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少年研訓中心主任/莊舒華


早晨在臉書上看見朋友分享她參與的心理劇,內容是關於福音書裡的癱子與他朋友。分享中她提及,在劇裡,癱子已經長年習慣現況,並不想改變。她說,怎麼會這樣呢?跟她預期想的不一樣。

帶領青少年的同工們常常用這個福音書裡的故事來彼此勸勉,也鼓勵所帶領的青少年,期待我們有天可以成為「褥子團契」,幫助我們的朋友可以來到耶穌的面前得著醫治,可以痊癒、可以進入一個我們覺得是更好的生活。的確,我們也為此在努力著,總覺得只要用盡各樣方法把癱子帶到耶穌面前,當他遇見耶穌的時候,就會有改變的機會。

是啊!因為福音書的故事是這樣寫的。

只是,福音書沒有告訴我們,在這個帶領癱子來到耶穌的過程,除了外面重重的人牆之外,這一路上還有哪些事情正在或可能發生?或者,癱子始終的沈默與被動,是不是也另有隱情?還有,起來行走後的癱子是否有了新的生活方式?還是繼續過著像個癱子的樣子?

在牧養青少年的過程裡,原來一個癱子要能真正遇見耶穌得著赦罪與醫治,會不會遠比福音書所寫的來得困難許多……

這個癱子是自己志願上褥子的嗎?還是被強迫著帶來?這個癱子會不會在路上抱怨著這褥子不舒服?抬他的朋友他不喜歡?他會不會對朋友把他帶到大庭廣眾之下來「張揚」自己的現況而感到不滿、生氣、咒罵……?

那段帶癱子來到耶穌跟前的路程,也許也沒有我們以為的輕鬆愜意?故事裡沒有告訴我們當時的天氣如何?沒有告訴我們癱子跟朋友的體型如何?也沒有告訴我們這段路程有多遠?有太多的細節,福音書作者都不覺得有重要到需要讓我們知道。

癱子呢?當耶穌對他說起來的時候,他心裡會怎麼想?福音書裡的癱子應聲而起。但牧養現場裡的呢?會不會說,「啊?好累喔!我已經習慣癱著,要起來走路很麻煩,可以不要嗎?」「我癱著的時候只要顧自己就好,起來走路之後,可能還要像抬我來的人一樣去幫助其他人,這會花掉我很多時間,還是不要好了?」「我其實只要不起來,就不會被人家發現我是癱子,我為什麼要站起來呢?維持現況就好啦!」

如果福音書裡的故事不是一個快樂的結局,抬癱子前來的朋友會是什麼樣的反應呢?朋友們會不會感到錯愕?感到失望?感到生氣?感到灰心與想放棄?想到這個原本振奮人心的故事,也許(或者常常)在現實裡會有很負向的發展,著實讓委身在青少年事工的牧者們感到心痛。

然而回頭再看,這段經文的發展卻是這樣安排的。耶穌見他們的信心,就對癱子說:「放心吧!你的罪赦了。」經文中的「他們」是誰呢?也許是朋友,也許加上癱子。有沒有包含癱子,也許還有疑慮,但確定一定有朋友的信心。耶穌看見這群朋友的信心,赦免了這癱子的罪。赦免,是耶穌在這故事裡要做的主要事情。至於起來行走,並不在耶穌原先的行動裡面。所以,若沒有旁邊這些文士的「推波助瀾」,癱子有可能也不會起來嗎?那麼,這群朋友到底帶著什麼樣的期待把癱子帶來呢?

耶穌所傳講的福音,再次讓我感到不舒服。原來,我也只期望癱子可以站起來,而不是他的罪得赦免。站起來是首要,罪得赦是附加,透過行走證明他的罪得赦。我的期望跟耶穌全然相反。

抬癱子的朋友所有的信心是什麼?是期待透過耶穌將他們的朋友「釋放」,而也許他們的以為是「站立」。但耶穌看到更深且更需要的釋放是「罪得赦免」,得著赦免的人,即使仍是癱子,卻會擁有自由。然後,我才猛然醒覺,即使癱子拿著褥子起來行走,當他已經習慣這麼久的癱子生活,他的思想、眼光、行動會不會依然容易像癱子?身為癱子朋友的我們,該如何繼續?

我不喜歡這樣的福音。面對滿是癱子的團契,耶穌挑戰著我,依然要努力幫助他們來到主的面前,幫助他們罪得赦免。至於是否能夠站立?站立後是否能持續過一個健康的生活。不是我首當追求的重點,或作為牧養成敗的評斷。

這,真是讓人生氣的福音,讓人需要緊緊仰望耶穌的牧養。

© 2017 Copyright - 中華福音神學院
【八德校本部】桃園市八德區334025長安街53號
電話:(03) 2737477 傳真:(03) 3714703
【汀州校區】台北市10090中正區汀州路3段101號 (推廣教育處)
電話:(02) 23659151 傳真:(02) 23655885
- made by bounc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