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院長╱戴繼宗
最近,我有幸為一位早期中國內地會宣教士連福川(Frank Learner)的中文版傳記寫序。在原著Rusty Hinges 1 中,作者以口述方式描寫他在中國西南部藏族人中22年傳福音的工作,非常引人入勝。最初吸引我注意的其實是它的英文書名,後來發現這樣一個創意的書名背後的「故事」是:對於很多藏族人來說,他們的心門就像「生鏽的鉸鏈」一樣,那麼難以打開,那麼抗拒讓耶穌基督的福音之光照進來。然而,連福川不畏艱難險阻,穿越中國西部的高原,宣講著耶穌。當我讀到連福川描述他多年來在藏族人當中傳福音的事跡時,思緒不禁回到使徒行傳新約教會最早的其中一位傳福音者―腓利,他從耶路撒冷下到迦薩一條塵土飛揚、乾旱難行的沙漠道路上,與埃提阿伯太監相遇的故事。
熟悉使徒行傳的人都知道,使徒行傳第八章實際上標誌著,新約教會正開始致力於將耶穌升天前的最後囑咐:「但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著能力,並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瑪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徒一8),成為首要關注之事。路加在第八章一開頭就說到,由於第一位殉道者司提反之死,早期教會大遭逼迫。這迫害的結果導致不知名的門徒們分散(有趣的是使徒都留在耶路撒冷),他們將耶穌基督的好消息帶往所到之處;路加在八章4節告訴我們:「那些分散的人往各處去傳道。」順帶一提,傳道(εὐαγγελίζω)這個詞,無論是在第八章(出現在第4、12、25、35、40節),還是在路加寫的兩卷書《路加福音》和《使徒行傳》中,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前後共出現25次。其實,路加在第八章中用了幾個不同的希臘文(κηρύσσω╱宣講,διαμαρτύρομαι╱證明,λαλέω╱傳講)來描述腓利、分散的門徒、彼得和約翰的傳道工作。
作者路加描述了腓利在撒瑪利亞廣受恩膏和大有能力的跨文化事奉之後(其實約翰在他的福音書中也以耶穌「必須」經過撒瑪利亞為耶穌的第一個跨文化事奉),第八章的其餘部分(26~40節)就集中在腓利與埃提阿伯太監的相遇上。當我們讀這短短十五節經文時,我們會特別留意路加用幾個不同的描述,來形容腓利如何把福音傳給這位剛在耶路撒冷禮拜後,正返回他自己家鄉的太監,每個形容都應當成為我們今日的榜樣和提醒。
起身去了
首先,第26節告訴我們,主的使者指示腓利起身下到那從耶路撒冷通往迦薩的路上,腓利就起身去了。我當然和許多人一樣,也曾無數次讀過這七個字的短句,卻從未停下來思考其中的深意和應用。仔細想想,「起身去了」這個簡單的句子,其實是腓利順從主的使者指示的有力描述。這個命令並沒有提供任何具體的資訊,如:要做什麼、要去見誰、要待多久;換句話說,主的使者沒有事先給腓利一個詳細的藍圖,讓他先行理解和認可,並概略知道會發生什麼事。此外,這個「去」的命令下達之時,正是腓利在撒瑪利亞享受神所恩膏的事奉、並看到許多人信主和受洗的時候(徒八6);神正大力地祝福腓利手中的工作。我不禁懷疑,腓利腦海中是否有一個小小的聲音,告訴及勸誘他現在肯定不是離開撒瑪利亞日益壯大之羊群的時候,畢竟他親身待在那裡是不可替代的!然而他還是起身走了。腓利並非被「提拔」去更好、更舒適的地方和崗位服事。不,事實上,神呼召他從「城市事工」轉向「曠野事工」;從一個必定更舒適和便利之處,轉到一個乾旱難行和塵土飛揚的曠野之路!腓利起身去了…他那毫無保留的立即順服,肯定值得我們注意和效法。
貼近那車走
在前往迦薩的曠野道路上,聖靈指示腓利貼近埃提阿伯太監的座車,這位太監正在讀以賽亞書中的第四首僕人之歌(賽五十三章)。同樣,這只是一個簡短的描述,然而仔細思想,卻非常有力地提醒了我們所有人,「貼近」在事奉上的重要性。只有當我們「貼近」所服事和尋求服事的對象時,才能夠有所果效。我回想父母早年為姊姊和我所做的一個決定,很適切地反映他們想要貼近所服事之人的願望和努力。我的父母當時還在高雄的基督教循理會(Free Methodist Church)服事,就決定不把我們送到當地的美國學校讀書,而是安排我們就讀一所華人小學。每天早上,父親會開車送我們從高雄到左營煉油廠小學,姊姊和我是全校僅有的兩位非華人。關於那段經歷有很多可分享之事,但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這個決定對我的生活和父母的事奉都產生巨大的影響。對我而言,就讀華人小學讓我從小就學會中文,我至今仍然很感謝當時打下的這個重要基礎,讓我能夠貼近神最終呼召我服事的人群(事實上,我還是戴家娶華人女子為妻的首例…夠貼近吧!)這個決定也同樣影響我的父母,除了老是被他們調皮的兒子糾正講中文的洋腔洋調之外,決心把子女送進華人學校的事實,傳達了他們渴望認同並更貼近神呼召他們服事的人群。他們不僅蒙召「貼近」華人,更是蒙召「走進」華人當中服事。多年後,我的父親贏得了「老華僑 」這個暱稱,也證實了他貼近華人的成功!
