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r. John H.Walton


這次要談到最令人興奮的信息是創世記一至十一章中的巴別塔,這段記載其實很短,在其他經文當中都未再提及,引發諸多誤解,可是這段經文相當重要。四十年前,我的博士論文就是談巴別塔,那是我學術的起點。

巴別塔事件背景

先談談有關巴別塔的背景資料,首先是考古資訊,我所謂的考古並不是產生文本的這些考古資料,而是關於建築方面的考古。首先,他們以燒磚,而非堆砌石頭的方式建塔,這是我們發現古代建築的工法。當時作者撰寫的時候,以色列人並不了解這樣的工法。以色列境內遍地都是石頭,即便在奠基時,他們通常都使用石頭做為建築材料。但是,美索不達米亞位處河流兩岸,若要找尋石頭就需旅行百里,因此兩河流域的建築不適用石頭堆砌的方式。所以敘事者要先解釋建築的工法,文本裡談到燒磚,對當時的人來說,無疑是件稀奇之事,只有美索不達米亞才會有燒磚一事,其他處並不採用燒磚方式。

如果仔細研究這個考古,會發現這樣的燒磚技術出現於主前 3000 年前。另外,用燒磚方式所建的房子,造價實在昂貴。以燒磚方式來建,肯定是非常重要的建築。很多學者並不曉得古代的建築工法,貿然說出外行話,以為用磚頭建聖殿或建築是較為低等的,實則不然,恰恰相反,用燒磚建造與用石頭堆疊一樣堅實,而這樣的建築工法正好反映它的時代,也與人類的聚居發展互相吻合。

考古資料發現人口的移動是由北向南,後來則定居於此,而示拿地正好就在美索不達米亞之南,我們也知道這樣的大遷徙於何時發生,因為當時的波斯灣仍處於擴展階段,所以在那之前,人類是不可能定居在那塊地方的,當波斯灣漸漸趨穩之後,在那附近定居才成為可能,也就是在此時,美索不達米亞南邊的城市才紛紛地出現,我們也才從考古中了解到關於建城的程序。當古代講到城市時,乃是說人群聚攏在城門口這個地方,因為平常大家都住在城外,或在鄉間,只有遇到公共事務時才跑到城市的中心,所以這些公共建築都是為了所有人民而建的,這就是所謂城市的起源。

所以「建城」的目的不是為了居住,反而比較像是政府機關的所在地。那時的政府總是與神殿連結在一起,所以城市的中心通常指的是神殿,當時的城市是圍繞著神殿所建的一群建築物。從前中央集權有點像是神權統治的概念,跟今天建造一座像台北、芝加哥等的城市性質是完全不同。

接著我們談「建塔」,那時有句話叫做「在城上之手」(hand in the heaven),好像是指頭伸到天上去,另外有的翻譯是「他們想要通天」。創世記十一章四節並未出現動詞「通」這個字,所以聽來感覺好像是要伸向天空去摸到天的寶座,考古發現最為著名的例子就是 Ziggurat。在古代文獻當中,慣用「通天塔」一詞來稱呼 Ziggurat,當你看到通天塔時,就是在告訴你建築的樣子大概就是像這樣子,因為這座 Ziggurat 通常就建在神殿的旁邊,如果我們沒有這樣一個考古的資料,我們就會猜想這個塔可能類似像守望塔那種瞭望用途。當我們知道這時的背景或文明,自然明白「塔」是與神殿所有連結的,所以當時 Ziggurat 的發展遍布於兩河流域,我們也可說Ziggurat就是宗教建築,與神殿緊密結合,而不是作為軍事用途。這塔如同神殿般都屬神聖空間的一部分。

我的博士論文裡花大量篇幅論及與 Ziggurat 相關的一些詞彙,其中發現有些古代文獻列出哪些城市蓋有 Ziggurat,所以 Ziggurat 的建築和名詞直到尼布甲尼撒王,甚至到被擄時期都相當盛行。在以色列人被擄至巴比倫時,在巴比倫就便可看到這樣的 Ziggurat。我們若統統列出 Ziggurat 的名字,會發現有一個共通點,那就是指「被分別出來作為神聖空間」。因為從文獻中即可看出,有些關鍵詞指示這地方是用作神聖空間,因此 Ziggurat 就與神殿一起成為神聖空間。既然是神聖空間,就不可能讓一般人隨意進出,究竟誰可使用神聖空間是有嚴格規定的,就如一般的以色列人不可能隨便進入聖所,更不要說進到至聖所,因為這些神聖空間是特別為神明所保留的。

