代第3年,開始就是結束,但我們要讓結束成為開始。來到今年,我想特別提醒,對台灣的宣教來講,有兩個重要的紀念:「馬偕150」-馬偕來北台灣宣教150週年,以及「聖靈復興50」-泰雅爾聖靈復興50週年。
1972年,泰雅爾教會在平地的力量入侵下,整個原鄉勢力瓦解、家庭瓦解,到處酗酒,男人失業,喝酒後回家發生許多家暴。教會軟弱無力的情況之下,有四位不識字的家庭主婦,在極度痛苦當中,聚集禱告,經歷聖靈充滿,深刻體會到自己的生命需要認罪悔改,經歷生命的更新。不到八、九天,她們組成福音隊,到各部落去巡迴見證聖靈的大能,很難想像,她們大部分人都不認識字,這發生在50年前的聖靈造訪,所帶來的所有記號、特徵,更像是一場教會復興,發生在我們不熟悉的新竹、桃園、宜蘭的山區。
以利亞的結束,以利沙的開始
今天所讀的經文-列王紀上十九章11至19節,記載了一段關於以利亞,也是大家很熟悉的故事,在十九章之前,以利亞經歷了他生命中最輝煌的燦爛時期,那是他生命的高點,一個人打敗了450個拜巴力的先知,接下去這個高點突然好像碰到頂了,這個高點、他生命的飛揚,好像馬上就面臨挑戰!王后耶洗別派人追殺他,這位先知從北部迦密山,一路逃到別是巴曠野,算一算大概有180公里。
不只這樣,他還在跟神耍賴,天使幫助他上何烈山,他到了山上也不積極,他住在山洞裡。耶和華的聲音忽然來到:「你出來,站在山上,在我面前」。我想對以利亞來講,這是一個很震撼的要求,他在逃避耶洗別,更像是在逃避神,不是嗎?他好像有一句話,用動作表達:「我不幹先知了,讓我死吧!」耶和華向他彰顯,很奇怪,有烈風,不在風中;有大地震,不在地震中;有火,不在火中,反而是在火後有個非常微小的聲音,對他說:「以利亞阿,你在這裡做什麼?」
接著,上帝給了以利亞三個任務:要膏哈薛作亞蘭王、膏耶戶作以色列王、膏以利沙作先知接替他自己。17節我們把它簡化,這兩位王、一位先知,將主導下一段的歷史。18節大家非常熟悉,19節我們看到以利亞再次作先知了,他執行一個重要的任務:找到以利沙,讓他跟隨自己,要以利沙成為一位大有能力的先知。
我們如果把前後文稍微再仔細思考,那個微小的聲音,不在風中、不在火中、不在地震中,代表的是什麼?不在那些光彩當中、不在那些掌聲當中、不在熱鬧的場合,反而是如果我們沒有仔細聽,我們會忽略,那是歷史主宰的聲音。
耶和華要以利亞為祂設立兩個王、一個先知,並且對以利亞說,你出來站在山上,在我面前,不要在山洞裡面,不在風中、不在火中、不在地震中,而是在火後微小的聲音裡。幾年前美國有一個希伯來文專家來台灣演講,我記得非常清楚,他用很多比喻來描述那個「小聲音」有多小,只能說像雪花落地或在光線斜射中,看到灰塵著陸的那種聲音。好像有,又好像沒有,是無聲之聲(sound of silence)。
人領受神的呼召,有時候也是無聲之聲。神呼召以利亞,跟隨著神所主導的歷史,三個使命。但後面的發展讓我們看到跌破眼鏡,以利亞只完成一個!膏哈薛作亞蘭王的是以利沙,膏耶戶作以色列王是以利沙的門徒。經歷了三代人,三代人完成這個託付,三個使命不是由一代完成,一代做不完,三代才完成任務。
馬偕宣教的結束,台灣教會的開始
當我們有這個聖經故事在心裡的時候,我就想到馬偕1872年3月9日一個人來到淡水傳福音,這在宣教歷史上很少見,不是團隊、也不是夫妻,是一個人。他一個人來到淡水傳福音,他怎麼辦?他不會講台語,需要先學台語、他需要傳福音、還需要招募這些願意信主的人讀神學,這樣他將來就會有同工。在第一年,他三樣事情都開始了,他一開始傳福音台語很差,但是他很積極,有人信主。信主的人當中他招募了年輕的信徒,作他的學生,沒有教室,在大榕樹下開始教學。
