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院長╱蔡麗貞


十多年前,當時華神院長陳濟民老師的提醒猶如在耳。他說:看到你們這代已經接棒,我沒有遺憾與虧欠,但是你們下一代的師資預備好了嗎?陳濟民老師的叮嚀已是華神創校三十多年之後,然而預備委身神學教育者寥寥無幾,或許陳老師已經看見日後交棒的危機。

傳道人的養成不易,神學教育的師資培育更是巨大的投資與辛苦的尋覓。筆者邁入人生事奉的下半場之後,經常會數算自己帶出的學生門徒有幾位,而且還會按照親疏遠近理出排行榜。然而,將近三十年的教學生涯,真正傳承自己核心事奉理念的門徒竟寥寥可數,頗為洩氣。若是宏觀學院老師團隊合作之下所培育的門生,內心較受安慰。

二○一四年香港中國神學研究院李思敬院長在華神週間崇拜聚會時分享「撒種的比喻」,他指出撒種的人絕不能因田地沒有反應,就蹲在地上灰心沮喪。神學院老師若能在十年內遇見一班同學特別有長進,一定會深感安慰,知道後繼有人!未來五十年如果華神能夠培育出一位神學家,進而影響整個中國教會,吾心足矣。「貴精不貴多」,這句話不單用以提醒筆者,若是套用在以利亞的身上也是極為貼切。

以利亞交棒

以利亞交棒給以利沙的故事精采而震撼(王下二1-15)。在迦密山上的以利亞信心十足,能力充沛。然而卻因耶洗別的一句話:「明日這時候我要你的命」,就把以利亞嚇得連夜逃命,甚至向神求死。一日之內他的情緒從高峰跌到谷底。以利亞在何烈山面對自己的怯弱與孤單,他兩次跟神抱怨:「我為耶和華─萬軍之神大發熱心;因為以色列人背棄了你的約,毀壞了你的壇,用刀殺了你的先知,只剩下我一個人,他們還要尋索我的命。」(王上十九10,14)

表面上以利亞是在控告以色列人背約,實際上卻是埋怨及抗議上帝不守信用,祂所應許的話語並沒有應驗,亞伯拉罕的子孫雖像天上的星、海邊的沙那麼多,卻沒有一人真實信靠上帝。以利亞的上帝在哪裡?

神刻意引導以利亞去到何烈山(王上十九7-8),從迦密山一口氣走了四十天,直到紅海東南部的何烈山,這段路程當年以色列人花費四十年才完成,此際以利亞可謂是「怨氣沖天」。何烈山乃是神與摩西立約的西乃山,此際宛如當年神在西乃山向以色列人顯現一樣,有雷轟、閃電、地震……神藉此啟示以利亞,祂並未忘記與亞伯拉罕、摩西所立之約。西乃之約是亞伯拉罕之約的延續,而以利亞之約又與西乃之約一脈相承。以利亞自認替上帝嘔心瀝血,上帝卻指出救恩自始至終都是祂單方且主動完成的,這是神給那些灰心喪志之人最大的安慰。

神並未直接解決以利亞信心的裂縫:為何迦密山的光榮勝利不能延續下去?為什麼滅掉四百五十個假先知的大獲全勝,卻敵不過潑婦的一句話?神這時卻交待以利亞可以開始交棒。神會為他伸冤,也會對付以利亞的勁敵耶洗別,但卻是透過門生以利沙來執行,而且是間接假手於下一位以色列王耶戶來完成(王上十九16-17),這中間得等候十年。以利亞似乎不再有機會回到職場,屬乎他的年代即將畫上句點。這場景很像當年的摩西,好不容易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過紅海以及曠野漂流,摩西哀求神讓他過約旦河親眼見證迦南美地,神卻指示要他交棒給約書亞(申三23-28),摩西之心境如何?

以利亞嚥得下這口氣嗎?他信心的出路在哪?神對他說:「我在以色列人中為自己留下七千人,是未曾向巴力屈膝的。」神揭開先知眼睛,祂並未棄絕預先所揀選、所認識的百姓(羅十一2-5),而以利亞必須用信心來看見這個應許。

師徒三推三進

交棒給以利沙的過程是經過編排設計的文學結構,師徒兩人三推三進。老師說:「耶和華差我往伯特利(耶利哥、約旦河)去,你可以在這裡等候」,學生回答:「我指著永生的耶和華,又敢在你面前起誓,我必不離開你」,老師冷淡地推辭;學生熱情地跟進,始終不離不棄,於是師徒二人從伯特利開始上演十八相送,從伯特利經過耶利哥直到約旦河,同樣的對話竟出現三次。

