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任教師/劉加恩


為什麼要繼續讀書?

既然已經在華神完成了道學碩士,為什麼要多此一舉攻讀神學碩士?

已經完成神學碩士的課程,為什麼還要接受裝備?

在教會有穩定且專注的事奉,為什麼要放下羊群遠赴他鄉進修?

其實,我心中一直有一個理想,這也是用了超過三十年的時間思想、尋求的結果

認識上帝Knowing God

    從十歲開始,就期待與人分享聖經,透過聖經的字句話語來認識那一位無限的神,這份對神話語的熱情,引導我走向聖經研究的領域。

    傳統的聖經研究多採用「由下往上」的分析方式,著重於小範圍的鑽研;在理性主義的薰陶之下,強調語言(langue)的系統,較重視詞類變化、特定文法規則,或是分析字詞的歷時(diachronic)發展。但這樣的研究方式,焦點卻不在語言本身,只是觀察某種形式的變化,缺少了文字於共時(synchronic)之上下文中的理解。傳統的方式很難從字詞、文法、句型再往上進深,缺乏不同個體在言說(parole)中的討論,很難體會不同作者,使用語言時的風格與特色。對讀者而言,便難以有整體的概  念,容易落入見樹不見林的危機。

    當我尋求投入聖經研究領域時,決定前往加拿大McMaster Divinity College,跟隨新約語言學家Dr. Stanley Porter,透過語言學來思考新約研究的進展。語言學的方法論,一直為這所學校的強項,有幸在大師底下學習也是令人興奮之事,雖然經常體會自己的有限,卻也更深刻感受到神話語的奧妙。

    在求學的過程中,老師常常提醒我們:「我們在詮釋聖經時,很容易落入『直覺式』的理解,不僅缺乏詳細的論據,也沒有清楚的方法論。久而久之,造就了信徒無法具備自己解釋聖經的能力」。因此,老師時常挑戰我們,到底我們的解釋是因為什麼證據而說(What counts for evidence);嚴謹的方法論,則能幫助我們有根有據地運用聖經與歷史的內容,使我們不僅從文字中尋找資訊,更讓我們站在解經歷史的宏觀脈絡中解釋聖經。當我們踏上屬靈前輩與聖經學者走過的路程,汲取當中的智慧,成為今日的幫助或借鏡,便能夠發展出更為穩固、準確的讀經方式。每一次預備並分享經文時,也能知道自己的解經從哪裡來、往哪裡去,將自身所消化的經文內涵,成為生命流露出來的信息教導。

    透過語言功能的研究,嘗試理解作者選定字詞、句法的原因,同時亦呈現出讀者如何理解經文的表達,將「作者、讀者與文本」連結在一起;並且在信仰的群體當中,尋找共通的信仰價值,成為理解經文含意的共同基礎。這種種研究方法的進深學習,都是為了一個目的-盼望能提供所服事的對象,一種更準確研讀聖經的方式,使人再次被神的話語觸動、安慰、挑旺,得以經歷生命真實的改變,使眾人能夠真知道祂!

成為牧者Being Pastor

    回應神的呼召、建立信仰的架構、操練生命的品格,是作為神僕人共同的經驗。對我而言,神學的重點乃呈現於對弟兄姊妹真實的關懷,不單單是「高高在上」地教導,更是「腳踏實地」與人真實地在一起。在海外求學的階段,參與教會乃是一大挑戰,對大部分的人來說,適應外在文化、外國語言,並應付在學業中的挑戰,已覺得時間、心力有限,但此時更挑戰著我,所傳與所行能否一致。靠著主的恩典,在海外數年中,我們夫妻如同全職牧會般參與在弟兄姊妹當中,如今細細數來,絲毫不覺得可惜或浪費時間,反而深知那是神所給予很特別的恩典,幫助我們學習謙卑、敏銳、堅定,也在當中建立真實的肢體團契關係,帶領屬主的門徒。

    北美的華人教會與台灣不同,教會的組成相當多元,有來自中國大陸、香港、台灣等不同地區的人,有幾十年的老華僑、教會第二代、高級知識分子、技術移民,也有剛到異國他鄉的小留學生。對我們而言,這是一個很新鮮的跨文化挑戰,但因為同有一位上帝,能共同為神國努力,也真實經歷信仰的超越觀點-超越族群、意識形態、文化背景,過程中如同拼湊一幅精緻的拼圖,看見神在每個人身上的作為,最終如何成為精彩的傑作。