他在日記裡面說:「我決定要教導年輕人,使他們與我一同傳道,我們走遍北台灣,七年之內,我住在淡水的時間,只有175天。」為什麼要走遍北台灣?他不只是在草地上教學生,他帶著學生去傳福音,這個學校是移動的,是跟著傳福音的事工結合在一起。七年內,他沒有住在家裡,大部分的時間都在外面,住在家裡175天,不到六個月,簡單的說,七年內有超過六年半他不在家裡。
馬偕來台灣23年,他第二次返國述職,他做了一個統計,他來台灣23年,有60間教會,每一間教會都有一個傳道人。不只這樣,裡面大概有20幾個教會,還配搭他學校所培養的婦女聖經老師。
馬偕在台灣的服事我實在很難想像,1871年底他離開加拿大,離開的時候很感傷,他說:「如今我與我的故鄉相隔遙遠」,白話來說,「我不知道我還能不能見到我的爹娘,我不知道還會不會回家」,他很恐慌、也很傷感。來台灣第8年後,他第一次返國述職,他已經捨不得離開台灣,他對海外宣教的委員會的主委說:「我仍然看不出前往加拿大是我的職責,但是既然您一再地寫信提及此事,我只好心不甘情不願地去了,我發現這比起我在1871年離開家鄉加拿大更加困難。」
你能想像嗎?八年時間他的家鄉變成台灣,他無法離開台灣,比他八年前離開加拿大還痛。因為他要回去加拿大兩年,返國述職。在他人生的最後階段,患上很嚴重的喉疾,事實上是惡性腫瘤,病情很嚴重,大家勸他到外地去度假,但是他不願意離開台灣,吳威廉牧師寫說:「他拒絕到加拿大,他已視福爾摩沙為他的家鄉,到加拿大對他來說則是遠離家園,他打算死在台灣。」
哪裡有上帝的呼召,那裡就是我的家
馬偕當時就寫了一首詩《最後的住家》,所指的就是淡水。他要在那個竹林搖動蔭影下,聽到海浪的波濤,找到他一生在地上最後的住家,我們在地上的最後一站,就是墓地,馬偕的墓地正是在淡水。這樣的愛,我們在人間真的很難想像。
1895年4月,甲午戰爭結束後中日簽署《馬關條約》,台灣被割讓給日本;5月日本從基隆旁邊登陸,從北到南,一直打到年底,到處都有騷動、混亂,沒有想到馬偕那時候全家在加拿大(那一年是他第二次返國述職),馬上決定10月全家從加拿大回到戰火中的淡水。11月馬偕回到淡水,台灣還在動亂。
同一年年底,梅監務、蘭大衛、廉得烈都是當時英國最菁英的知識份子,其中蘭大衛是醫師,梅監務、廉得烈都有神學訓練,他們也是來到台灣,也是在最動亂的1895年。隔年,廉得烈留在台南,梅監務、蘭大衛到彰化接替先前的盧嘉敏醫師的醫療傳道事工。盧嘉敏來台灣時22歲,他只做了四年,傷寒病逝,26歲就離開世界。所以蘭大衛急著要去接他的工作,後來建立了彰化基督教醫院。
閱讀馬偕,震撼我心。我要跟大家傳達的是,宣教士的那些見證、那個愛,那份忠心,但我不希望馬偕過度成為主角,確實他愛台灣,他的呼召在台灣、台灣是他的家,但是,是誰呼召他的?是耶穌基督。他的愛來自哪裡?也是來自耶穌基督。我們今天到處講馬偕,不要最後變成崇拜馬偕,而是能夠看見150年前呼召馬偕的耶穌基督,更要看見150年後,這位耶穌基督繼續主導歷史,也會繼續呼召一代又一代的跟隨者,交給他們使命與任務。
馬偕第一次來到淡水,從北邊進來,他的右邊是觀音山,左邊是淡水城。當年的淡水在台灣是大城。我想他心中一定是很多思緒,淡水城的熱鬧繁華,不是很吸引人嗎?觀音山青翠山巒所代表的一種靈性嚮往,不也是他所追求的嗎?或左或右,以賽亞他聽到「這是正路,要行在其間」。既不是完全脫離人間俗世,也不是完全不進入這個世界;既不是完全在山上與主親近,也不是不顧人間,在天上不回來。