因此,我們學到了一些名詞是關於 Ziggurat 的用途,這 Ziggurat 是人與天之間產生的連結通道,從這裡往下就是地下世界,往上就通往天上。Ziggurat 把天跟地都連通了,所以天上、地上和地底下好像經由 Ziggurat 變成一個貫通的通道,這正反應了他們的宇宙觀。

當我在做博士論文的時候,查了很多雜誌,比方國家地理雜誌,當時便流行重建這樣的 Ziggurat。令人震驚的是,圖片中常出現一堆人在那裡爬來爬去,似乎可以在 Ziggurat 野餐、看風景,這幅景像恐怕連當時的人都難以想像,因為 Ziggurat 在古代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它並沒有房屋內室,雖然表面看來肖似金字塔,實則不然。因為建金字塔是為了要安放法老遺體,裡面還有許多小小、隔間的房間。但是,Ziggurat 就是把外框建起來,內部用石塊填滿,之後就封起來。我們看到 Ziggurat 的外觀就是它實際的面貌,外面的階梯就是要讓神明方便走下來,讓神明往下看時,自覺是受到了群眾的歡迎。神明一旦從天下來,就會走到旁邊的神殿裡,在那裡接受人民敬拜。我們也可以說 Ziggurat 就是天梯,這個天梯是為了讓神明可以走下來,而不是讓人類爬上去。

Ziggurat 最頂端有個小房間,不同的 Ziggurat,房間大小可能不一樣。古代文獻有許多論及 Ziggurat,因為建 Ziggurat 與建神殿同樣重要。古代國王常會為他們的 Ziggurat 與神殿誇口。考古學家已經從古代城市廢墟中陸續挖出超過三十座的 Ziggurat,因此對它的瞭解還不少。

最頂端的房間叫「gigunu」,類似現在的VIP室,在美國則稱之為「暖房」或「綠屋」。如果有特殊慶典,樂隊就會集中在 gigunu 演奏。因為神明一直被崇拜,他也會感到厭煩,偶爾需要到VIP室稍作休息。有時祭司就會拿出神像供到最上面那間 gigunu,讓神明可以享受音樂及美食,各樣的水果等等,目的就是讓神明可以獲得休息和釋放。因此,Ziggurat在整個神殿的意識形態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

偉大的共生

有個詞彙叫做「偉大的共生」,是指一種互相依賴的關係,神明需要人,人也需要神明,這種偉大的共生就定義了古代神殿的意識形態。可是,我們一再強調,以色列跟周遭列國是不一樣的,以色列跟鄰邦最大的不同之一,在於耶和華上帝曉諭以色列的百姓說,祂是自有永有,祂沒有需要。而附近其他的列國,像巴比倫、埃及他們的神殿總是要求人民必須滿足神明的需要,所以以色列的宗教信仰和周邊的列國很不一樣。

巴比倫與埃及的宗教信仰所帶出的行為常在我們眼中看來是不倫理的,然而他們也有他們的一些行為標準,因為他們知道神明都希望要有一種秩序,如果期望城邦裡面的人活得井然有序,那麼就必須按照神明的指示進行規範,他們的倫理準則和宗教信仰就建立在這種間接的關係上。嚴格說起來,他們的關係比較像是共生關係,而不是一種高貴的信仰。

所以,信心並不是獻祭過程的必然要素,因為在那些獻祭禮儀中,那些神明受到了服侍,一旦神明被服侍的舒舒服服,神明就從 Ziggurat 走下來進到他的神殿,並且進入人民幫他雕刻的偶像裡面,接受崇拜。神明所得到的一切都是要透過這些神像來連接,這些神像都是用上等的材料製作並穿上金裝。放神像的地方通常都裝飾得非常豪華,音樂家要透過音樂和詩歌來娛樂他,如果神明很高興的話,老百姓就有福了。所以絕對不要吝嗇,要大方的花在神明身上,這就是我所說的偉大的共生關係。

Ziggurat 就是這種共生關係的核心,這不是隨隨便便的一個塔,因為巴別塔其實是一個很完善的宗教系統,你可能會說創世記十一章根本沒有提到你說的這些內容。聖經之所以沒有多著墨,是因為古代以色列人只要講到 Ziggurat 就已經知道裡面在做甚麼了,因為他們都生活在這個文化河流中,他們很清楚 Ziggurat 的作用,所以這個建築不只是城市的中心,它也是這個偉大共生之化身具體的呈現,與神明對城市喜歡與否沒有關係,這在古代美索不達米亞是正常的宗教生活,是古代世界的宗教系統。(待續)

© 2017 Copyright - 中華福音神學院
【八德校本部】桃園市八德區334025長安街53號
電話:(03) 2737477 傳真:(03) 3714703
【汀州校區】台北市10090中正區汀州路3段101號 (推廣教育處)
電話:(02) 23659151 傳真:(02) 23655885
- made by bounc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