    在國外的年日中,常常有複雜的心情,每每看見人的猜疑、競爭、自私、欺騙、貪戀、沒有安全感,看到教會強調果效而把人視為工具,看到只重場面而不顧後果的舉動,內心都有很深的嘆息。當有機會前往大多倫多地區不同的教會,驚覺北美華人教會的需要甚大,也感受到原來台灣教會繼承了許多豐饒的信仰遺產。很多時候,身在台灣的我們彷彿手中有好東西,卻忽略其價值,忘記了在許多宣教士的努力與許多傳道牧師的堅持底下,台灣的教會領受了許多豐富的恩典-例如忠於聖經的信仰原則,使得教會可以相對成熟穩定。這點點滴滴的認識與體會,都成為生命中的養分,提醒自己不單單是從研究聖經的過程中認識上帝,更在服事的經歷中成為牧者。

Doing Ministry操練事奉

    當我們回顧生命的歷程,發現神用過去、現在、甚至未來,不停塑造人的生命,我們的恩賜、經歷、教育都可以成為事奉的助益。從學生時代開始,參與在教會、學校團契當中,操練與弟兄姊妹一起認識神的話語;台灣師大畢業後曾任高中數學教師,在教學的過程當中體會到教導的重要,不僅讓學生學會回答問題,更是培養他們思辨的能力、建立具體可帶走的能力;進入華神之後,除了教會的事奉,也持續在學校團契帶領查經,磨練自己解經的能力、對這世代的敏銳、對人的關愛。

    專業背景的影響,使我更多會以「教育」而非「消費」觀點來思考自己的事奉,在意班級經營、機會教育、事工背後核心的目標精神,這都突顯出自己身上的「教師魂」。過去,我所教的數學,是學生覺得枯燥又恐懼的科目,更有許多人認為只要學會加減乘除就好,其他的內容似乎顯得無用。這不禁讓我思想,基督徒在信仰中也常是如此,信徒只盼望掌握最簡單的內容,甚至很多人以為只要拿到天堂的門票即可,失去對信仰寶貴豐富內容的興趣,以至於信仰生活總是卡在瓶頸,似乎無法持續成長。

    面對未來世界的福音運動,教會都將期望放在華人的族群,然而許多基要主義中的遺毒,仍舊成為華人教會無法擺脫的陰影,使信仰與生活脫節的情況,變得愈加嚴重。教會同時在面臨新文化思維的挑戰,當人們對於聖經的尊重相對薄弱、對於信仰的興趣也相對淡化,加上傳道同工的嚴重不足,使得傳道人在關懷、造就、行政等各樣事工上疲於奔命,逐漸無法有良好的時間、心思預備神話語的分享。屬靈餵養上的不足、前後矛盾、不一致等現象,必然在教會帶來嚴重的後果,這使得教會在一個不穩定的根基中前行,更讓弟兄姊妹無所適從,落入傳道同工不斷救火、越發忙碌的惡性循環中。因此,回歸聖經的教導會是教會復興、更新的重要關鍵,重視聖經並正確解釋,在忙碌當中能以更有效率的方式研讀聖經、分享經文與生命經歷的過程,乃是教會首要的工作。

在神學教育的方向上,我們面對的挑戰是,當人們留意許多不同的思潮、文化時,究竟是否真有足夠穩固的聖經基礎;在面對信仰傳承的衝擊與挑戰當中,能否有妥適的經文認識過程,還是仍舊以大家長式的方式建立權威,忽略代間的對話與差異。在回到台灣的處境中,我一直在尋找、嘗試各樣的方式,盼望能夠透過神學教育,培養更多信徒-有謙卑態度認識上帝、擁有牧者的心腸,也願意在事奉的操練中,回應神所賜下的恩典!

生命歷程無法複製,學思歷程更沒有捷徑,

從認識神領受「離開基督道理開端」的呼召,開始生命的追尋

從「離開本地本族父家」,前往海外接受裝備,在語言的分析中掌握解經的方法

如今,我「回到」神託付的羊群當中,「回到」祂的百姓中,

期待與眾聖徒一同認識神話語的奇妙,預備自己、預備更多人承接未來福音的使命!

離開,是為了回來!

© 2017 Copyright - 中華福音神學院
【八德校本部】桃園市八德區334025長安街53號
電話:(03) 2737477 傳真:(03) 3714703
【汀州校區】台北市10090中正區汀州路3段101號 (推廣教育處)
電話:(02) 23659151 傳真:(02) 23655885
- made by bounc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