我真的感受到馬偕為了那句話「此地就是了」(This is the land),付上了29年的人生,並且從不猶豫,包括在最困難的1895年。他的自傳結束的時候,他形容「這個自傳是一本沒有完成的書,真正的故事尚未結束,才正要開始」。有沒有注意到,他說結束就是什麼?他在挑戰每一個閱讀這本書的人。我把他寫在這裡,你也讀到了,你有聽到邀請嗎?真正的故事,尚未結束,它才要開始。
泰雅爾聖靈復興的結束,聖靈再度造訪台灣的開始
1872年,馬偕來到淡水宣教,是結束沒錯,但是1946年,另外一對宣教士夫婦-孫雅各、孫理蓮,孫雅各不只擔任台神院長,剩下的時間他全部放在泰雅爾地區宣教,他是最早期推動對泰雅爾族宣教工作的宣教士,那是1946年。1972年聖靈如一陣強風,把已經快要死亡的教會再次復興起來,被使用的器皿幾乎都是沒有讀過書的,一個字都看不懂,他們到處傳福音,剛好是馬偕來台第100年,真是巧合得讓我心感覺到有神聖的旨意在裡面。1973年6月25日,也就是50年前的今天,是華神第一屆畢業典禮,你們跟那場復興運動是有交集的,千萬不要錯身而過。
2022年,馬偕宣教150週年、也是聖靈復興泰雅爾教會的50週年;6月25日,我們在這個地方舉行華神第50屆畢業典禮。華神的故事、台神的故事,我們中間還需要那個隔斷的牆嗎?我們能不能經歷更大的聖徒相通?宣教士他們來台灣,不是跨過很多牆嗎?馬偕來台灣不到八年,他已經不作加拿大人了,他是台灣人,他沒有辦法離開台灣,很痛苦,比八年前離開加拿大還要痛苦,那種愛在人間找不到;但是,耶穌基督自己也是這樣,「哪裡有上帝呼召,那裡就是我的家」,道成肉身,來到我們當中,不是嗎?
那種愛今天還會繼續燃燒嗎?我們還有機會經歷到更廣的聖徒相通嗎?一定要說你什麼派、我什麼派;你是什麼神學、我是什麼神學;你是哪個神學院、我是哪個神學院?我們能不能有個更廣的視野,就是上帝國的視野。1872年馬偕抵達淡水的結束,盼望2022年台灣教會覺醒的開始?1972年聖靈復興教會的結束,我們有沒有可能有這樣的禱告,讓2022年成為聖靈再度造訪的開始?我們一起來禱告:
『天父上帝,我們為今天的學習獻上感謝,主你差遣以利亞成為一個見證,再偉大的先知,他的事工都有結束的時候。我們很難接受我們的高峰期不能夠持續,很狼狽、被追上、失去掌聲,主你用那無聲之聲,不斷牽引我們,讓我們知道,我是誰。只要有你的呼召,我們就知道我是誰。
主也謝謝你,藉著這個無聲之聲,你展現了你是歷史的主宰,也展現了我們的生命只有配合主你的帶領,成就你所喜悅的歷史,我們才能夠找到價值。謝謝你讓我們看到,在華神有這麼多年輕的弟兄姊妹,他們經歷了這段學習,學生的時代即將結束,服事的時代即將開始,我們祝福這些年輕的弟兄姊妹,求主你喜悅使用他們,來成就你在帶領、你在主導的歷史。願你的感動常常與他們同在,也與我們當中不同世代的人同在,讓我們能夠經歷到,在不同世代中我們仍然是聖徒相通,讓我們能夠從宣教士學到,不同國家、不同族群、不同背景,仍然可以彼此相愛。讓我們能夠更多去拆毀那隔斷我們的牆,讓我們的心胸視野被打開。
主你過去所做這個奇妙的事,150年前你所呼召馬偕的見證,相信不是一個結束,而是一個新的開始。我們相信,50年前在最不可能的地方,當泰雅爾的教會荒涼、破落,找不到希望的時候,主你再一次的讓他們振作起來,成為基督精兵。我們求你讓我們在今年,21世紀20年代的第3年,我們看到過去兩個宣教紀念的時候,這兩個宣教紀念會成為烈焰,在我們的心裡燃燒,從基督來的愛像火焰一樣燃燒在我們的心中,讓我們不斷地在各種吵鬧的聲音當中去聽到那無聲之聲,並且堅決的跟隨。求主你把這個恩典賞賜給我們每一個人,禱告仰望奉靠耶穌基督聖名,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