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少年研訓中心主任/莊舒華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初初開展之際,有人在社交媒體上發佈一則貼文,內容提到2003年的SARS容易感染的族群為25-45歲,而2020年疫情最容易感染族群則為40-60歲。文末最後指出「這不是同一批人嗎?」

「這不是同一批人嗎?」這句話乍看之下,好像前面的陳述實在是多此一舉。但「這不是同一批人嗎?」放到現今教會的牧養現況來看,或許也是對我們的一個警訊與提醒:因為教會此刻所面對的 Y 世代社青斷層與衝突,正是過去20年前無法承接的青少年族群(注1)。倘若教會不積極面對這樣的危機,我們再往未來移動10年,便將遭遇 Y 世代與 Z 世代成為教會中堅或者中空的嚴峻挑戰─教會最容易流失的族群,在二十年之後,依然是同一批人(注2)!

面對世代間的差異性,在尋找解決方法的過程中,我們或許需要先多一點了解是什麼樣的大文化影響了他們,因為不同的世代並非只能選擇對立或說服,而是在彼此的對話與接納中,按著恩賜與特質一同來建造神的教會。

Y 世代泛指1980年至1990年代中期出生;而 Z 世代則是1990年代後期至2010年出生的世代,過往我們容易將這兩群人都歸類為年輕世代。但若從市場行銷的角度切入了解,這兩個世代的年輕人,不論在成長環境與各樣觀念上的養成都大不相同─例如 Y 世代的出生年代,世界的經濟與科技都在起飛,洋溢的是樂觀與希望,而 Z 世代則經歷了2007年的全球金融危機、政治高度的不穩定。Y 世代是看著網路科技正要起飛,而 Z 世代一出生就與網路生活在一起,社群軟體的發達與依賴更多影響著 Z 世代的社交型態。舉凡種種都將影響這兩個世代對於許多價值觀的選擇與判斷(注3)。

礙於篇幅,我們這次要先來談談關於 Y 世代的牧養,特別是父母。

時代雜誌在2015年10月號的封面標題「救命啊!我的父母是 Y 世代」,大大提醒了我們,這群從小到大追隨自我,一切以自我為中心的世代已經成為了教會兒童主日學的父母。這群父母過往是由嬰兒潮或 X 世代前期(1961-1976年出生)所養育而成,X 世代在成長過程中,儘管比嬰兒潮有更好的受教育機會,卻也因為在夾心階層當中,所以在事業前途、經濟壓力跟家庭負擔中都要承受較多的壓力,而這些背景形塑了他們的不安全感,使得 X 世代發展出對於人或組織的不信任感,並且期待完美,愛孩子的方式就要是盡上一切努力來幫助孩子成功。這樣的不信任感與對孩子成就的要求,也會影響他們在教養 Y 世代時對於孩子來到教會參與的委身度與穩定度。

這群 Y 世代父母的共同特質是怎麼樣的呢?他們是數位原生世代、配偶種族多元、較多晚婚,並且在家庭父母角色的運作中較不受傳統性別限制。不同於「照猪養」的嬰兒潮,有別於「照書養」的 X 世代,他們的教養幾乎是透過網路社群的「晒娃」與支援共養群組來彼

此形塑自己的育兒觀念與知識補充。在前兩個世代父母養育下的 Y 世代在成為父母之後,甚至更期待用一種比較開放式的態度來養育孩子,把個人主義與自我表達視為最高價值,給予孩子在過去成長當中所得不到的「自由」,讓他們有選擇權來做自己,並且更注重像朋友一樣來與孩子互動,而非教導他們。可以想見,光是在育兒的教導上,世代之間的差異性就已浮現。因為對於這世代教養最困擾的地方就是「長輩」(注4)。

再者,這個世代更多的看重兩性在教養角色上的分擔,父親在親職上的參與也不同於之前的世代。上個世代的父親多為傳統威權,會盡上養家的經濟責任,但不懂得如何與妻兒溝通對話,也缺乏相關知識來學習如何教養孩子,家庭關係是建立在倫理與責任上。但 X 世代後期與 Y 世代的父親卻是被期待要在情感與教養層面上都要有更多的投入(注5)。然而,在上一代父職缺席的童年經驗下,這世代的父親更需要有人幫助他們彼此連結,學習如何做父親,不只在親職教育著力,也在家庭信仰傳承上有份。