一個更近代的例子是:當我們想要接觸周圍的穆斯林信徒,並和他們作朋友時,我們必須對他們的文化和傳統保持敏感,例如禁吃豬肉。如果想貼近他們,就必須在所有與罪無關的層面,效法他們的生活方式和習慣。正如保羅在哥林多前書九章22節所說的:「向什麼樣的人,我就作什麼樣的人,無論如何總要救些人」。
跑到 …聽見 …便問
三個短句緊接著描述了腓利對聖靈指示的立即反應和順從。我們在這三個簡單的行動中,看到腓利急切地跑向座車;看到腓利專心地聽太監讀什麼;看到腓利以問話來獲得太監的信任和接受。腓利的急切有力地提醒我們,傳福音任務的緊迫性,尤其是當「無數的靈魂正奔向著一個沒有基督的永恆」時;2 腓利的傾聽提醒我們,觀察和傾聽所處的時代,洞悉周遭隱藏的空虛、孤獨和破碎之人心聲的重要性;腓利的問話提醒我們,要設法從與之分享福音的對象身上引出內心的想法和掙扎,這樣所傳的信息就會更加適用和及時。
幾年前,我有機會拜訪埋葬戴德生和瑪莉亞的城市。訪問期間,應邀與當地幾位官員見面「喝茶」。在交談中,有人問我對基督徒增長的看法。我在心裡默默禱告後,分享了人們正在尋求答案的三個提問:「我從何而來」,「我為何而來」,「我往何而去」。雖然是三個簡單的提問,但每個答案都會帶來生命的價值(從何而來)、意義(為何而來)和希望(往何而去)。我繼續分享說,我們這個時代,沒有一個「主義」能為這三個基本的生命問題提供令人滿意的答案,唯有耶穌基督的好消息才能夠真正滿足和回答。令人驚奇的是,雖然我發現自己處在困難的環境中,但使用「問話」讓我能夠以溫和的方式分享內心盼望的緣由。
順帶一提,與腓利對太監的問話相映成趣的是,我們注意到耶穌也經常使用「問話」來打開祂想接觸之人的心扉。
上車同坐
路加繼續描述太監邀請腓利到他的座車裡去。這個邀請既表達了太監對腓利的歡迎,也傳達他讓腓利真正坐到身邊的信任。事實上,這種邀請和信任在今日傳福音和跨文化宣教中也是至關重要。經由信任和尊重,我們得到與他人分享耶穌基督福音的權利;然而這種「權利」往往是我們必須贏得,而非要求或強迫得來的。我記得在台灣服事的內地會同工的見證,他們用「喝老人茶」的方法去接觸不熟悉和不習慣進到教會的人。他們坐在一起邊喝茶邊談福音;與這些人坐在一起喝茶,使他們贏得了權利分享福音的好消息。
傳講耶穌
最後留給我深刻印象的,是路加在第35節對腓利的描述:「腓利就開口從這經上起,對他傳講耶穌。」從許多方面,這最後的描述是這個敘事的高潮。腓利分享的耶穌,就是聖靈在舊約時代,藉由先知以賽亞所說之預言的應驗,腓利也有榮幸帶領了這位渴慕敬虔的太監認識耶穌基督的救恩。從這段簡短的描述中,我特別想到五件與腓利的信息相關之事。首先,腓利的信息是以聖經為基礎,根植於聖經。他熟悉舊約,清楚看到耶穌基督是舊約中許多內容的影兒和應驗,並看到它們最終並唯獨在耶穌基督身上實現。其次,腓利的信息以耶穌為核心,他分享的不是一個理論、宗教或哲學,而是耶穌。事實上,第37節的描述讓我們得悉腓利所傳講的準確信息,包括耶穌是誰,以及唯獨因信得救的呼召。第三, 腓利的信息以福音為導向,他渴望看到這位慕道的太監,因認識耶穌基督而蒙恩得救,且受洗歸入主的名下;他傳講的最終目的是要看到人悔改接受耶穌基督。第四,腓利的事奉是以聖靈為動力,雖然第35節沒有具體提到聖靈,但很明顯,聖靈在每一個環節引導並加添力量給腓利。事實上,使徒行傳六章3節已經告訴我們腓利被聖靈充滿;八章29節告訴我們腓利敏感於聽從聖靈對他貼近太監座車的指示;八章39節告訴我們腓利為太監施洗後聖靈突然將他提走。腓利的事奉是一個充滿聖靈且有聖靈能力的事奉!最後,腓利的事奉以宣傳為心志,他最大的心願就是宣傳耶穌的福音。八章40節告訴我們:「他走遍那地方,在各城宣傳福音」;無論是在撒瑪利亞,在沙漠的道路上,還是在該撒利亞沿途的城市。
以上五個方面都是對華神的重要提醒,因為我們正在努力裝備和增強神國工人的能力,以擴展神的國度;所以我們的信息和事奉必須是以聖經為基礎、以耶穌為核心、以福音為導向、以聖靈為動力、以宣傳為心志。
當然,如果你熟悉使徒行傳,就會知道第八章並不是最後一次提到腓利的經文。我們在使徒行傳後半部分(徒二十一8)再次見到他,當時保羅在第三次旅行佈道後,前往耶路撒冷,在該撒利亞時短暫停留在腓利和他四位說預言的女兒家中。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腓利為自己贏得一個暱稱,因為路加稱他為「傳福音的腓利」。這當然是我今日為大家所做的禱告…正如主興起一個傳福音的腓利,一個傳福音的連福川,願主興起我們華神的校友、同學、老師,成為21世紀「傳福音的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