在約旦河東岸,以利亞用自己的外衣打水,水就左右分開,師生二人走乾地過河,這場景頗似當年摩西與約書亞帶領以色列人渡過紅海與約旦河的神蹟。約旦河東岸曾是摩西將領導權交給約書亞之地,而帶領以色列人到約旦河是神託付給摩西之使命,同時約旦河也是摩西一生不得越過的界線。成熟的領袖不只努力臻至目標,更知道在到達界線時應當放手,交棒給下一代。有不少年邁的牧師不願交出權力,結果使年輕傳道在接班時吃盡苦頭。

了解自己有界線,才能設定目標,在將臨界線前積極培育接班人才。如果無意識界線將至,且感嘆無人接班的領袖恐有失職之嫌,而抵達界線卻仍舊強渡約旦河者就更為不妙。其實神不讓摩西進入迦南地也是一種祝福,設想年邁的摩西若仍要帶兵打仗,將是何等的負荷啊!

華人教會經常發生老牧師「退而不休」,年輕接棒者有名無實,這有如摩西強行進入迦南,而約書亞無用武之地。官場流行一句話:「上台靠運氣,下台需勇氣」,唯有勇者才能既大方又冒險地將自己辛苦打拼出來的江山拱手相讓。近日校友以「不忘初心,方得始終」鼓勵筆者,人心複雜難測,初心易得,始終難守。筆者感謝在這段時間一同陪伴禱告的天使,他們是貼心且忠實的幕僚。

師生交棒的地點是在第三站約旦河東岸,此處是曠野,亦是化外之地,屬乎神祕之所,當年以利亞就藏身在河東的基立溪(王上十七3)。約旦河東邊既是以利亞登上事奉舞台的起點;也是人生謝幕的終站。當年他孤軍奮鬥;現在終於有傳人。交接典禮選在文化體制之外、與政治宗教區隔之地,因為神有特別的異象要給接班人。

以利亞有接棒之後進,應該無憾退場,然而以利亞沿途的冷淡表現似乎「心不甘,情不願」,是不樂意交棒?是擔心學生的成熟度?是要測試以利沙的決心與警醒?反之,以利沙堅持相隨是因仍需老師相挺?是認為老師尚未傾囊相授,必須挖寶到最後一刻?筆者思忖,如果有以利沙這樣寸步不離、隨伺左右的學生,究竟是心滿意足,或如同以利亞一樣,想獨自走完事奉與生命的最後一段旅程?

師徒衣缽相傳

以利沙在老師升天後,也照樣用老師身上掉下的外衣打水過河,宛如從前以利亞從西乃山下來後呼召以利沙,將外衣搭在其身上(王上十九19),代表師徒的衣缽相傳。猶如畢業典禮頒發畢業證書、撥穗授袍,亦是象徵學院精神的傳承。

衣袍是外在傳承的記號,需要內在相稱能力的印證。以利亞最終以正面善意地回饋以利沙依依不捨、如影相隨的堅持。以利沙要求雙倍感動老師的聖靈,然而以利亞知道賞賜能力的是神,所以只告訴學生如果能「看見」他被接離開,便是得恩賜與否的憑據。但是「眼睛看見」並非以利沙獲得加倍聖靈能力的先決條件,而是神願意給以利沙能力的證據。賞賜能力的主權在神,神要揀選誰就揀選誰,要恩待誰就恩待誰。屬靈權柄的傳承與交棒,不在於慣例或體制的運作,不是擁有華神畢業證書或拍畢業照,就能傳承屬靈權柄。關鍵乃是神在主導與聖靈賜恩,這是以利亞交棒給以利沙之經文中最激進的思想。

以利亞升天是在旋風中進行,場景驚心動魄,在亂流氣旋(turbulence)中,有火馬戰車將師徒兩人隔開,顯示神大能的介入。以利沙不但看見老師離去的異象,且大聲地呼喊出「我父啊!我父啊!以色列的戰車馬兵啊!」,簡直就是一場信仰宣告——神才是以色列真正的保護者與能力源頭,而工人只是神在地上施展保護與能力的代表。回程以利沙說:「耶和華─以利亞的神在哪裡呢?」(王上二14)這是一種事奉宣告,用老師的外衣打水,將約旦河分開,眾人就知道接棒與傳承已完成——以利亞的神與我同在了!