在 X 世代之後的 Y 世代,因著父母的緣故被給予了很多的機會,卻也造成他們不容易離開舒適圈,習慣自我中心的表達與自我意識的高舉。因此這個族群期待的是經驗與真實。如果我們要介紹福音給他們,要先講的是耶穌基督而非教會。他們大多喜歡聽你跟耶穌基督的個人故事。換句話說,他們對於「生命改變」與「你個人的經驗」是抱持著敞開的態度(注6)。那些敢於向人表露自己掙扎、願意與人分享自己故事的人,就會成為他們認同與學習的對象。他們抗拒權威與教導者,需要的是生命師傅與同行者,以生命活出真理才能感染他們。因為,他們相信的是分享的力量。

來到以「聽者」為中心的 Y 世代,透過分享信仰故事的方式,也就是將個人在故事裡的經驗與談話,透過敘事途徑在文化中與福音做連結與經驗的分享交換,幫助他們進入信仰的思考將會更為有效(注7)。因為故事的形式會將神學反應在某些個人的經驗裡,也就是對於福音的回應、身分的認定與在基督耶穌裡對信仰的救贖意義,幫助他們在上帝的故事中能找到參與的位置,並發現自己的身分認同。

所以,面對這個世代的父母,教會可以更多思考如何幫助他們建立一個可以彼此信賴的信仰群體,例如孩子年紀相仿的父母小組、媽媽讀書會或給予聚會幼顧的喘息服務、教會親子共學的支持…讓他們在當中有可以安全分享與彼此支持的空間,並且有人願意進入他們的群體來聆聽他們的掙扎與需要;不是口傳宗教教義做更多的規範要求,而是引導他們一同探索許多信仰實踐的可能性;是聆聽陪伴禱告與他們的生活處境同行;是分享曾有的掙扎與他們的日常挑戰連結;是欣賞他們的世代特質所帶來的正面影響,給予在教會事奉成全的可能機會;是讓他們在其中看見每個世代都在上帝的故事裡有其意義與角色,並鼓勵他們全家一起加入這個大故事裡面,而這故事會代代相傳、繼續傳唱……

注釋:

  1. 在對青少年信徒人數或信仰狀況做最多統計數據研究的,當屬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該宗派針對長老會的青少年信徒做調查分析,根據1985至2005年的團契聚會人數統計,青年信徒倏地下降率高過全國青年人口下降率的三倍。參張懋,〈從PCT青年現況看青年牧養〉,《新使者》,2007年8月,4-7。台灣長老會青年的年齡定義是十一至四十歲。若我們把年齡下修到台灣普遍定義的十二至二十四歲的話,下降率可能會更高。
  2. 香港更新傳道會的總幹事胡志偉牧師從近期出版的《2014香港教會普查簡報》,指出25-4歲這組大專至職場信徒的比例少於香港整體人口結構,遠較1999年所減少的幅度更劇。參胡志偉,〈牧養青年信徒的危與機〉,2015年6月12日。http://faith100.org/牧養青年信徒的危與機/17742
  3.  曲潔君, 〈年輕人通通都一樣? 錯了! 從Y世代與Z 世代的差異, 看如何抓住年輕人的痛點! 〉。2020年3月5日
  4. 《親子天子》跨世代父母教養觀調查,執行時間2016年6月16日至6月26日,調查對象為家有18歲以下小孩的家長。總計回收有效問卷5,088份(2016年8月親子天下雜誌)。調查發現,44% 的Y世代父母遭遇的「育兒之壁」是「長輩」,與上一代教養觀念衝突最困擾他們。
  1. 馬惠芬,「男性眼光中父職參與、父職自我效能與親子關係滿意度之自我評估研究─新竹科學園區周邊幼兒園所調查資料之分析」,碩士論文,輔仁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系碩士班,2003年。https://hdl.handle.net/11296/4cunt3。
  2. Sara Guldalian, “The Millennials: Reflections on Reaching a Lost Generation for Christ,” Missio Apostolica. 21 , no. 1 (May 2013): 41-47.
  3. Jeff Cloeter, “On Millennials and Story,” Missio Apostolica 21 , no. 1(May 2013):46-54.
© 2017 Copyright - 中華福音神學院
【八德校本部】桃園市八德區334025長安街53號
電話:(03) 2737477 傳真:(03) 3714703
【汀州校區】台北市10090中正區汀州路3段101號 (推廣教育處)
電話:(02) 23659151 傳真:(02) 23655885
- made by bouncin