作為牧長或師長往往擔憂下一代不爭氣或能力變差,怎麼即將接棒卻還展現出不成熟、不沉穩、抗壓性低等等。相信當年母會牧師或學院師長一定也曾如此評價筆者,是否合適當傳道人,更遑論將來會成為神學院院長。任何訓練與陪伴門生的年日都極其有限,然而聖靈的訓練與相伴卻是一生之久。尊長或許信不過下一代,卻要相信神的大能與動工。

以利沙在日後的事奉中果然多次彰顯聖靈的能力。越過約旦河,返回繁華的大千世界,無論是帶來祝福的用鹽整治惡水,或是奉耶和華的名咒詛童子,使四十二位童子遭熊擊殺,故事簡潔未多作解釋。其中擊殺童子的事件頗為爭議,較說服筆者的解釋是先知的舉止不可測度且超越理解。以利沙是個危險的人物,任何人都不能以粗鄙無禮的言語侮辱先知,無論君王或孩童都不能惡意地褻瀆戲弄神的僕人,尤其以利沙還具有以利亞加倍的靈。

以利沙一生兩次見證神的火馬戰車,第二次是亞蘭大軍圍城時(王下六),少年僕人驚惶失措,先知卻看見滿山火馬戰車圍繞保護著。以利沙臨終前,以色列王約阿施來看他,同樣尊稱他為「我父啊!我父啊!以色列的戰車馬兵啊!」(王下十三14)甚至以利沙死後所生發的事情更為驚人——死人骸骨碰到他的墳墓都能復活。聖經記載以利沙施行的神蹟奇事精彩絕豔,以利亞加倍的靈誠然持續支持以利沙一生的服事。如此同樣地祝福各位畢業生領受師長、牧長加倍的靈。

與「正在成形中」的聖徒同行

牧者與師長大部分的時間,都在陪伴一群在生命中摸索前行之人,端詳仍在建造中的生命,見證「人類存在的未完成性」(unfinishedness of human existence),意即所謂「正在施工中」的生命,同時有幸能與許多「正在成形中」的聖徒同行(注1)。

師徒交棒之際仍有許多考量與不安,擔心下一代在傳承之後所展現出的生命與事奉狀況不符所望。即使以利沙的表現積極而正面,為師的仍躊躇不決、推三阻四。以利亞三次想差開徒弟,可以對比基督三次以「你愛我嗎?」挽回彼得,基於他曾三次否認主,因此主以簡單又深刻的方式,邀請彼得三次認信。彼得最後不敢再自信滿滿,只謙卑地將球拋回給老師:「主啊,你是無所不知的;你知道我愛你。」(約二十一17)或許牧者師長需像主這般地放心交棒,信任下一代在聖靈的引導之下,仍可以按其方式解決當代的問題。

細心的讀者可能會問:那個時代只有兩位強人先知嗎?肯定不是!但聖經專注描繪以利亞、以利沙師徒,確實有其傳承特質:不畏政治強權,且有神蹟印證神的同在。那麼其他先知的角色呢?在伯特利、耶利哥的先知門徒是支持或反對以利亞門徒之間的傳承?聖經將之模糊化,而是把舞台鎂光燈聚焦在以利亞、以利沙師徒身上。每個神的門生都有各自不同的舞台,或在人生某階段中有突出的表現。因此,當神呼召讀者您登上人生舞台時,請勇敢地承接神賜下的挑戰與機會,並向神祈求同在,與加倍的聖靈能力。

筆者在教書生涯退休前幾年,突然被委派接任院長職務時,正值華神關鍵時刻,面對擴校遷校、募款壓力及師資培育的重大挑戰,可謂走在一條前所未有,需要披荊斬棘的道路上。神多次透過這句經文作為筆者承接重責的印證:「人若有願做的心,必蒙悅納,乃是照他所有的,並不是照他所無的。」(林後八12)奇妙的是筆者也領受神的三個應許:一、在不同場合都需放輕鬆,屆時神必會賜下當說的話語;二、主「教導我的手爭戰,教導我的指頭打仗。」(詩一四四1);三、天上地上各有一群禱告天使為筆者守望。因此,當遭遇校務瓶頸居處身心疲憊之際,筆者竟呼喊出自覺好笑的禱告:「華神列祖列宗(指歷任院長)的神在哪裡?」,意思類同於:「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神在哪裡?」,或是「以利亞的神在哪裡呢?」

深願以利亞的神成為華神畢業生的大能膀臂與靠山,更是每一位服事主工人之磐石。

注釋:

  1. M. Craig Barnes, When God Interrupts, (中譯本《上帝的混沌理論》),校園,20-21。
© 2017 Copyright - 中華福音神學院
【八德校本部】桃園市八德區334025長安街53號
電話:(03) 2737477 傳真:(03) 3714703
【汀州校區】台北市10090中正區汀州路3段101號 (推廣教育處)
電話:(02) 23659151 傳真:(02) 23655885
- made by bounc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